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影像界面——第二届未来影像与数字人文学术论坛暨2024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发布会
更新时间:2025-09-21 17:12 浏览量:3
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发起的“ 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 ”项目2024年度报告已于9月20日在四川美术学院“影像界面”未来影像与数字人文学术论坛暨2024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发布会活动现场对外正式发布。该论坛是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四川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研究院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以及相关单位共同承办,并得到了中国艺术创作数字影像中心的大力支持。
会议由四川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研究院院长黄厚石主持
会议由四川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黄厚石主持。黄院长首先介绍了本届论坛的学术背景,对诸多部门、领导和学者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热烈欢迎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他表示四川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研究院充分发挥西南地区艺术理论研究基地的引导力,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 ”项目联合,期待通过论坛与合作能进一步夯实创作科研成果,助推学术创新与交流。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办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周宪致辞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办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周宪首先致辞。他肯定了四川美术学院在艺术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领域开风气之先的创新与探索,认为此次论坛以“影像”与“界面”为关键词,提供了一个面向未来的讨论契机,期待论坛的举办与影像年鉴的发布能为学术研究带来新气象与新收获。
论坛联合承办单位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曾玉兰致辞
论坛联合承办单位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曾玉兰对四川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给予的大力支持以及所有到场嘉宾表示衷心感谢。她回顾了年鉴项目启动以来在档案文献、学术研究、展览呈现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强调馆校合作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期待未来能与高校系统持续开展深度合作与互动,打造当代知识聚合、交流的新型场域,为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韦嘉宣布论坛开幕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韦嘉发表致辞并宣布论坛开幕。他指出本次论坛以“未来影像”与“数字人文”为双核,回应了当下迫切的时代命题。期待以影像为媒,共同探讨数智时代下视觉艺术创作方法论的革新,以及艺术史研究范式的迭新,更进一步推动当代艺术创作的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育实践。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与四川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研究院自2024年签署馆校合作协议以来,建立起“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以下简称年鉴)西南地区工作站点,双方围绕年鉴项目展开深入的合作,陆续开展了年度展览、影像研究及收藏计划、视觉档案建立、放映计划、学术出版等系列活动的合作,已成为影像艺术学术研究与资源共享平台。本次发布主题围绕“影像界面”分为四个版块展开:数字人文作为艺术史研究方法的更新路径、2024年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总体发布及现场学术观察报告、影像——连接时间和感知的技术、未来影像:界面之下的艺术生产与情感认知的迭新。
数字人文作为艺术史研究方法的更新路径
数字信息时代的当下,数字技术正在对媒介与艺术造成深层次的影响,数字人文也逐渐成为人文研究领域不可缺少的研究方法。而艺术学科——特别是当代艺术的数字资源与数据建设相对薄弱,亟待发挥视觉艺术专业优势,在数字人文领域——特别是数字算法可视化信息处理中,跨界拥抱科技,延展视觉艺术更具前瞻性的技术价值,并以此为基点在当代艺术、艺术与科技、戏剧与电影等专业中找到人才培养的另一种可能。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黄厚石
本版块由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黄厚石主持,由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与设计》主编、四川美术学院特聘专家刘伟冬担任评议人,周宪、庞茂琨、杨振宇三位主题发言嘉宾就各自研究领域展开分享。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办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周宪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办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周宪以《艺术史的范式转型——从数字人文到人工智能》为题,聚焦艺术史的写作范式与方法,通过例举数字人文领域的经典案例,勾勒出数字人文方法在宏观研究、类型研究的精细化计算、形式分析、语境信息、艺术可视化等方面的优势与对艺术史研究的启示,并对人工智能的生成式特性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反思。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庞茂琨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庞茂琨以《从“物”到“场”:数字影像、过程档案与当代艺术史的方法论更新》为题,强调一种迈向“过程主义”的艺术史书写。他介绍了中国艺术创作数字影像中心的工作内容与方向,指出数字人文让艺术史从“静态”走向“动态”,从“作品分析”走向“过程追踪”,运用影像技术以及引入人工智能辅助分析,重新看见艺术创作的生命过程。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杨振宇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杨振宇以《全球景观中的中国美术史学自主体系研究》 为题,通过分享他亲身参与的诸多国内与国际的项目与实践,介绍了数字化浪潮与全球化语境中,如何在延续经典学术与现代转型的同时,通过最新的“视觉技术”与“视觉数据”进行体系建设的迭代升级,使中国美术史与史学研究进一步成为“世界艺术史”的重要部分,由此建构中国美术史学的自主体系。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与设计》主编、四川美术学院特聘专家刘伟冬
在评议环节,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与设计》主编、四川美术学院特聘专家刘伟冬总结了几位嘉宾的发言带来的启发。在数字化发展方面,他肯定了大数据为艺术研究带来的新路径与新视角。在艺术史书写与考察方面,他对想象与实证结合,以及过程导向的重要性表示认同,并指出中国元素在世界艺术史的书写中不可避免且不可替代,要以中国自身的哲学观念作为指导思想,而非以独立的作品分析迎合西方的解读。
2024年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总体发布及现场学术观察报告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2023年发起创立了“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项目,并自2024年6月起与四川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研究院签署馆校战略合作协议以来,持续围绕着“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项目展开了深度系列合作,推动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发展。本次发布会将公布年鉴2024年的阶段性工作成果以及年度学术主题,并提供五位年鉴工作委员的现场观察报告,较为全面地呈现2024年度的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现场。
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顾问、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曾玉兰
本版块由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顾问、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曾玉兰主持,孟尧、陈秋担任特邀媒体评议人,施瀚涛、郑梓煜、祖宇、顾佳君、朱炯、刘媛六位主题发言嘉宾就各自工作及研究展开汇报。
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2024年度报告发布现场,执行总监施瀚涛作主题报告
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执行总监施瀚涛首先以《从地方到时间——关于2024影像年鉴征集作品的一点思考》为题作主题报告,介绍“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 数据库(2023、2024)的工作进展。目前数据库已累计收录作品 4841 件、覆盖艺术家累计 2457位、关注机构 463家、收录文献 969 篇。相较于上一届的数据,作品的收集量增长了约160%,艺术家数量增长约55%。在此基础上本届年鉴展将于11月初在上海举办,年鉴画册也将在展览后编撰出版。
而2025年新创立的“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家数字档案计划”,迄今为止已经与胡介鸣、周啸虎、李勇政、曾翰、余果、曹澍、胡伟等7位艺术家签订合约,同时也在与包括张健君、赵川等在内的多位艺术家讨论协商。“数字档案计划” 旨在系统地收录和建立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家的数字档案,构建全面的影像艺术家的数字档案库,为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保存、研究、传播和交流提供平台。
施瀚涛指出在过去的工作中,他意识到“自我的发现”日益成为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与动力。他以艺术家李勇、侯帅、周啸虎的创作实践与思考为例,探讨了在数字化技术汹涌而来的当下,艺术家运用技术进行图像创作的特殊意义。指出当代艺术家正从局内人的角度出发,自省身处的时代与社会,通过回到当下瞬间的真实,重新发现被技术图像所压抑的现实、时间与潜在的多重自我。
年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郑梓煜
年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郑梓煜以《当代影像艺术中的时间复刻与身体劳作》为题,通过分享艺术家黎朗在中山大学艺术家驻校项目中的思考与实践,探讨了行为艺术与影像艺术的区分,以及时间与身体概念在其中的差异。他进一步指出,“身体劳作”作为一种空间展演,以具身化的时间刻度,在后人类的处境中回到身体,与生命时间产生具体的联结,由此成为了对强大技术媒介所构成的庞大机器的抵抗。
年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长三角工作站”的负责人,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祖宇
年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长三角工作站”的负责人、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祖宇以《长三角影像创作的中国叙事考察》为题,聚焦2024—2025年度长三角地区的影像艺术实践,尝试构建一个融合技术美学、文化记忆与地缘政治批评的分析框架。她从技术驱动下影像的新语言、历史图像中的叙事政治、代际的叙事分野、跨媒介的中国叙事学几个角度出发,探讨了影像艺术如何在中国实现叙事的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双向互动。
年鉴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美术馆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副馆长顾佳君
年鉴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美术馆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副馆长顾佳君分享了题为《2024年长三角地区影像艺术机构观察》的讲话。他基于2024年的工作成果,总结了长三角影像艺术生态中机构发展多元化与专业化并存的总体特征、趋向深度议题的展览内容,以及艺术机构跨界化、社区化、数字化的教育实践趋势。提出可持续运营、技术迭代、学术深度与区域联动的发展建议,期待未来形成“长三角影像艺术共同体”。
年鉴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教授朱炯
年鉴工作委员、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教授朱炯以《历史回望与艺术展览重构——2024年度摄影回顾展观察与实践》为题,通过分析2024年度摄影回顾展的具体案例,分享了对于摄影历史与经典影像的策展思考,探讨展示方式如何与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产生共振,强调摄影原作作为时代物质与文化载体的重要性,并指出摄影史、文化史展览所具备的发现新材料、新视野,连接历史影像与当代的重要价值。
年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西南工作站”的负责人,中国艺术创作数字影像中心学术专员刘媛
“年鉴西南工作站”的负责人、中国艺术创作数字影像中心学术专员刘媛分享了《绕城内外:西南华中地区当代影像的双轨叙事与对话可能》。她指出,影像年鉴的工作立足于百年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全景视野,在过去的工作中致力于从数据采集的量的积累,进入推动学术对话与探讨的质的飞跃。期待在未来能与多方院校展开深度合作,拓展中国艺术创作方法论的梳理与理论研究视角,开展中国艺术创作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技术路径研究。
《画刊》杂志主编孟尧
评议环节,《画刊》杂志主编孟尧首先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年鉴项目兼具宏观与微观视野,从艺术家个案折射文化与心理症状,强调在问题的情境中开展年鉴工作的重要性。而诸多关键词在历史周期中的长期效力与转身能力,将会是未来在长期研究中值得进一步回应与梳理的议题。在此意义上,年鉴工作通过把握分散的个案与社会历史实践的脉络关联,具有长期主义价值范式梳理的重要意义。
《中国摄影》编辑部副主任陈秋
《中国摄影》编辑部副主任陈秋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回顾了摄影作为技术媒介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的主动数字化转向,提请我们关注摄影与工业体系的紧密关联,重新在社会语境中理解摄影的功能。同时他也指出,在地域性艺术机构的实践中,影像非常适合作为统摄数字化存档、体验与批判三个维度的媒介。而在学术和产业形成数字化合作模式之后,艺术家如何介入这种联系也有待进一步思考。
影像——连接时间和感知的技术
现代科技的发展启发并改变着人类的时间意识,影像技术的诞生似乎让每个人都有可能留下自己生命中无数瞬间的画面。但技术的发展究竟是让人得以更好地寻找和发现自我,还是让自己更容易被影像的潮水所淹没或带走?在这一议程中,来自于哲学、媒介传播、影像历史以及社会学的学者将分享他们的研究和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影像技术这一介于时间和感知之间的媒介。
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执行总监施瀚涛
本版块由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执行总监施瀚涛主持,由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杨小彦担任评议人,顾铮、张献民、姜宇辉、潘霁、杨云鬯五位主题发言嘉宾均就各自研究领域展开。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姜宇辉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姜宇辉以《数字海洋中的崇高体验:重思数字美学的三个关键词》为题,概要地爬梳了数字艺术领域的重要文献,重点讨论了从数字艺术到数字美学的核心概念与特征,由此引出艺术本真性以及媒介普遍性背后可能面临的问题,提请我们关注如何在数据海洋确立主体性。
年鉴顾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顾铮
年鉴顾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顾铮以《摄影如何表征亲密性》为题,从个人生命经验与对新技术的思考出发,回顾了从家庭摄影到私摄影,摄影历史与语法随家庭形态的变化发生的演变,从中思考亲密性与摄影的关系。他以多位摄影艺术家的作品为例,特别肯定了女性艺术家勇于反思、正视、珍视亲密关系。并指出在“后家庭”“后摄影”时代,亲密性表征所具备的多重意义,及其对固有家庭关系的复杂影响。
年鉴顾问、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
年鉴顾问、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以《超级架构》为题,指出数码影像作为一种长时段的中介,在数码影像与互联网的缝隙之中,成为对长思考与长表达的支持,赋予了思考的自由与媒介的自由。而不同于影像历史中超长时间作品的偶发,中国独立影像中却出现了群体性的超长时间特征。从时间结构出发,他联想到展览中多作品并置以及历史研究所构成的超长时间。指出超长影像是一种对时间线中社会结构与心理结构的转译,因其对复杂现实的翻译,成为历史的必然。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潘霁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潘霁《影像“组装”时间:以混杂时间激活公共空间》为题,以三重时间性、影像变化改变三重时间性的方式、时间性的表现三个维度,建立分析架构,探讨了影像作为时间客体,如何创生公共空间新的时间性,如何通过公共空间影像装置“组装”不同的时间性,以及如何通过组装数字影像,创造混杂的时间性“共舞”,激发城市公共空间的沟通潜能。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研究员杨云鬯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研究员杨云鬯分享了《通往一种社会为导向的美学:当代青年影像艺术的一点观察》。他提出的“社会为导向的美学”,是指艺术家通过迂回和隐喻的“幽灵式”的方式,面对“社会”维度的隐匿与缺席。他以艺术家王拓、阎洲、韩倩的创作为例,指出这种美学以审美的方式揭示现实的裂隙,并从中重新界定我们对社会的感知方式,在艺术与现实的交汇处召唤出社会的可能性。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杨小彦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杨小彦对五位嘉宾的发言做了简短评价。他指出姜宇辉的分享突显了数字美学正在生长、难以定义的状态;顾铮的演讲使其联想到摄影与被拍摄对象的复杂关系;张献民探讨的议题反映出独立纪录片在中国的重要性;对潘霁提到的时间概念进行了钟表时间与组装时间两个维度的阐发;最后总结了杨云鬯提到的“幽灵式”的隐喻,以及年轻人以这种方式在夹缝中的生活。
未来影像:界面之下的艺术生产与情感认知的迭新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李川
厦门集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院士专家工作站成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副秘书长林苒
艺术家、研究学者、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助理教授郭梦垚
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生部副主任、重庆市巴渝青年学者杨光影
新媒体艺术家、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副主任张海超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张增增
本版块由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李川主持。五位嘉宾从各自的教学经历与艺术实践经验出发展开讲述。林苒分享了对于《AI生成图像是不是视觉预制菜,ai时代洪流下,我们怎么咀嚼“真”味道?》的思考,郭梦垚探讨了《数字东方主义:技术图像中的文化偏见与反抗——影像作为对抗工具》、杨光影聚焦《软件“元创造”:科技艺术的“生成式”悖论及其超越路径》、张海超讨论了《虚实共生的未来现场》、张增增探讨了《控制与感知:技术如何成为情感与思想的媒介》。
四川美术学院特聘专家李振华担任评议
评议环节,四川美术学院特聘专家李振华将嘉宾们的分享归结为三个关键词:可介入性、用户、转向。他指出今天很多东西并非我们的选择,我们只是“用户”,因此更需要思考什么可以介入、什么不可介入。与此同时这一议程所涉及的问题,尤其反映出艺术生产的不同以往,不论是对艺术家,还是艺术传媒、策展人、艺术系统、教学系统,都需要形成对转向的敏感性,都应反思,我们何以作为今天的人而存在。
本届论坛围绕“影像界面”主题展开讨论,为中国当代影像艺术领域提供了多维度的观察与思考视角。
“影像界面”未来影像与数字人文学术论坛暨2024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发布会活动论坛部分嘉宾合影,2025年9月20日,四川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