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731》票房狂飙口碑崩盘:民族伤痕叙事与电影艺术的失衡

更新时间:2025-09-20 13:11  浏览量:3

十年筹备、4亿票房与千条差评,中国主旋律电影正遭遇历史叙事与商业价值的残酷博弈。

2025年9月18日,防空警报在华夏大地鸣响之际,电影《731》登陆全国院线。这部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暴行为题材的影片,选择在“九一八事变”94周年纪念日公映,本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却意外成为2025年中国电影市场最具争议的文化事件。

影片上映当天票房破4亿元,成为中国影史单日场次冠军,预售阶段票房更已超过1亿元。然而与票房火爆形成尖锐对比的是,该片在豆瓣等平台遭遇差评如潮,导演赵林山甚至不得不连夜关闭社交平台评论功能。

一、票房奇迹与口碑塌方

《731》上映前已经积累惊人的市场期待。600万人标记“想看”,打破了《哪吒2》的纪录。影片排片占比高达71.9%,远远超过同期其他作品。

这种期待源于题材的特殊性——侵华日军731部队的罪行是刻在民族骨血里的伤痛。许多家长带着孩子观影,将其视为历史教育的生动教材。然而高期待带来的是更大的落差。上映后影片口碑迅速崩盘,豆瓣评分低至不堪入目的程度。

从平台数据看,该片预测票房从最初的80亿锐减至13亿,缩减近70亿。观众批评的焦点集中在剧情逻辑混乱、角色塑造生硬、历史细节失真等方面。不少人直言“浪费了好题材”、“看完只觉得失望”。

二、创作层面的艺术失格

《731》的口碑崩坏并非偶然,而是多个创作环节的系统性失败。

叙事结构的致命缺陷:影片试图采用多线叙事,却缺乏有机衔接。前一小时聚焦姜武饰演的主角却不交代背景,后突然跳转其他叙事线,让观众“看得云里雾里”。这种结构性缺陷暴露出导演对复杂历史题材的驾驭能力不足——资料显示,导演赵林山前作均为非历史题材,且口碑平平,将如此沉重的历史命题交给缺乏相应经验的创作团队,本身就埋下了隐患。

角色塑造的严重失衡:在《731》中,姜武饰演的角色戏份过重,整部电影似乎都围绕着他一个人展开,其他角色的存在感非常低。比如在一些群戏场景中,姜武的角色总是占据着画面的中心,台词也大多集中在他身上,导致其他角色就像背景板一样,没有什么发挥的空间。这就使得电影的角色塑造严重失衡,无法全面展现出731部队的残暴以及受害者们的悲惨遭遇。

历史还原度的严重缺失:观众尖锐指出,影片中“贴白瓷砖配抽水马桶”的实验室场景与历史照片中731部队肮脏破败的实际环境严重不符,囚犯们“衣着整洁、面色红润”的造型更是完全脱离了集中营的残酷语境。这种视觉呈现的失真并非简单的道具失误,而是直接消解了历史场景应有的沉重感与压迫感,使严肃史实沦为轻佻的背景板。

情感渲染的机械生硬:全片就靠背景音乐催泪,角色没立住,情感没铺垫,BGM一响就想让人哭,可我连角色名字都记不住,怎么哭?这种用BGM掩盖情感的空洞的操作,最终只会让观众反感。

三、历史题材的创作困境

《731》的失败折射出中国历史题材电影面临的三重创作困境。

审查限制与表达需求的矛盾:众所周知,731部队的罪恶触目惊心,若将那些残忍细节赤裸展现,别说过审,连观众是否能承受都是未知数。导演选择以象征和隐喻替代,侧面传递恐怖与压迫,比如高墙、铁门、麦田、热气球等意象,用来替代直接暴力。这种转译虽然不够直接,但在当前环境下,也是一种妥协后的表达。然而这种“点到为止”的处理方式,既未能传递历史应有的震撼力,又失去了苦难叙事必要的情感重量,最终陷入“想严肃又不敢深刻”的创作悖论。

商业压力与历史敬畏的冲突:《731》引发的最强烈反感,源于其背后隐约可见的消费苦难、收割情怀的资本运作痕迹。有观众揭露,影片上映前一个月,资本水军已在各大电影股吧炒作相关概念股,“一个月涨了三倍,十几亿已经到手”,而918这个庄重的历史纪念日,竟沦为资本收割的时间节点。这种将民族创伤转化为盈利工具的操作,触碰了历史题材创作的伦理红线。

类型化叙事与历史严肃性的失衡:影片试图将好莱坞式个人英雄主义框架嫁接到历史苦难叙事中,让骗子出身的主角在集中营开启“越狱历险记”,这种处理完全背离了731题材应有的集体创伤记忆。对比暑期档好评如潮的《南京照相馆》对“老百姓朴素情感”的聚焦,《731》中“主角光环太重,反派集体降智”的设定,不仅显得中二悬浮,更矮化了历史叙事的深度。

四、行业启示与未来展望

《731》的差评潮为中国历史题材创作敲响了警钟,也提供了宝贵的行业启示。

创作态度决定作品高度:历史题材的核心是“让观众通过艺术,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而不是靠“情怀绑架”让观众“被迫好评”。真正有价值的历史题材创作,应当让观众记住苦难本身而非记住电影,应当传递反思而非制造爽感,应当坚守敬畏而非消费情怀。《南京大屠杀》拍摄时,导演吴子牛为了还原历史,带着剧组在南京实地走访3个月,采访幸存者,查阅史料;《金陵十三钗》的服化道团队,花费半年时间研究民国时期的服饰、建筑,甚至连妓女的头饰都精益求精。这些作品证明,历史题材的“难”,恰恰是创作的“动力”,而不是“遮羞布”。

历史真实与艺术加工的平衡:严谨与严格永远是历史电影必须遵从之标准,从来如此,不可变更。历史电影其实是不能以商业化标准去处理的。严谨是因为它是对一段时空的客观的艺术化呈现,严格是因为这种复现是建立在客观实际基础上的。唯有严谨与严格并举,历史电影才配得上历史二字——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电影领域的呈现。我们可以喜欢明星偶像,却不会喜欢对历史人物的偶像式处理;我们可以接受二创新潮,却不能接受历史复现时的夹带私货。

建立成熟的历史题材创作体系:中国电影行业需要建立更加专业的历史题材创作体系,包括历史顾问团队的建立、史料转化机制的完善以及创作伦理规范的制定。事实上,观众对历史题材向来“宽容且慷慨”——暑期档的《南京照相馆》,没有过度宣发,却靠“真实细腻的叙事”“有血有肉的角色”收获口碑票房双丰收!豆瓣评分从8.5涨到8.7,票房轰下29.89亿,证明“只要拍得好,观众愿意买单”。

观众尊重日益提高的审美水平: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成熟,观众的审美水平和历史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吴京曾直言:“因为你并不是意味着你票房高你就是水平很高,不是的。现在观众审美越来越高,对电影的认知也越来越高,我们再拿以前的东西,你蒙骗不了观众”。这意味着历史题材创作必须摒弃“题材至上”的思维,真正在艺术品质上下功夫。

表:中国部分历史题材电影评价对比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731》的争议可能成为中国历史题材电影走向成熟的分水岭。它提醒创作者和投资方:历史不是“圈钱工具”,情怀不是“遮丑布”,只有拿出真诚的创作态度,尊重历史、尊重艺术、尊重观众,才能拍出真正的“历史佳作”。

历史的重量永远不应该被轻浮的艺术表达所消解,这是《731》差评危机带给中国电影产业的最深刻启示。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