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冰儿:《舞蹈是最容易入门、最不需要高学历的艺术门类》
更新时间:2025-09-21 22:04 浏览量:1
和朋友们聊艺术时,经常会听到有艺术圈朋友说“从不打算让孩子将跳舞作为专业,哪怕是所谓'高雅'的芭蕾,权且用跳舞来锻炼身体和塑造体形还凑合”。这观点我非常认同。舞蹈既不像绘画,需要以思想为笔,绘就灵魂的形状;也不像音乐,除了掌握高超的演奏技艺,还需将深邃的思想注入流淌的听觉诗行;更不像文学,既需要深厚的文字功底,也需以思想为墨,书写人间万象。而舞蹈只仅需以身体为媒介、以情感为内核,极易让普通人触碰的艺术门类,也是对学历门槛要求最低的艺术专业之一。换句话说,舞蹈从来不是高学历者的盛宴,而是所有凡夫俗女都能参与的狂欢——无论年龄大小、学历高低、职业差异,只要你愿意舞动,都能在舞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事实上,每个人都是潜在的舞蹈家,每个人都身体里藏着未被唤醒的节奏。因为,舞蹈的本能,藏在每个人的生命里。就像,新疆人跳舞从来不是舞台上的艺术,而是融入到衣食住行的每一个生活片段。各民族舞蹈如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哈萨克族的黑走马、柯尔克孜族的库姆孜舞等等,从来不是专业技巧,而是承载着民族习俗、情感的“生活语言”。可以说,他们天生就会跳舞,几乎不需要学习。对于印度人而言,舞蹈是宗教仪式、节庆活动的重要部分。他们的旁遮普族的“彭戈拉舞”,人们戴着头巾、踩着鼓点就会跳跳;节庆时的“迦瓦迪舞”,人们扛着神像、随着音乐就可以自由摆动。孩子从小看母亲跳古典舞、看父亲跳民间舞,自然而然就会跳。再比如非洲草原上的马赛族“战舞”、祖鲁族的“脚铃舞”等,是每一位部落成员的必备技艺。自从有人类开始,舞蹈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能力轻松拿起这份技能——只要你愿意跳起来。
现如今,绝大多数广场舞大妈小时候都没正经学过舞蹈,但只要深入观察就会发现,那里居然高手云集。我们小区就有一位大妈四十五岁时才开始学古典舞,如今七十岁居然可以像年轻人那样劈叉,做狸猫翻身、倒踢紫金冠等极高难度的动作。其他艺术的入门,往往有“对错标准”,比如画画时,透视错了就是“画得不对”,弹琴时,音准错了就是“弹得不好”,写字时,笔画顺序错了就是“写得不对”…然而舞蹈的入门,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动作精准、线条优美,不用管劈叉能不能下去,转圈能不能站稳;哪怕动作不连贯,只要能表达自己的情绪就是好舞蹈。跳舞的“低门槛”,能让很多热爱舞蹈的人轻松迈过门槛,甚至成为大器晚成的专业舞者。
被誉为“现代舞之母”的伊莎多拉·邓肯十岁时就退学,没有受过正规舞蹈教育。但她凭借对舞蹈的独特理解和天生热爱,开创了现代舞的先河,其自由奔放的舞蹈风格对后世舞蹈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舞蹈家刀美兰也从未接受过正规舞蹈专业教育,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学历,仅仅凭借对舞蹈的热爱和天赋,以及傣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舞蹈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被誉为“傣家的金孔雀”。国家一级编导陈翘,只有小学学历,但她却创作出了《三月三》《草笠舞》等经典作品。
甭管怎样,我个人是不鼓励家长让孩子选择门槛极低的舞蹈作为将来终生职业。毕竟,哪怕你最终拿下各种比赛奖项,其舞台生涯后期,仍然要通过转型实现职业生涯的转型。尤其是舞台表演的黄金期极为有限,对于以舞台表演为核心的舞者,像古典舞、芭蕾舞等对身体机能要求极高的舞种,身体的柔韧性、爆发力、恢复力在三十岁左右已达到巅峰。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将越来越难以承受高强度的技术动作以及密集的演出,所以说它是“青春饭”一点儿也不为过。加上绝大多数孩子从小侧重于舞蹈技能的训练,从而放松了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与教学资源配置,又因从小好动,根本沉不下心来读书,长期下来就造成文化知识积累严重不足。这也是舞蹈生文化成绩普遍不好的主要原因。通过将舞蹈作为业务爱好来提升孩子的形体气质、自信心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是最有可行性的;但将其作为未来谋生手段,请三思。个人愚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