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当情怀被收割,艺术价值何在?如今的紫砂收藏成了主播们的故事会

更新时间:2025-09-21 12:04  浏览量:1

近来紫砂收藏圈的怪象,在直播镜头前愈发刺眼,八九十岁的“高龄大师”成了流量密码,他们头顶体制内高工、大师、行业金奖、银奖的光环,身后跟着“与文化名家合影”“上过电视台访谈”的履历,被主播们绘声绘色地包装成“传奇匠人”。镜头前,卖壶的人很少聊泥料什么特性、壶型线条如何勾勒、整体与局部如何协调,反而翻来覆去讲着老人“十三岁学艺”“守艺七八十年”“祖上十八代都从事紫砂”传承有序的故事,渲染着“大师亲工”“收藏绝品”的稀缺感。不明就里的消费者听得热泪盈眶,以为买的是承载岁月与匠心的艺术珍品,却不知自己掏的钱,大多成了“故事剧本”的买单费。这场热闹的交易里,卖的从不是壶,是高龄的“人设”,不是工艺,是编排的“人生”,更不是艺术,是消费者对“匠心”的情绪想象。

收藏的本质,从来该锚定在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上,而非附着在作品之外的浮华标签。一把值得收藏的紫砂壶,先要看紫砂泥料的“出身”与所作作品的适配性,关系到陈腐的时间和材质的目数,再要看成型工艺的功底,是手工拍打泥片时对力度的掌控,还是壶嘴、壶把、壶钮的“三点一线”是否流畅,壶盖转动时是否“严丝合缝”却又“不紧不涩”等等。其实,收藏最终要看艺术表达的巧思,是壶型设计对传统器型的创新突破,还是壶身刻绘的书画与紫砂气质的融合,能否传递出创作者的审美意趣。这些藏在细节里的“真功夫”,才是收藏价值的核心,而非谁的合影照片、商业活动上的“金牌”,更不是八十年前“唱过一首歌”的无关履历。

可如今的紫砂市场,却把这些本质抛诸脑后,一门心思扎进了“故事会”的营造里。去年某直播间曾火过一位“五十年代的传承大师”,主持人拿着他与数位文化名人和领导的合影,宣称其“毕生只做百把壶”,结果短短三个月内,直播间就售出所谓的“真迹”上千把。更离谱的是,连逝者都难逃被“消费”的命运。有几位多年前去世的紫砂艺人,近两年市场上突然冒出太多的“真迹”,从壶型到刻绘千篇一律,明眼人一看便知是模具批量生产,却仍被包装成“大师遗作”高价叫卖。活着的高龄匠人更成了“流水线上的符号”,有的被经纪公司签约,出让部分壶型的销售权,并亲自签名派发证书,不管壶是谁做的,允许敲上自己的印章,每月还固定出镜直播,身后堆着一大堆风格雷同的“代表作”,有的本是其他艺术领域的从业者,从未系统学习过紫砂工艺,却凭着“跨界大师”的光环引流,把代工的模具壶说成“跨界艺术融合珍品”。

若这些壶明码标价,坦诚告知是“工艺品”“纪念品”,消费者按需购买无可厚非。可一旦披上“收藏级”“大师作”的外衣,用“艺术价值”“升值空间”诱导消费,就成了妥妥的诈骗。那些数量惊人、造型模板化的“大师壶”,大多是借助模具加工而成,先将紫砂泥片填入预制的石膏模具,搪坯成型后简单修整,再找工人统一刻绘几句诗词或山水花鸟图案——这样的生产方式,一天能出几十上百把,与“手工匠心”毫无关联,成本不过几十到几百元,却能借着“高龄大师”的故事,翻十倍甚至几十倍卖给消费者。买壶的人以为收藏的是“艺术”,实则只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情绪消费”,为“老匠人坚守”的故事感动,为“能抢到大师真迹”的稀缺感兴奋,却对手中壶的真实价值一无所知。

为何这样的“故事营销”能屡试不爽?说到底,是抓住了消费者对“匠心”的向往,以及对紫砂收藏知识的匮乏。紫砂艺术传承数百年,本身承载着中国人对“慢工出细活”的审美追求,消费者愿意为真正的匠心买单,这本是好事。可一些商家恰恰利用了这份真诚,把“情怀”变成收割的镰刀,他们不解释紫砂工艺的门道,不展示作品的细节质感,只靠煽情的故事、耀眼的头衔、虚假的稀缺性,让消费者在情绪冲动中掏腰包。久而久之,收藏圈成了“故事会”的现场,真懂壶、懂艺术的人被边缘化,靠剧本卖壶的人赚得盆满钵满,整个紫砂市场的价值判断都被带偏——仿佛只要故事够动人,头衔够响亮,哪怕是批量生产的模具壶,也能被捧成“收藏珍品”。

要打破这种乱象,首先需要消费者擦亮眼睛,回归收藏的本质。面对“高龄大师”“传奇故事”的包装时,多问几个“为什么”:一位年近八九旬的老人,精力是否能支撑他每月创作几十上百把壶?所谓的“行业金奖”,是权威机构评选还是商业活动颁发?手中的壶,是全手工拍打成型还是石膏模具压制?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藏在作品的细节里,手工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艺,突出手指功夫和艺术灵感,模具壶是现代手段,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类物质,模具壶的线条僵硬,造型呆板,批量生产的同款更是“千人一面”。只要静下心来观察、对比,就能识破“故事”的伪装,找到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对整个紫砂行业而言,更需要建立清晰的价值评判标准,让艺术价值回归核心。当地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大师”“高工”等职称的监督和管理,规范评选流程,避免头衔被滥用,商家也该守住底线,明码实价,坦诚告知产品的工艺与定位,是工艺品就说工艺品,是艺术品就是艺术品,而非靠虚假包装欺骗消费者。毕竟,紫砂艺术的生命力,从来不在故事里,而在每一把壶的泥料、工艺与审美中,收藏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不该依赖“剧本”,而应建立在对艺术本身的尊重之上。

紫砂收藏,本是一场与艺术的对话,是在一把壶中感受泥料的温润、工艺的精妙、创作者的巧思。别让“故事会”抢走了艺术的光芒,别让精心编排的剧本掏空了你的钱包。唯有认清真相,回归对作品本身的关注,才能让紫砂收藏回到正轨,让真正的匠心与艺术,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传承。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