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生绘境——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绘画艺术展”开启艺术与生命对话的旅程
更新时间:2025-09-20 11:03 浏览量:2
潮新闻客户端 美术报 艺非
9月16日,由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中共杭州市临安区委宣传部主办,杭州市临安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承办的“栖生绘境——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绘画艺术展”在杭州市临安区天目未来谷生态研学馆开幕。本次展览汇聚中国画、油画、水彩、版画等不同媒材的艺术表达方式,以绘画美学解构自然保护的“生生之道”,进而诠释“可持发展”的东方哲思。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编者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致辞
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郭健濂致辞
杭州市临安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徐冠玉主持开幕式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绘画艺术展开幕式许江讲话
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从来就是我们敬仰和向往的地方。再过十天我有一个个展要开幕,题目就叫“仰山”,所以这次我们的作品能够参加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绘画艺术展,我们感到非常的光荣。
“栖生绘境——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绘画艺术展”现场
大家都知道,中国美术有个非常独特的界域,就是“山水草木”。“山水草木”在中国的历史上源远流长,内涵深厚。什么叫山水画?山水画不仅仅是关于一山一水的风景,山水画是一种世界观的绘画;它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绘画,它是一种把一生的观看经验集中起来,超越一时一地的观看而形成的整全的世界图景。
许江 大树参天 73×50cm 纸面油画 2025
许江 大树参天 73×50cm 纸面油画 2025
这两年我多次受到临安宣传部和文联的邀请而到访天目山。天目山柳杉古树有2000多株,树龄都在800年到2000年,树木的直径从五十公分到两三米,巨树参天,高度都在四十余米,郁郁葱葱,浩浩荡荡。柳杉既有柳树的婀娜,又有杉树的挺拔。在山腰上,还有一株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古柳杉,乾隆南巡时封其为“大树王”,上个世纪30年代它枯死了;但是,“大树王”至今气姿撼人,这些年在它枝杆的高处,居然又长出了新枝。“大树王”的周围还有很多大树挺拔生长,佳丽三千,一派葱茏。在它不远处是新的“大树王”,树木葳蕤,熠熠生辉,有一种独特的伟君子的气势。
周崇涨 西天目 360×150cm 水彩 2024
叶露盈 地球卫士奖 插画
“激情山水跬剧场,灿熳草木祭斜阳。”我们站在这样的古树下,感觉置身于大自然的山水剧场,与千年的历史进行隔空对话。望着高高的树梢,我们感受到一种亘古不变的宇宙理性,我们感受到人的微薄。在古树中,我们感受着大自然的力量,也感受到了天地伦理的力量。这种大自然的力量,伦理的力量,附形于大树的葱茏之中。我们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这样的参天大树,把自然这种伦理力量展现出来,表达出来,传递给大家,这是我们的责任。
明代画家王履曾经说过:“画虽状物,主乎意。”画能描绘形状,但本源是“意”,“意”在哪里?“意”是什么?“意”就是亘古不变的理性和大自然伟大的伦理力量,这正是我们要去感受的那个“意”,这是艺术的使命,这也是艺术的责任,我们都正在路上。我们还要继续努力,用更好的作品,向人民汇报,向时代汇报。
陈海燕 天目山-翠竹 185×185cm
“栖生绘境——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绘画艺术展”策展人序言
郭健濂(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油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57年前,阿波罗8号的宇航员比尔·安德斯(Bill Anders)在月球运行的轨道上,拍下在一片暗黑的太空天幕中,一个蓝白相间的星球从灰秃秃的月球表面升起的景象。这张迷人的照片不仅让人类看到宇宙空间中唯一富有生机的星球,也逐步唤醒了人类保护地球生态家园的意识。
天目山-清凉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来自《人与生物圈》杂志
如今,生态环境的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人类的命运共识,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种群的关系日益受到全球的关注。临安天目山-清凉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林海苍翠、鹿鸣悠扬、万物共生。不仅拥有绝美的自然风光,也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资源,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天目山之所以拥有如此峻美的自然生态奇观,孕育出一个活的生态博物馆,这充分体现出中华文明始终持有的生态智慧。中国人一直在建构着物我交融、心物相通的文化场域,在山川万物的形象与光谱交织图景中,感受自然之美、思考共生之道;进而理解与认同中国样本背后的世界性价值——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径,同时也完美诠释与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这不仅是中国的选择,更是全球可持续未来的共同答案。
陈坚 夕照 103×148cm 纸上作品 2025
陈坚 山色之一 纸上作品 97×137cm 2023年
山川形胜,万物有灵。在临安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人类与自然共生共息的古老智慧,早已融入山峦的脉络、溪流的律动与森林的呼吸。值此世界生物圈大会之际,本次展览我们以“栖生绘境”为题,既是一场诗意的邀请,亦为一回深沉的生态哲思。邀您步入一场艺术与生命对话的旅程,用画笔勾勒生态的丰饶,用色彩唤醒守护的初心。“栖生”作为态度,“绘境”作为行动,让艺术与自然的重塑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传统与当代、理念与行动的一座桥梁。“栖生”,也是万物各安其位的生态智慧;“绘境”,则是以艺术之眼重构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结。这些画作不仅是视觉的审美,更是对全球生态命运的思考与回应。它们提醒我们:生物圈的保护并非远方的理想,而是笔下的色彩、心中的尺度,是临安青山绿水间生生不息的实践。
郭健濂 天目垂帘之一 92×73cm 布面油画
徐蕾 天目松林系列一
本次展览立足栖居的三重维度:生态栖居、文化栖居和产业栖居,将展览分为三个板块内容。第一板块的主题是:灵境天成·万物共生,以临安生态为样本,描绘古树参天、松涛阵阵的宏伟奇观,为自然“画像”。第二板块的主题是:生态交织·绿意长存,探索人与自然交织复合的边界地带,描绘和谐共处的可能蓝图。第三板块的主题是:匠心守护·和合永续。通过主题性叙事绘画,插画、绘本的创作形式来理解中国式可持续发展理念,呈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共生关系。
王晓赟 守护神话之鸟 55×36cm×4 手绘水彩
展览以山水之境、人文之境和未来之境,深度回应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议题。这些作品跨越语言与文化的边界,将生物圈的浩瀚微光凝于尺素之间:或是原始森林中树影婆娑的光斑,或是湿地飞鸟掠过水面的刹那涟漪,或是人类社区与野性生灵和谐交织的日常图景。每一幅作品都在艺术家的笔下焕发为具象而灵动的意象,以纯粹的美学体验传递生态保护的温度与深度,生动展现浙江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成果。
愿每一位驻足于此的观众,在色彩与线条的交响中,听见物种的低语、森林的呼吸,感知生态网络的精妙与脆弱。让我们共同沉浸在一个人与万物同频共振的世界里,挥洒生命之笔墨,致敬自然永恒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致敬所有为守护生物多样性而努力的行动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