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强:紫砂艺术之辨-漂亮是外在标准,美才是艺术家的终极追求
更新时间:2025-09-19 19:43 浏览量:1
谈及紫砂壶,人们常将“漂亮”与“美”混为一谈,实则二者有着本质的分野。漂亮是外在形态的直观呈现,是符合普遍审美标准的视觉平衡;而美是内外和谐的气质散发,是能滋养身心的深层体验。认清这层区别,方能真正读懂紫砂艺术的精髓。
我一直认为,漂亮,是紫砂壶外在形态的“合格线”,是一套可被量化的感官标准。就像人的五官有黄金比例,紫砂壶的漂亮也建立在构件的平衡之上——壶身的弧度、壶流的曲直、壶把的粗细、壶钮的大小,当这些部件的比例搭配符合视觉舒适的规律,便构成了“漂亮”的基础。比如一把经典的石瓢壶,若壶身的梯形角度过陡或过缓,壶流与壶把的高度不对称,便会打破这种平衡,让人觉得“不好看”。这种漂亮是格式化的,是眼睛能直接评判的“合适”,它关注的是壶体各附件的排列组合是否符合大众认知里的“好看”范式,无关器物的内在气质,更无关人与壶的情感联结。
而美,是紫砂壶内在与外在达成核心统一后,自然流露的生命力,是一种能触动身心的体验。它不在乎外在是否严格契合“漂亮”的标准——或许壶流的曲线不够“标准流畅”,壶钮的造型不够“精致对称”,但当器物的内在气韵(如泥料的温润、匠人的心意、使用的痕迹)与外在形态融为一体时,便会生出一种和谐的气质。这种美不是视觉的“标准答案”,而是关系的和谐,是泥料与器型的适配,是工艺与心意的呼应,更是器物与使用者、与环境的相融。它无法用尺子衡量,却能被身体感知——当你摩挲把玩一把有年头的紫砂壶,指尖触到的不仅是包浆的温润,更是岁月沉淀的平和,尤其是当它置于茶台,与青花杯、建盏或汝窑宋瓷壶器之间的相映,不显突兀反显协调,这份“得体”便是美的自然流露。
这种美的体验,根源在于“内在的认可与和谐”。若艺人在制壶时,只追求外在的“漂亮”,忽略泥料的特性(如粗砂泥料硬要塑造成纤巧的器型),或违背自己的创作心意(为迎合市场强行模仿流行样式),那么器物的“内在”与“外在”便会产生冲突。这种冲突会通过细节流露,包浆的光泽会显得浮躁,曲线的过渡会显得生硬,即便它符合“漂亮”的比例,也会让人觉得“不舒服”,无法感受到美的存在。反之,当匠人尊重泥料的本性,将自己对茶、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器型,使用者也能读懂这份心意,那么器物的内在与外在便达成了统一。这种和谐会转化为一种能量,让接触它的人感到身心滋养——就像沉浸在舒适的环境中,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让人产生愉悦感,这种体验是“漂亮”的器物无法给予的。
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漂亮”的紫砂壶,器型规整、细节精致,符合所有“好看”的标准,可就是没有让人很想拥有、想把玩的欲望。因为它只有视觉上的“合格”,没有情感上的“共鸣”。它无法与你的茶席相融,无法在你泡茶时带来安心的陪伴,更无法在长久使用中沉淀出独属于你的痕迹。而美的紫砂壶,或许第一眼不够“惊艳”,却越看越有味道,越用越觉顺手。比如一把朴素的仿古壶,泥料是常见的紫泥,器型没有夸张的设计,但用得越久,包浆越温润,握在手中的触感越贴合手掌,与茶席上的粗陶或水晶杯搭配,更显质朴自然。这份“越用越舒服”的体验,便是美带来的身心滋养,它让器物超越了“工具”的属性,成为生活里的一份温情联结。
从“漂亮”到“美”,关键在于能否跳出对“外在标准”的单一关注,转向对“关系和谐”的追求。制壶时,若能从“只看比例是否标准”,多想想“泥料是否适合这个器型”“这个造型能否贴合使用习惯”;选壶时,若能从“只看外观是否精致”,多考虑“它是否适合我的茶席”“我是否能与它产生共鸣”,那么“和谐”便会慢慢产生。就像为客人选壶,若只选“最漂亮”的款式,忽略客人偏爱喝老茶(需选口大易散热的壶型)、茶席风格偏简约(需选素面无装饰的壶)的习惯,即便壶再“漂亮”,也会显得格格不入,但若是结合客人的生活习惯与茶席环境,推荐一把看似“不那么惊艳”却恰到好处的壶,这份“得体”便是美的体现。
说到底,漂亮是紫砂壶的“皮囊”,是视觉的标准,美是紫砂壶的“灵魂”,是身心的体验。漂亮的壶易得,因其有章可循,美的壶难得,因其需内外和谐,更需人与器的共鸣。唯有放下对“标准漂亮”的执念,去感受器物的内在气韵,去建立与器物的情感联结,才能真正遇见紫砂之美——那不是一眼惊艳的“好看”,而是久处不厌的“舒服”,也是能滋养岁月的温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