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浦美奥赛展讲解(一)| 现代艺术,得从学院派开始聊起

更新时间:2025-09-18 17:41  浏览量:2

奥赛(Musée d'Orsay)前身是奥赛火车站,始建于1898年,在1939年时因为无法满足铁路发展的需求,逐步废弃,甚至一度被提议拆毁。直到1973年,当时的法国总统蓬皮杜制定了奥赛博物馆的计划。1986年,奥塞博物馆正式开放。

奥赛博物馆的藏品集中在1848年-1914年之间,展示的是19世纪下半叶法国艺术变革过程,即是从新古典主义到后印象派的发展脉络。

这一时期对应的法国社会,一方面在帝制与共和之间反复更迭;另一方面,工业革命的发展,让近两千年以来的皇权教权构建的权力结构轰然倒塌,固有的社会秩序被打破,脚上的泥巴还没洗净的人们突然置身于一个未曾见过的世界。

这一时期,出现了资产阶级新贵,他们掌控经济,享受着铁路等等科技带来的便捷;同时,社会的另一面是工业侵占乡村,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原本就占有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更加悲惨。

迷茫、惧怕、好奇、期待... 这个时代激发了法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大“跃进”,塞纳河上“千帆竞逐”,左岸咖啡馆里“百家争鸣”。

于艺术来说,从1848到1914的66年,是贵族和教会对艺术审美的制度性的垄断逐渐松动的66年,是艺术审美的权力一步步地从宫廷与宗教的规训中挣脱出来,走向平民的66年。

奥赛的收藏,诠释的正是艺术从旧时代走向现代的过程,所以,我们看到这次展览的主题叫做【缔造现代】。

进来场馆,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来自19世纪末学院派的两位大咖的作品:《玩斗鸡的希腊年轻人》和《维纳斯的诞生》。这两幅画您看到的第一眼啥感受?我的感觉,第一,很大,是尺寸大;第二,很美,美轮美奂的美。

玩斗鸡的希腊年轻人 热罗姆 Jean-Leon Gerome 1846,布面油画,奥赛博物馆,143 x 184 cm

左边这幅是来自热罗姆的《玩斗鸡的希腊年轻人》。他完成这幅画的时候只有22岁,在第二年,也就是1847年这幅画获得了巴黎沙龙的三等奖,引发评论界轰动,年轻的热罗姆一举成名。

画作描绘了两位古希腊年轻人在一个古典废墟环境中,诱使他们的公鸡进行搏斗的场景。背景是典型的希腊风光,远处可以看到那不勒斯海湾和隐约的山峦。

法国评论家泰奥菲尔·戈蒂埃(Théophile Gautier)盛赞这幅画,说它“以考古的严谨与诗意的自然,重塑了希腊的黄金时代”。

法国不好吗,热罗姆为什么要画古希腊?

我们先解释一个词儿——“新希腊主义”(Neo-Grecism),核心思想是回归古希腊,就是回到古希腊时期的理性、民主和秩序中去。新希腊主义在18世纪末兴起,特别是在建筑领域非常盛行,比如美国的白宫就是新希腊主义的作品。

这幅画里日常的古希腊生活片段,是对古典世界“闲适时光”的浪漫想象;斗鸡的激烈动态与两位人物的静谧松弛形成反差,冲突中有和谐,这是画家在表达对“理性与感性平衡”的追求。远处湛蓝海湾与两位完美的人体,传递着古典世界的“自由气质”。

维纳斯的诞生 Birth of Venus 亚历山大·卡巴内尔 Alexandre Cabanel 1863,布面油画,奥赛f博物馆,225 x 130 cm

我们再看右边这幅《维纳斯的诞生》。

维纳斯,在希腊神话里的名字是“阿佛洛狄忒”,是掌管美和爱情的神,是奥林匹斯山上的十二主神之一。传说她诞生于海洋中的泡沫中,表现这一题材的画作很多,大家见得更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波提切利的这幅,现藏在佛罗伦萨的乌菲齐。

维纳斯的诞生 The Birth of Venus 波提切利 Sandro Botticelli 1485,canvas,蛋彩画,乌菲齐美术馆,280 x 180 cm


卡巴内尔的《维纳斯的诞生》创作于1863年,在同年举行的巴黎沙龙上大获成功,画作被拿破仑三世当场购藏。也是在这一年,卡巴内尔获得荣誉勋章,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那年他40岁。

这幅画作自诞生就被两种不同的声音包围着,喜欢它的评论家说:“这个维纳斯徘徊在古代的女神与现实的梦幻之间”;批评家左拉则讥讽说它是“粉白杏仁蛋白糖般的肉体”,还有人用“放荡肉感”评击其背离古典神圣性。

现在让我们把这两幅画放在一起聊一下。

先说题材,一个是理想中的古希腊,一个是古希腊神话故事。这是正统学院派倡导的“崇高题材”,即:神话、宗教(圣经故事)和历史故事,这些“高贵”的主题,被认为是肩负着提升观众的道德与精神境界使命的,即是有“教化”民众作用的。

再说画中的人体,我们在现实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真人呢?没有,对吧?这些人体的比例超级完美,结构超级和谐,他们不是普通人类,他们是神。学院派通过这些理想化的人体是向古典雕塑致敬。

最后,我们再仔细看看画的细节,你看画的表面光滑吗?你能看到堆积的颜料和画笔留下的笔触吗?没有,对吗?这是古典的技法的表现。细腻光滑的笔触,严谨的解剖与透视,这些都是画家技艺与修养的表现。

1814年法国战役:拉昂战役后拿破仑与幕僚自苏瓦松返回 梅索尼埃 Ernest Meissonier 1864,奥赛博物馆,52 x 77cm


接下来,我们再看旁边的“小画”,这是来自梅索尼埃的《1814年法国战役:拉昂战役后拿破仑与幕僚自苏瓦松返回》。

梅索尼埃也是学院派的权威人物,但是他的调性与前面两位又是大不同。

首先,梅索尼埃画的尺寸都不大,我们可以再看看旁边那幅《画家工作室》的画风,有没有想到什么?对,是荷兰小画派。梅索尼埃的画风深受荷兰小画派的影响。画家的母亲擅长在瓷器上作画,梅索尼埃自小受到熏陶,到巴黎学画后,他又沉浸于卢浮宫研究临摹荷兰小画派的作品,风格深受影响。

虽然,梅索尼埃画的尺寸很小,但我们可以走近去欣赏这幅画,是不是感受到了史诗般的宏大呢。

说下这幅画的历史背景。这幅画创作于1864年,画的是拿破仑在1814年3月10日后在拉昂战役中战败,带队返回巴黎的情形。随后的3月30日,巴黎被第六次反法同盟的联军攻陷,拿破仑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只看行军队伍,脑海里想到的是不是这几句诗经呢?雨雪霏霏,行道迟迟,长长的队伍行进在泥泞的雪地上,士兵们低头耷眼,死气沉沉。

但是,我们看拿破仑,却感受不到“死气”。画家在笔记中写道:“(拿破仑)战马走得很慢,像是被他的思绪压垮,皇帝弓着背,但直视前方的眼神依旧深邃而有洞察力。一切都还在,一切都将再回来。

这就是自带神性的拿破仑呀,他的神性不仅是在大卫笔下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意气风发,更是梅索尼埃笔下这位不会被失败压倒的皇帝。

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 大卫 Jacques-Louis David 1801,布面油画,法国马尔梅松城堡,260 x 221 cm

关于拿破仑的故事就多了,这里不再细聊。关于这幅画,倒是还有个很厉害的八卦可以聊,就是这幅画特别值钱。

1866年,就是画作完成后的第三年,这幅画被一位银行家以85,000法郎购得,什么概念呢?1866年时,莫奈的画卖了800法朗,也是参加巴黎沙龙被人买走的,据说在当时也属于较高水平了。梅索尼埃的画是莫奈的100多倍。

这事还没完,1890年此画经历两次转手,第一次转手价是50万法郎,第二次是85万法郎。24年间,这幅画的价格增长了10倍。1909年,拥有这幅画的富商把画捐赠给了卢浮宫,后来转入奥赛,成为法国国家艺术遗产。

[比心]八卦聊完,接着聊画展。

我们所在的这个部分叫做“美的无限形式”,展出的是学院派的作品,除了这三位外,旁边还有一位劳伦斯。

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学院派的调性是什么,笼统地说 —— 高贵、致美、大题材。

还记得这个展览的大题目是什么吗?“缔造现代”,那么问题来了,直接展示现代不好吗?为什么要先看这几位古典的学院派呢?这是策展人的良苦用心,我们提纲挈领地讲一下。

第一,这是“现代性”的参照物,也是现代性的起点。

学院派艺术在19世纪中叶的法国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其核心是官方的沙龙体和古典美学标准。通俗点形容说,一位画家若要想以画画为生,得先进到这个体系里,被这个体系认可,才会有订单。而现代艺术的诞生,正是从挑战这个权威体系开始的。

第二,艺术变革是个过程。

艺术变革的承上启下不是翻书。它的过程像叶脉像根系,是同一时空里多维度的线性演进,它们之间有张力也有对抗。我们在看后面几部分的作品时可以关注下画作的时间,会发现在它们出现的时候,学院派也在。而且现代艺术中也有几条不同的派系,他们也几乎是存在于同一时代的。

在讲解后面几个部分的画作时,我们会不断回来复习这几位学院派的作品,通过对比,我们一起来了解“现代性”成长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