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幅作品诠释湿地保护,全民共创装置《巢·共生之境》亮相艺术展
更新时间:2025-09-20 21:42 浏览量:1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姜赟 通讯员 张晨昕
9月20日上午,“塑鸟·共生之境——2025第十四届湿地主题绘画大赛颁奖仪式暨艺术展”在中国湿地博物馆正式启幕。
现场
海报
现场
本次活动不仅揭晓了各类奖项,更通过三大创新实践,展现了艺术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即日起至12月21日,展览将面向公众开放三个月。
作品
作品
大赛规模空前
技术赋能艺术创新
本届湿地主题绘画大赛以“塑鸟”为主题,自2025年2月启动以来,共收到了来自国内外的6316幅有效参赛作品,创历史新高。
大赛首次突破传统边界,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变革,首次接纳AI与数字绘画作品与传统绘画同台竞技。从画笔的纯粹细腻,到数字像素的灵动跃动,再到AI算法的无限演化,多元媒介在此交响共鸣。青少年艺术家们以多维的艺术语言,精彩诠释了湿地鸟类的灵动身姿与栖息之美,折射出技术赋予生态表达的新维度。
作品
经专业评审委员会严格评选,最终评出特等奖10名、金奖50名、银奖100名、铜奖200名,另设最佳创意奖、主题诠释奖、艺术表现奖各100名,以及优秀指导教师奖49名、组织奖27名。
“塑料银行”
从回收到艺术的生态循环
本届大赛同步启动了创新环保项目——“塑料银行”社区回收计划。
作品
该计划在杭州市西湖区多个社区及文二菜市称心书房等公共空间设置了兼具艺术性与功能性的回收点,鼓励市民将废弃塑料瓶投入特定装置。这些回收塑料瓶并非简单处理,而是成为了艺术创作的原材料。
现场
现场
截至目前,“塑料银行”已收集到数以万计的塑料瓶,经过清洗、加工等艺术化处理后,被转化为本次展览核心艺术装置《巢·共生之境》的重要构成元件。这一创新实践真正实现了“从垃圾到艺术”的生态循环,让环保行动可感知、可参与。
现场
《巢·共生之境》
回收塑料重铸生命巢穴
展览现场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位于博物馆中庭的核心艺术装置——《巢·共生之境》。
作品
作品
它由公众通过前期”塑料银行”活动捐赠的回收塑料瓶构筑而成,由艺术家和公众共创完成。装置以鸟巢为灵感,象征自然庇护与共生。它不仅是一个艺术作品,更是一场沉浸式的环保启示——它邀请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消费与再生的关系。
每一位观众,都是这座“巢”的编织者;每一段驻足都是对共生之境的默默守护。
本次展览精心遴选了360幅铜奖及以上获奖作品,按幼儿组、小学组、中学组分别展示。展览空间分为三大区域——
传统展区:集中展示获奖绘画作品,展现青少年对湿地生态的观察与思考。
现场
互动体验区:设有“解决方案墙”,邀请观众参与减塑行动投票,承诺日常环保行为。
现场
装置艺术区:《巢·共生之境》作为核心展项,提供沉浸式观展体验。
现场
展览期间,博物馆还将举办多场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延伸展览的教育功能。
本次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浙江省自然保护地联合会、杭州市湿地保护协会作为指导单位;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江西省自然保护地建设中心、广州市海珠湿地科研宣传教育中心、浙江平阳南麂列岛国际重要湿地、天台始丰溪国家湿地公园、罗马尼亚克卢日巴比什-博雅依大学孔子学院等多家机构作为协办单位;鲸灵回收、文二菜市称心书房作为公益合作伙伴,共同构建了湿地保护的多元协作网络。
展览信息
中国湿地博物馆邀请广大市民前来观展,在艺术与自然的对话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湿地家园。
名称:塑鸟·共生之境——2025第十四届湿地主题绘画大赛获奖作品展
日期:2025年9月20日至12月20日(周一闭馆)
时间: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地点:中国湿地博物馆(杭州市西湖区天目山路402号)
费用:免费参观
主办方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