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731》:破除思想殖民的历史铭文与艺术抗争《思想殖民》解析29

更新时间:2025-09-21 02:03  浏览量:1

《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解析之29

银幕上鲜血淋漓的真相,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当下思想殖民的强烈抗争。电影《731》用艺术的方式将那段被试图掩盖的历史撕裂开来,让我们看清过去,也思考现在。

“只要你记住,我们就活着。”电影《731》中这句简单而深刻的台词,道出了历史记忆对人类文明存续的根本意义。2025年9月18日,这部筹备近十载、历经波折的影片终于在全国公映。

它选择了一个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日子——日本侵华起点日。这无疑是对历史记忆的强化与确认。尽管之前遭遇了大量有组织的举报和抵制,但影片上映后依然首日票房突破3亿元,并刷新两项中国影史纪录。

01 历史真相与银幕再现,从艰难诞生到全球关注

《731》的诞生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抗争。导演赵林山为筹资金抵押房产,剧组查阅超3000份解密档案以确保历史细节无误。2017年资方因收到境外警告函而撤资8000万,拍摄项目濒临破产。

原定于2025年7月31日上映的《731》,在公映前48小时遭遇各平台售票等信息清零的“撤档”处理。网络上流传着“180万封举报信”导致影片无法上映的说法。

技术分析发现,这些举报信息大部分IP地址集中在日本东京千代田区——日本右翼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的所在地。举报内容和递交给日本外务省的抗议信如出一辙。

02 艺术创新与叙事突破,超越传统战争题材的表达

电影《731》在艺术表达上的创新,跳出了传统历史题材影片的“纪实主义”窠臼。导演通过符号隐喻与感官化镜头语言,让历史的残酷性更具冲击力与反思性。

影片塑造了纨绔子弟王永章变为民族英雄的成长过程。日军 认定他是曾越狱的王子明,给他编号“1007号”。这种身份的割裂,恰是影片对“英雄叙事”的解构与重构。

“微符号叙事” 是影片的一大特色。影片选择以“饭车”“圣经”“钥匙”等小物件为叙事支点,在碎片化的场景中编织出完整的苦难图景。1012号男孩的“魔术”成为最具感染力的微叙事符号。

影片对“空间符号”的运用堪称精妙。731实验基地被塑造成一座“迷宫式的死亡工厂”,监区的走廊曲折交错,墙壁上的编号模糊不清。实验室内的玻璃罐中浸泡着人体器官——这些空间设计不仅还原了历史场景,更象征着受害者“无处可逃”的绝境。

03 思想殖民与历史虚无,电影面临的政治文化冲突

《731》遭遇的抵制和举报,展现了历史话语权争夺的激烈程度。这些现象背后是思想殖民的深层机制——通过解构目标国家群体认知、植入美式价值观,在“无形疆域”中实现思想殖民。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的《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智库报告指出,美国思想殖民活动有黑色、白色、灰色等不同“脸谱”,可以根据不同情形和现实需要,灵活调配出不同“色调”进行伪装。

日本政府对731部队历史的态度,是历史修正主义的典型案例。日本教科书将731部队美化为“防疫部队”,几乎不提其罪行;日本政府仍否认731部队存在,部分政客依旧公然参拜靖国神社。

受美国长期思想殖民影响,一些发展中国家精英群体被成功“洗脑”,丧失精神独立和民族自信,出现“文化驯服”症,内心“崇美”、言语“媚美”、行事“畏美”。

04 记忆政治与身份重构,电影中的个体与民族叙事

《731》通过具体的实验场景、个体的苦难经历,将抽象的历史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影像记忆。影片的核心立意,始终围绕“身份觉醒”与“历史祛魅”双线展开。

“姓名”是贯穿全片的重要线索,也是潜藏于故事中,创作者对于“何以为人”这一命题的思考。从王永章等人被关押进“特设监狱”开始,他们便被剥去全部衣物,赤身裸体地浸入浴室。

与之相伴的,是携带着民族、阶层、文化等权利与认同的强制性剥夺。历史上,侵华日军以“马路大”(日语意为“圆木”)称呼被关押的受害者。

影片中,受害者被剥夺自己的姓名,以编号命名。当一个个体从自由直至身体的边界不断被僭越、侵略,其自我认同的最后标识就是“姓名”本身。

因高呼自己姓名被处决的杜存山、王永章不惜冒生命风险用苹果刻字传递未降世婴儿的姓名、片尾受害者呐喊自己名字。这些情节设计都在刻画受害者面对“可预见的死亡”时,仍坚守着最后的人格底线和生命意志。

05 全球南方与文化自信,打破思想殖民的精神自立

《731》的上映不仅是一部电影的公映,更是全球南方国家精神自立、文化自信的体现。全球南方国家正经历着深刻变革与群体性崛起,然而历史遗留的思想殖民枷锁,依然束缚着部分国家的发展脚步。

真正的“去殖民化”,不仅是收回失去的领土与资源,更需要恢复被窃取的身份认同,重建被改写的历史叙事,找回被抹杀的文化自信。全球南方国家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觉醒,从把握自己的文化主权开始。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广大发展中国家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历史与文化,挖掘其中蕴含的智慧、动能与时代价值。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依赖、不屈从任何外部势力,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咱们的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06 人类命运与文明未来,超越民族的历史反思

《731》超越了传统抗战题材电影中“侵略—反抗”的二元叙事框架。影片聚焦于被关押在“特设监狱”的受害者,其中不仅有中国同胞,还包括抗战期间被日军俘虏的其他国家战俘。

这种叙事视角在唤起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以外,更是对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回应和呼吁,展现出对于全人类生命尊严的精神恪守与影像反思。

影片中有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镜头:研究员用彩色画笔,在受害者的头颅上绘制大脑分区图。这个画面,以一种诡异的“美”,呈现了极致的“恶”。

它隐喻着科学理性一旦失去人性的缰绳,便会沦为最高效的屠戮工具。这种对“平庸之恶”的揭示,对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都具有普世的警示意义。

《731》与《辛德勒的名单》、《索尔之子》等杰作站在同一序列,共同构成了人类反思自身暴行的“影像罪证集”。它是在向世界宣告:有些历史,不容篡改;有些罪行,不设追诉时效。

直到今天,2024年中国科学家仍在731旧址检出存活的炭疽杆菌;在浙江衢州等地,仍有一批因细菌战感染的“烂脚病人”,伤口溃烂长达六七十年,痛苦从未停止。

走出影院,观众会在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出口处纪念碑上,看到那句深刻的警言:“别回头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间烟火;别忘记来时路,有民族苦难、有国仇家恨。”#认证作者激励计划#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