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烊千玺曾想匿名出演《酱园弄》:我觉得这样很有意思,易烊千玺的“匿名实验”,一场与流量时代的艺术博弈
更新时间:2025-09-21 06:10 浏览量:1
2025年9月,易烊千玺在VOGUE专访中首次公开谈及自己参与电影《酱园弄》时的一个“未竟计划”——以匿名形式客串饰演一名老年盲人角色。这一想法虽未实现,却引发了对当代演员身份与角色关系的深层思考。
在《酱园弄》中,易烊千玺饰演的“宋瞎子”仅有几句台词,造型上通过光头、独眼、佝偻的老年形象彻底颠覆了公众对其偶像身份的认知。他提出“不署名、不宣传”的设想,试图通过物理隔离演员与角色的方式,让观众仅通过表演本身去感知角色。这种“去标签化”的尝试,本质上是对流量时代演员与作品捆绑关系的反叛。正如他所言:“角色的评价不应受演员姓名或粉丝量的影响。”这一理念并非首次出现。早在小成本电影《小小的我》中,他便向制片人提出类似计划,希望以“观众影院偶遇”的方式呈现角色,但同样未能实现。
易烊千玺的“匿名实验”折射出新生代演员在偶像工业与艺术追求间的矛盾。作为TFBOYS成员出身,他自出道起便身处流量漩涡中心。尽管通过《少年的你》《长津湖》等作品逐渐撕下“偶像”标签,但公众对其的认知仍难以摆脱“流量明星”的惯性框架。团队曾以“该开演唱会”为由婉拒其匿名计划,侧面反映了商业逻辑对艺术表达的干预。这种困境并非易烊千玺独有。从鹿晗的“偶像转型演员”争议,到肖战“粉丝经济”与作品口碑的撕裂,流量与艺术的平衡始终是行业难题。易烊千玺选择以“物理隔离”方式挑战这一规则,其勇气在于试图证明:演员的价值可以超越商业包装,回归到角色本身的生命力。
在《酱园弄》的拍摄现场,易烊千玺曾提到:“演员与角色是互相给予的关系。”这种认知与他在中戏学习期间的经历密切相关。2017年,他在《长安十二时辰》剧组观察资深演员时,被前辈评价“该学表演”,由此坚定转型决心。此后,他通过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探索角色塑造的多元路径,甚至将泥塑作品视为“触碰真实”的媒介。匿名出演的设想,实则是这种探索的延伸。他试图剥离外界标签,让角色成为独立于演员存在的“艺术品”。这种理念与日本演员役所广司的“无我之境”异曲同工——通过彻底融入角色,消解演员与角色的边界。
尽管“匿名计划”未能落地,但其引发的讨论已超越个案意义。它揭示了三个行业趋势:新一代观众对“演技派”的期待超过对“流量明星”的追捧,《漫长的季节》《隐秘的角落》等剧的成功印证了这一点。从彭昱畅、张婧仪等“非典型偶像”的崛起,到易烊千玺的“去标签化”尝试,演员正通过作品重新定义自身价值。尽管商业逻辑仍占主导,但《酱园弄》等电影对复杂角色的刻画,以及流媒体平台对小众题材的扶持,正在为多元创作开辟空间。
易烊千玺的“匿名计划”虽未成功,却为行业投下一枚石子。它提醒我们:在流量与艺术的博弈中,演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始终是破局关键。正如《酱园弄》中宋瞎子的命运——即便身处黑暗,仍以独特方式参与时代叙事。或许未来某天,当观众不再需要“易烊千玺”这个名字,仅凭一个背影、一道皱纹便能感知角色灵魂时,这场实验才算真正抵达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