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开放!世遗泉州AI艺术展开幕
更新时间:2025-09-20 06:06 浏览量:1
N海都全媒体记者 柳小玲/文
见习记者 连铮/图
9月18日晚,“AI无界•艺术共生:2025世遗泉州AI艺术展”在泉州威远楼开幕。本次展览以“AI无界•艺术共生”为主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重新解读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遗产,构建一场科技与艺术、传统与未来的深度对话。记者获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29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来自马尔代夫、津巴布韦、爱尔兰、蒙古国、斯里兰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俄罗斯等国的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34个会员城市代表、驻华使节,知名演员、艺术家、演员嘉宾及策展人等代表出席开幕式。
活动现场
22处世界遗产点,转化为数字艺术作品
此次展览为游客展示了近百件多元科技艺术作品,涵盖AI交互、影像、灯光、声音等沉浸式空间的科技艺术体验,不少与泉州文化息息相关。
在泉州文化的语境下,“一”被赋予多重隐喻:既是开元寺东西塔轴线所承载的“天地中轴”,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航程的“起点与归途”。记者现场见到,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许毅博创作的《一》,以隶书“一”的苍劲笔触为原型,将其转化为机械运动的基准单元,通过数字编程控制,数百个单元可进行精密阵列运动,如海浪起伏,模拟宋元商港帆影交织的盛景;数字艺术创作者王志鹏的《矩山图》,以世遗泉州自然与人文数据为基底,采集泉州自然天气、GDP经济数据等信息,通过自定义算法,生成兼具清源山形韵与海丝脉络的“数据山水”;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刁娟的《坎中满》,是一件以世遗泉州海洋文化为灵感的数字纤维装置,作品从《易经》坎卦“两阴夹一阳”的哲学结构出发,借闽南非速金苍绣针法层叠绣制水波轨迹——表面如江水面般平静绵延,内里却以金线密织暗涌之力,隐喻海上丝绸之路千年航运中泉州人“外柔内韧”的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还聚焦泉州22处世界遗产点,运用AI生成艺术,将天后宫、开元寺、伊斯兰石刻、木偶戏、南音等转化为富有现代视觉语言的数字艺术作品,再现古城千年风貌的同时,赋予其崭新的生命力。
活动现场讲解
展览持续至10月29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本次展览不仅是一场艺术实验,更是一次文化共创的实践。通过开放的AI创作工具,观众可参与生成具有泉州文化特色的个性化数字作品,真正实现“人人皆可数字创作”,推动全民艺术共创生态的形成。此举旨在打破艺术创作的传统边界,探索泉州传统文化在当代科技语境下的可持续创新路径。
“展览的学术价值与世遗泉州的创新精神,不仅展现了艺术家的前瞻视野,也为当代艺术生态注入了活力。”国际著名整策师陆蓉之女士认为,展览通过多元媒介的融合呼应了时代精神,并寄语创作者持续突破边界,共同推动文化未来的新发展。
据悉,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其丰富的历史遗存与文化积淀成为AI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本次展览借助人工智能的“笔触”,引领公众在光影交织中感受泉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编辑:肖辛怡
审核:白彩惠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