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艺术史》85 :达·芬奇如何开创艺术新表现方法?
更新时间:2025-09-21 13:24 浏览量:1
1、早期佛罗伦萨艺术家追求“希腊完美+罗马宏伟+现实主义”的融合,将自由、自治的城市理想与人类完美境界注入艺术,作品呈现出“明朗无滞”的特质——勃鲁奈勒斯契的几何图形如数学方程式般精准,安吉利科、马萨乔的绘画无丝毫阴影,多那太罗的雕塑外形清晰直白。但1480年后,这种理想不再适配达·芬奇的认知:他的画面中“地平线上升起乌云”,需用黑暗与阴影衬托“所剩不多的光明时刻”。如他作品常以暗淡为底色,从中浮现出年轻人鲜嫩的腮帮、光亮拳曲的头发与灿烂阳光,通过“暗托明”的对比,让光明更显清新动人,彻底打破了早期文艺复兴“无阴影”的单一审美,开启了艺术表现的新维度。
图3-68 莱奥纳多·达·芬奇作《天使》,出自安德烈·德尔·维罗乔作《基督之洗》,1470—1472年,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2、达·芬奇1481年请求离开佛罗伦萨的原因是什么?核心源于“对经验的渴求”与“对现实的不满”:一方面,他渴望突破佛罗伦萨艺术圈的既有框架,获取更广阔的生活经验以支撑创作;另一方面,佛罗伦萨当时的艺术仍停留在早期文艺复兴的理想主义,政治与社会现实也逐渐显露出局限,难以满足他对“复杂真实”的探索。因此,他请求“华丽者”洛伦佐写信引荐米兰统治者卢多维科·伊尔·莫罗,希望在新的环境中摆脱束缚——这次离开并非逃避,而是为其“新艺术表现方法”寻找更适宜的土壤,成为他艺术生涯的关键转折点。
3、达·芬奇在米兰宫廷为何能快速立足?他凭借“多领域全能”的特质征服了米兰宫廷:不仅以画家身份展现高超技艺,还兼具乐师、工程师、舞蹈设计家、建筑师、市政规划家等多重角色,甚至能为各类技术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这种跨领域能力远超普通艺术家——比如他的工程设计经验让他对空间结构、人体力学有更精准的认知,市政规划思维则拓宽了他对场景布局的理解,乐师的审美又能提升画面的韵律感。多角色的实践相互赋能,使他的艺术创作不再局限于“绘画技巧”,而是融入了对世界更全面的认知,这种独特性让他迅速成为米兰宫廷的核心创作者。
4、达·芬奇与帕维亚大学建立密切联系后,常在此查询科学、哲学书籍,尤其从亚里士多德的经验哲学中获得启发,同时对炼金术、抽象数学符号产生浓厚兴趣。这些探索为他的艺术注入了“科学内核”:经验哲学教会他“以观察为基础”,而非依赖传统范式——比如他不再凭直觉画光影,而是通过观察自然中光的传播规律,设计“阴影衬托光明”的表现手法;数学让他的构图更具逻辑,如人物比例、空间透视都基于精准计算;炼金术对“物质变化”的关注,则让他更注重色彩与材质的细腻过渡。科学与哲学的滋养,使他的艺术从“感性创作”转向“理性与感性结合”。
5、达·芬奇的艺术并非简单“模仿自然”,而是“基于科学观察的再创造”:对自然的细致观察,让他捕捉到光影、质感的微妙变化——比如画中人物的皮肤光泽,是他研究人体生理结构后,模拟血液流动与光线反射的结果;头发的“光亮拳曲”,则源于对毛发纹理与光的折射规律的分析。科学爱好则让他突破艺术的“视觉局限”:比如他研究流体力学后,能更真实地表现画面中空气的流动感;对解剖学的掌握,让人物动作更符合人体力学,避免了早期艺术中“姿态僵硬”的问题。这种“科学赋能艺术”的方式,正是他“新表现方法”的核心——让艺术既贴近真实,又比现实更具感染力。
6、1480年后,达·芬奇的创作成为盛期文艺复兴的“新景象”:早期文艺复兴是“明朗理想”的阶段,艺术家沿着既定道路前进;而他的艺术引入了“复杂性”——阴影与光明的博弈、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打破了此前单一维度的创作模式。他不再局限于“画什么”,而是探索“如何用更深刻的方式表现”,比如通过光影传递情绪,通过科学观察提升真实感。这种“深度与广度兼具”的创作,标志着文艺复兴从“早期的探索与建立”进入“后期的成熟与升华”,成为盛期文艺复兴的开端,也为后续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大师的创作提供了“跨界融合、理性创作”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