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的风度 | 玉文化贯穿华夏上下五千年
更新时间:2025-09-20 16:47 浏览量:1
它不是金银,不曾闪烁,却照亮了5000年的文明长路;
它并非文字,不会言语,却讲述着整个民族的信仰与审美。
玉,贯穿华夏历史的始终,是礼器,是艺术,是信仰,更是一部无声的史诗。
文明初曙,玉光启源
早在9200年前,小南山的先民便已在东北黑土地上磨制出第一枚玉饰,华夏玉文明的曙光由此点亮;
8000多年前,兴隆洼文化的先民将玉玦佩戴耳际,这些早期玉器不仅作为装饰,更承载着部落的灵性信仰与力量象征。
玉,从文明起源之初,就与信仰紧密相连。
神玉天授,礼通乾坤
至5500年前,凌家滩人在一块玉版之上刻画出原始的八卦图案,以玉构画宇宙,沟通天地鬼神;
4500年前的良渚古国,则以玉琮、玉璧礼天祭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神权与王权合一的礼仪体系。
玉成为天人对话的媒介,文明的秩序也藉此悄然建立。
玉以载德,礼乐传承
商代之时,“祀与戎”为国家大事,玉在祭祀与战争中均扮演重要角色;
到了周代,玉逐渐从神坛走向礼制社会,“君子比德于玉”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
延至汉代,以玉衣敛葬,更寄托了时人对永生之世的渴望,玉的信仰功能至此达到极致。
玉艺流变,承古开新
唐代的玉飞天、玉带板随着丝绸之路的驼铃往来中西,玉雕艺术融合异域风情,风格大气开放;
宋代的玉器则一改前朝豪放,变得清雅含蓄,宋徽宗嗜玉成癖,更将玉作推向文人审美的境界;
元代所制的“渎山大玉海”,体量恢宏,气势磅礴,是中国玉器史上里程碑式的巨作。
玉辉不绝,时代新章
明代陆子冈以“昆刀雕玉”妙手生春,他所创的“子冈牌”将诗、书、画、印融入玉中,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及至清代乾隆时期,玉文化进入鼎盛阶段,乾隆帝不惜工本搜集天下美玉,大量制作玉山、玉玺,工艺极尽精巧繁复,将宫廷玉器推向极致。
乾隆亦曾命人对渎山大玉海进行多次修整配座,并赋诗题词,加以推崇,使之由元代传承至清,再获新生。民国以来,翡翠逐渐兴起,“荣典之玺”作为国印,依然延续着玉作为权力与礼信象征的传统。
直至当代,玉雕艺术仍在不断突破: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创造性地使用金镶玉工艺,将昆仑玉与奥运精神完美融合,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玉脉永续,文明长明
玉,从来不仅是一块石头。
它贯穿时空,连缀礼乐、信仰与艺术,成为华夏文明最温润也最坚韧的脉络。
它见证了我们如何从原始走向文明,从信仰走向审美,从王权走向人间。
如今,它仍在被雕刻、佩戴、传承——
玉,永远是中国文化中最沉静、也最深远的那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