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首届新时代華侨文艺展《穿越千年·文明中国》艺术展在京开幕

更新时间:2025-09-21 18:47  浏览量:4

首届新时代華侨文艺展《穿越千年·文明中国》艺术展在京开幕:周錫珽廖舜濔大师展重塑传统美学当代表达

2025年9月20日下午,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主办,新華一家亲(北京)文艺有限承办,北京華侨大厦协办,中国太极文化国际交流中心特别支持的首届《穿越千年·文明中国》周锡珽 廖舜沵大师展在北京華侨大厦隆重启幕。本次展览聚焦周錫珽与廖舜濔两位杰出艺术家的近作精品,通过山水与书法的对话,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溯源与当代转化之旅,为金秋北京带来一场融合传统精神与当代语汇的艺术盛宴。

开幕盛况:嘉宾云集,共话文明传承

展览开幕式于下午14:59在庄重而热烈的氛围中正式启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杨丽丽女士在致辞中深入阐述了展览的文化意义:"中華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的岁月长河,孕育了我们独特而辉煌的文化艺术传统。书画艺术作为这其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不仅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载体,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沟通心灵与世界的桥梁。"

她进一步强调:"支持像今天这样高品质、高水准的艺术展览,正是我们践行'弘扬中華传统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宗旨的重要方式。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让更多优秀的艺术家被看见,让更多深邃的传统智慧被感知,从而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凝聚我们的民族精神。"

著名导演李建平先生作为特邀嘉宾发言,从创作实践角度分享了独到见解:"作为导演,我始终认为,真正打动人心的艺术,必然根植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今天站在这里,我从周錫珽、廖舜濔两位大师的作品中,再一次感受到了中華文明跨越时空的澎湃生命力。"他进一步阐释道:"周錫珽大师的山水,从传统中走来,却又融入了自己对自然与禅意的独特体悟,笔墨间既有古法的严谨,更有现代的呼吸感,可谓'承古开新'。而廖舜濔大师的书法,大胆解构古文字,以令人惊叹的现代视觉语言,让古老的篆书焕发出全新的魅力,这是一种'以古铸今'的智慧。他们的创作,与我过去参与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盛典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将中華文化的基因,用当代的、国际化的语汇重新表达,让传统'活'在当下。"

艺术家与作品:承古开新,以古铸今

周錫珽:古墨禅意,气象新生

周錫珽大师出生于1958年,艺术旅程始于少年时期。十五岁时因母亲任职于台湾历史博物馆的机缘,他参加了博物馆的晚间国画课程,并拜入启蒙恩师范伯洪门下,从基础山水画法入手。经过一年扎实的学习,范老师见其基础渐稳,便鼓励他学习仿古画。他先后研习沈周、巨然的披麻皴,夏圭、马远、唐寅的斧劈皴,以及李成、郭熙的画树法,沉浸于传统笔墨凡十余年。

范老师常鼓励他到台北故宫观摩唐、宋、元、明、清各代名迹,背诵古今大师特长,这使得周錫珽深刻知悉了山水画的渊缘与发展。在众多古代大师中,周錫珽尤为钟情于石涛,前后仿摹其画作近八十幅。他深入研究石涛画理,尤其是"我自用我法"的主张,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艺术震撼。这一认识促使他在两年后停止了长达十二年的仿古阶段,开始思考如何走出自己的艺术风貌,这一转变标志着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

1996年,周錫珽因缘际会前往缅甸,接触了原始佛法与禅修。禅修的实践极大地影响了他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方法。他因习禅而学会观察自然细腻的变化,并将其融入画中,觉察心境与空间的变化,观照与体悟自然多变的现象与其根本。他热爱自然的景象变化,努力将仿古功底与禅意结合。经过近数十年来不断的尝试与突破,他的创作思想逐渐细腻,并能在巨幅画面上呈现。

他的画面追求"气的流动与生命力",以及自然动与静间的过程,如光线与山石云树间所产生的色彩与气韵;温度与湿度对于空气所产生云雾的变化使画面更有力的延伸。周錫珽不拘泥于传统的画法与布局,而是观察并将时间与空间的变化画入画中,使得画面产生真实自然的视觉效果。他认为,这种追求其实存在于自然与禅的共通之中。

2019年,台湾著名水墨画家周錫珽的作品进入佳士得近代水墨拍卖,并连续三年(2019、2020、2021)入选。年过六旬的他,依然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重视向内心灵的提升,由"六触"的感受连结于笔下,以自然为师,追求心境愈宽广,变化无穷悠然于笔下,无拘于心中,真正实现了"古墨今韵"。

廖舜濔:古篆新解,金声玉振

廖舜濔大师,台湾著名书法家1951年生于福建南靖,号静心、春霖。他自幼喜爱书法,并长期将书法运用于生活及文书、信件上。他深刻体会到: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毛笔为工具的一门抽象线条组成艺术。他认为书法源远流长,独步世界,经过千年发展衍化,书体丰富多彩,形态动静各异,是中華文化的象征,包含着形象美、抽象美、意境美,是人心理活动的物态结果。

廖舜濔大师喜欢三代以前的文字,因其线条古拙、苍茫、浑厚、多变。他发现,尽管商周以降对古文字探讨论述者众,但书迹留存甚寡。虽然清代因金石篆刻与碑学兴起,古篆风行,然仍未出新意。在他看来,篆书乃中華汉字发展过程中重要一环,需将古文字重新诠释、汲古出新,使古篆书迹更加丰沛。

源于这一动力,在长年以来未有师承的情况下,他自行临习、探究、观摩古文字,并将我華夏最宝贵古文字,重新表现其内心之领悟。他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干湿等变化,以轻重疾徐、光润滞涩、枯硬软柔的墨痕,传达心灵的焦灼、畅达、甜美、苦涩等情感蕴结。在线条中流动着缕缕情思和细腻丰富的艺术感受,使文字线条具有宇宙精神和生命情感的流动。

在本次展出的作品中,廖舜濔大师以新思维改变传统书法布局,从古文字标准书体线条组合之美表现,再解构书体结构及传统布局,重新思考表现方式,付予线条与结构与整体画面新生命。其作品经过精心编排,脱离传统布局,并借创新书体与书体变化,应物象形,形成活泼、立体的画面或视觉效果,更加贴近生活。

策展人翘楚在前言中精辟地总结了廖舜濔大师的艺术成就:"以石鼓文列序,采集青铜器铭文等多种古文字为元素的字体创作,是廖大师'好古'的部分;而设计'视错觉',根据人眼的视觉特性与大脑的认知规律,营造有悖于实际视觉的效果,让观者生出迷惑好奇,进而深入探究,是其'新篆'的部分。前者高古,严峻肃杀,汲取了陶范法所铸造的金石之感,相较晚期錾刻的细软线条更为质拙有力;后者当代,对篆字自由解构建构,以几何形态透视变换,嵌入三维空间,用数学的理性之美向古文字原始的秩序,发起了叩问。"

策展理念:穿越千年,文明对话

策展人翘楚为展览撰写了两篇深刻的前言,分别以"从古人中来,归造化中去"(周錫珽)和"嗟余好古生苦晚,今为南靖书篆人"(廖舜濔)为题,阐释了两位艺术家的创作脉络与精神追求。

对于周錫珽大师的作品,翘楚写道:"周錫珽大师在做自然的旁观者,对墨分五色的精炼概括,皴法遒劲不雕琢,去除了笔墨中的世故。骨里设色,皮上飞白。布局几乎未参考古人置式,视觉上随缘取景,凭妙手偶得。光影塑造非目的,西方绘画语言清浅穿插,保持了与传统技法之间的距离,新鲜而陌生。那些重复秩序中无意识的笔法,带着思考的排布线条,也像极了贵族消遣无聊的方式。层叠点染中形成疏离的图示,越是平面,就越是平淡,全无尘世烟火中的闲愁。山水永为主人,你我皆是倦旅。"

对于廖舜濔的创作,翘楚认为:"艺术家试着打破官方主流文化长期以来的话语垄断,将杂篆引入创作视野,发挥象形文字的特点,使得文字符号都化为图像。赋形为鸟虫,或虫书乱英画,或蜘蛛挂丝轻,或百鸟空嘹唳,或孤鸿自娇啼,利用文字本身形态进行艺术实验。杂篆是权力规训下的'弃儿',文化演进过程中的牺牲品。其多样性不应被单一的权力意志所定义。官方文字在长期的使用和推广中,其符号意义被不断强化和固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编码。而杂篆则像是散落于文化边缘的符号碎片,它们的意义被忽视、被遮蔽。廖大师作为拯救者,不仅是对文字形式的复兴,更是对被边缘化文化的一种声援。"

展览引导观众思考传统如何与当代接轨,东方美学如何与世界对话。这种策展结构不仅展示了艺术作品本身,更构建了一个让观众能够深入理解艺术家创作理念和哲学思考的叙事空间。

学术价值与文化意义

《穿越千年·文明中国》艺术展不仅仅是一次艺术作品展示,更是一次具有深刻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的探索。展览通过周錫珽和廖舜濔大师的作品,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转化与创新,为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案例。

周錫珽的山水画创作,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程式化表现,将禅宗哲学与自然观察相结合,创造出既有传统精神又具当代气息的视觉语言。他的艺术实践表明,传统不是僵化的形式,而是一种可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资源。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对内心体验的真实表达,周錫珽成功地实现了传统山水画语言的当代转化。

廖舜濔大师的书法探索则从文字学的角度切入,通过对古文字的解构与重构,挑战了传统书法的边界和定义。他的创作不仅拓展了书法的表现形式,更引发了对文字本质、文化权力和文化多样性的深刻思考。廖舜濔大师的作品表明,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转化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保持其生命力和相关性。

展览还提出了一个重要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文化身份的同时参与国际对话?周錫珽和廖舜濔的作品提供了可能的答案——通过深入理解和创造性转化自身文化传统,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展览信息与社会反响

《穿越千年·文明中国》艺术展将持续展至2025年10月20日,期间还将举办系列学术对谈、艺术工作坊等公共教育活动。展览不仅面向艺术专业人群,也向广大公众开放,旨在推动公众对中華传统美学的当代价值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思考。

展览开幕后,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收藏家、评论家和学者的关注。许多观众表示,这场展览不仅让他们欣赏到了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更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一位艺术评论家观后表示:"这场展览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如何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同时保持创新的勇气和视野。周錫珽和廖舜濔大师的作品证明,传统与当代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对话和共生的。"

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让更多优秀的艺术家被看见,让更多深邃的传统智慧被感知,从而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推动中華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穿越千年·文明中国》艺术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弘扬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欢迎各界人士前往观展,感受中華传统美学的当代生命力与创新表达。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