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玮:颂王福才教授诗文书画艺术赋
更新时间:2025-09-21 22:31 浏览量:1
齐鲁之域,文脉绵长;艺苑之坛,先生名扬。王君福才,执教山艺之庠,擅绘花鸟之章,兼工诗律之雅,更精草书之狂。承文人画脉,融时代气象,以“诗书画”三绝立世,凭真性情一心传扬。今作此赋,颂其艺德,表其荣光。
观夫先生之画,大写意为纲,笔墨为裳。承青藤之放达,继八大之疏朗,法缶庐之厚重,拓新境之堂皇。绘牡丹则淡墨勾茎,胭脂点芳,无浓艳之媚俗,有雍容之风霜;画雄鹰则焦墨塑爪,淡墨描翔,藏猛禽之威凛,显天地之苍茫。不逐纤毫之形似,唯求神韵之飞扬。昔者作《墨荷图》,提笔凝神,落纸铿锵:浓墨为叶承露,淡墨为茎凌霜,焦墨为苔缀点,留白为水汤汤。更题诗句于侧,云“露湿青萍叶,风摇绿盖凉。中通外直处,清气满荷塘”。诗映画而生趣,画衬诗而增光,所谓“画中有诗”之境,先生得之其详。
若夫先生之书,草书为长,师法先贤,自成气象。学二王之隽秀,取张旭之疏狂,融怀素之流畅,铸己身之刚肠。挥毫之时,凝神静气,下笔则笔走龙蛇,墨染华章。线条或刚劲如松,傲立寒疆;或婉转如溪,绕谷徜徉。墨色或浓如乌云蔽日,或淡如薄雾笼江,枯湿相济,浓淡相当,显气韵之生动,见风骨之轩昂。常为题画之笔,书诗作于画旁,使书与画合,画与诗彰,成“诗书画”一体之妙,尽文人艺趣之详。观者赞曰:“先生之书,乃画之延绵,诗之飞扬;读其字如观画境,品其韵如赏诗行。”
至若先生之诗,质朴为魂,清雅为装。无艰深之典堆砌,少雕琢之辞铺张,皆从生活撷趣,自自然得灵光。春日观桃,则吟“桃花开遍野,春色满庭芳”,咏东风之柔,颂万物之昌;秋日赏菊,则赋“秋菊傲霜开,清香满院来”,赞傲骨之坚,叹暗香之长。诗中见心性,句里藏热肠,不慕浮华之利,独守淡泊之常,显“天人合一”之哲,承中华文脉之昌。
又闻先生之教,执教山艺,育李培芳。不唯传技法之要,更重育人之方。课堂之上,手把手教运笔用墨;讲坛之间,语谆谆授文脉典章。说徐渭之狂放,论八大之孤高,讲昌硕之厚重,传画道之纲常。诫弟子曰:“学画先学做人,人品正则笔墨方刚;学画先学读书,腹有诗书则笔下生光。”故其门下弟子,或立艺坛之中央,或传先生之教方,皆承其德,继其艺,使先生之学,源远流长。
今朝先生年过古稀,仍守艺道之常。每日临帖读诗,握笔作画,案头宣纸堆积,笔下花鸟芬芳。人问何以勤勉至此,先生笑答如常:“艺术无止境,吾乃传统文化之摆渡郎,传前人之智,绘当下之想,仅此而已,何谈功章?”此谦辞之语,显先生之德,见先生之量。
呜呼!先生之艺,非独技巧之良,更是精神之扬;先生之德,非独教泽之广,更是文脉之昌。以笔墨为犁,耕艺海之荒;以诗心为灯,照文化之航;以风骨为碑,立时代之场。墨韵流芳,传千秋之誉;诗心永驻,载百代之芳。谨作此赋,颂先生之艺,祝先生之康!
其诗二首曰:
七律·赞王福才先生艺品
其一
齐鲁文光射斗牛,福才先生艺名悠。
笔挥花鸟呈天趣,墨染云烟绕画楼。
草走龙蛇追旭素,诗吟风月继风流。
三绝合一传文脉,不让前贤独占秋。
其二
执教山艺育英才,桃李芬芳次第开。
作画唯求神似在,著书岂为利名来。
荷风入墨清辉满,菊气凝诗雅韵裁。
纵使古稀心未老,艺途勤勉续春台。
李宗玮撰文
作者简介:
李宗玮,祖籍章丘南栗园村,1956年出生于历城董家。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书法美学专业教授、书法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中国学特聘教授、鲁东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美协会员,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6、7、8届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