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文明中国”书画展》让人看后,耳目一新!
更新时间:2025-09-21 06:02 浏览量:1
周锡珽先生的山水画
窦宝星 字笑墨书
“穿越千年,文明中国”书画展
让人看后,耳目一新
【引言】2025年9月20日,鄙人有幸应邀参加了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与睿美术馆联合主办,北京华侨大厦支持承办的首届《穿越千年·文明中国》艺术展。
华侨大厦董事长武朝霞致辞
本次艺术展于下午三点,在华侨大厦睿世酒店拉开序幕,为期一个月。本次活动主要展出了台湾书画家周锡珽与廖舜濔二人的部分艺术作品,看后让人耳目一新,感慨万千,浮想联翩!
书画展主持人李建平先生
鄙人在参观此次“艺术展”时,首先思考的是:周锡珽与廖舜濔二人的艺术作品“如何穿越千年与文明中国”?
众所周知,纵观古今中外,能穿越千年的艺术作品,必然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颇高,即其从构图、画法、润色、画技及意境等,能让后人爱不释手,代代相传,千年不朽;
二是,这些作品的思想性必然十分高屋建瓴,催人奋进,雅俗共赏,启迪人生,时刻闪烁着哲学的光芒,它才能成为不朽的书画名篇,穿越千年;
周锡珽先生致辞
三是,这些作品的历史价值十分厚重,千载难逢,它一定是见证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某个伟人或某个事件的重要创作,必然会成为人们的永久记忆;
………
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的很多书画名作,都成历史文化、智慧及社会文明的教科书,进而承载着中华文化精华代代相传,故而光照华夏,文明中国,启迪世界。
对照以上几点,我们再参观学习台湾书画家周锡珽与廖舜濔二人的艺术作品,就会令人耳目一新,浮想联翩与茅塞顿开!
廖舜濔先生致辞
一是,周廖二位先生的艺术作品,主要以传统“黑白二色”为主,突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阴阳交合”的大智慧;此乃自然万物生命的动力《矛盾论》;
二是,周廖二位先生的作品,一个是书,一个是画,其中还有书画兼备,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刚柔相济,张弛有度的哲学思想;
三是,周锡珽先生的山水画,纳书画之精华,得天地之灵气,描绘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大道,不仅画出了祖国山川秀丽,而且突出了“日月同辉”,及人世间永远不死的真谛!
周锡珽先生山水作品
四是,廖舜濔先生的书画作品,即吸取了中华民族金书隶篆的精华,又容纳现代国内的高科技思想文明,堪称书与画的又一次创新;
五是,周锡珽与廖舜濔二位先生都来自祖国宝岛台湾,而且又恰逢中华民族大统一的关键时刻,他们用自己的书画作品,见证了“两个一家亲”与“同宗、同祖与同根”历史渊源,进而提出了“穿越千年,文明中国”的血脉相连,实属见证中华民族大统一、大飞跃、大变革的历史之作。
知名书画收藏拍卖专家杜耕先生现场点评
后附二位先生简介:
周錫珽先生出生于1958年,艺术旅程始于少年时期。十五岁时因母亲任职于台湾历史博物馆的机缘,他参加了博物馆的晚间国画课程,并拜入启蒙恩师范伯洪门下,从基础山水画法入手。经过一年扎实的学习,范老师见其基础渐稳,便鼓励他学习仿古画。他先后研习沈周、巨然的披麻皴,夏圭、马远、唐寅的斧劈皴,以及李成、郭熙的画树法,沉浸于传统笔墨凡十余年。
廖舜濔先生1951年生于福建南靖,号静心、春霖。他自幼喜爱书法,并长期将书法运用于生活及文书、信件上。他深刻体会到: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毛笔为工具的一门抽象线条组成艺术。他认为书法源远流长,独步世界,经过千年发展衍化,书体丰富多彩,形态动静各异,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包含着形象美、抽象美、意境美,是人心理活动的物态结果。
特别声明:
河南雷鸣律师事务所 侯建雷 律师
本文欢迎分享与传播,但若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擅自修改与转发,一经发现,根据情况,可随时发起法律追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