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大学生AI艺术盛宴,千万别错过!
更新时间:2025-09-19 22:16 浏览量:2
9月的中关村,秋意初显,创新正热。一场属于全球青年创作者的AI艺术盛宴,正在海淀悄然酝酿。
大学生AI艺术季启幕
全球青年共绘“艺智同构”新图景
9月2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总站、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大学生AI艺术季,即将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拉开帷幕。这不仅是一场科技与艺术的跨界狂欢,更是海淀作为“青年友好之城”和“没有围墙的大学校”的生动诠释。
本届艺术季以“艺智同构,共创美学”为主题,自四月启动全球征集以来,已吸引来自中国、美国、英国、马来西亚等160余所高校的2000多名大学生参与,征集作品近1600件。AI影像、AI歌曲、AI交互三大主竞赛单元,与即梦、可灵、生数Vidu、科普四大特别单元共同构建起一个多元、开放、前沿的创作舞台。而在这背后,是海淀区长期以来对青年创新力量的系统性培育与拥抱。
AI技术赋能创作
超创公开课探索融合新路径
作为艺术季的重要前瞻环节,生数Vidu AI、可灵AI、即梦AI三大平台超创公开课作为AI艺术季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 “实战、跨界、创新、深耕” 四大关键词,通过前沿案例解析、全流程创作分享、技术趋势预判等内容,为全国数千名青年创作者与艺术爱好者搭建了从工具使用到思维革新的学习交流平台,共同探索AI技术与艺术创作的深度融合路径。
生数Vidu AI超创公开课点燃了青年创作热情。围绕“实战、跨界、创新、深耕”,生数科技公共事务负责人魏简康凯与三位超创导师从技术解析到工业实践,为数千名创作者搭建起从工具使用到思维革新的桥梁。
杜坤以新华社五四青年节项目为例,拆解提示词结构与多主体控制;冰皓提出“打破图生局限”,展望多模态参考生成带来的影视级镜头可能;元宝则强调AI创作也需工业化思维,呼吁从“手工作坊”迈向“智能工厂”。这三节课,不仅是技术分享,更是一场从“如何使用AI”到“如何重塑创作”的思维革新。
而这样的赋能机制,正是海淀作为“大学校”的典型体现,海淀不只是一座城市,更是一个持续输出知识、资源与机会的开放学习场。在这里,高校、企业、政府共同构建起产学研协同的创新生态。
八月开展的“AI海淀共创营”采用业界与学界双导师制,18名企业导师与18名北师大学术导师联手,对525件初评入围作品进行一对一辅导。生数科技、快手、黑弓BLACKBOW等企业深度参与,从技术支持到行业洞察,为青年创作者提供从概念到落地的全链路资源。
海淀大学校
一场面向所有人的AI通识课
海淀区对青年的友好,不仅体现在政策与空间的支持,更在于它将创新的舞台与场景铺展到整个城区。艺术季绝非一场关起门来的竞赛,而是一场全民参与、全域展示的“AI通识课”。
自9月23日起,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将举行为期一个月的大学生AI艺术展,以AI交互展区、VR影院、企业展区等五大板块构建沉浸式科技美学体验。同期举办的AI嘉年华则主动走进城市公共空间,以《凤舞天翟》科技艺术表演、高校创意市集、VR大空间互动等活动,让市民在漫步与游玩中零距离感受AI与艺术融合的魅力,让科技美学从实验室和展厅流淌进寻常生活。
正如大学生AI艺术季组委会执行副主任周蓬勃所言:“AI不是替代创作者的工具,而是拓展创意边界的画笔。”而海淀,正是那只托举画笔的手,为青年搭建起一个没有边界的创造者校园。
9月22日,荣誉发布仪式将为本届艺术季掀起高潮,在450余件视音频作品中推选出65件获奖作品,2026年艺术季的全球征集也将同步启动。
当AI潮水涌向海淀,这里不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成为一种创新方法、一种青年态度、一个所有人皆可入学、无限共创的“大学校”。
2025大学生AI艺术季期间,可前往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来免费参观这些优秀作品,无需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