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卓而不凡》中国最具时代影响力艺术家 齐昊

更新时间:2025-09-22 00:23  浏览量:2

翰墨挥洒,若蛟龙游天,刚劲处似壮士舞剑,豪气干云;笔锋流转,如清风拂柳,飘逸间尽显柔美,雅韵悠长。山水画卷,层峦叠嶂,翠色欲流;江河湖海,浩渺无垠,涵容天地。娇花带露,鸟翼振风,梅兰竹菊,君子四德,皆于笔墨色彩之中,绘就卓尔不群的艺术盛景。

愿诸君缘临此境,与不凡佳作相逢,让心灵受其触动,智慧得其启迪。将不凡作品藏于心间,使自由之思翱翔九霄,逍遥于天地之间,必不枉此行,不负此展!

齐昊

男,1991年生于内蒙古,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大学中国画方向后考入天津美术学院花鸟画研究生班,师从霍春阳,贾广健等名家,为天津画院签约画家,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2023年8月作品《祭尤节》入选书香中国———中国第三届插图装帧艺术展览,2024作品《清意自在》入选天津市第四届青年美术创作双年展。代表作品百花不落。现生活工作于天津。

齐昊,书画界的后起之秀、青年才俊,他对中国书画的热爱,对中国书画的学习探索和坚持的精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特别是近几年他对传统笔墨的理解认识,尤其体现在对写意花鸟画中品格精神的理解。他在梅兰竹菊这些传统花鸟画题材中不断地锤炼自己的笔墨,使得近两年的作品非常值得品味。同时,拓展其表现题材,并在用色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解语。

中国花鸟画的笔墨是一个难点,中国画特有的精神内涵,也恰恰体现了中国画的笔墨描写。齐昊在其中努力上进、勤奋好学,把老师的东西不断咀嚼体会,把传统的东西也不断用心参悟,他的作品也不断成长成熟起来。我希望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扩展自己的视野,使作品达到一个更高水平。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贾广健。

百花不落总是春

——青年画家齐昊花鸟画意境美探析

韩亚成

认识齐昊是我去天津画院拜见范扬、陈嵘等诸位老师,在谭乃麟工作室,乃麟给我介绍,齐昊是内蒙古通辽市人,是你们的老乡。有缘在天津海河之畔遇故乡人,自然聊得很亲切。前不久,齐昊回到了家乡,我们又一次见面,让我更多地了解到了齐昊其人其艺术经历。于是,我知道了有这么一位科尔沁草原走出来的青年才俊画家,攻读天津美术学院花鸟画研究生,在天津书画界乃至当代中国画坛,已小有名气与影响力,现为天津画院签约画家。

从科尔沁草原走出的齐昊,以天津美术学院为学术基点,在霍春阳、贾广健等名师的指引下,将草原的辽阔大气与学院的笔墨传统熔铸为独特的艺术语言。其花鸟画作品既守持着文人画的淡雅风骨,又洋溢着蓬勃的时代生机,正如“百花不落总是春”的艺术昭示,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审美疆域。

一、师承名门:文脉传承中的精神淬炼

艺术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技法复制,而是精神基因的代际传递。齐昊的艺术成长轨迹,清晰地印刻着学院教育与名师指点的双重印记,这种师承关系不仅为其奠定了扎实的笔墨根基,更塑造了其对艺术本质的认知维度。

天津美术学院作为北方中国画教育的重镇,始终坚守着传统文脉与时代创新并重的教学理念。齐昊在此求学期间,有幸师从霍春阳与贾广健两位当代花鸟画大家,这种学术机缘为其艺术道路铺设了高起点的精神坐标。霍春阳先生以“简约淡远”的艺术风格著称,其作品将文人画的哲学内涵与笔墨精神推向极致,强调画为心印的创作理念;贾广健先生则在工笔与写意之间开辟出新路径,其作品既保持着宋代院体画的精工之美,又融入了现代审美意识的灵动之气。两位导师看似迥异的艺术路径,实则共同指向中国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核心命题,这种教学资源的互补性,为齐昊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艺术视野。

霍春阳对于齐昊的影响,更多体现在艺术精神的深层塑造。齐昊曾坦言,跟随霍先生学习后,深为先生的艺术和人格所吸引,这种吸引并非停留在技法层面,而是对文人画“道艺合一”传统的体认。霍春阳强调绘画当“以简驭繁”,在笔墨的浓淡干湿中追求一以贯之的精神性,这种理念深刻影响了齐昊对“含蓄”之美的追求。观其笔下的梅兰竹菊,线条洗练而意韵悠长,墨色淡雅却张力十足,正是对霍先生简约即丰富艺术观的创造性转化。尤其在墨竹题材中,齐昊借鉴了霍春阳“以书入画”的笔法,竹竿的中锋行笔兼具篆隶的厚重与行草的灵动,竹叶的疏密聚散暗含阴阳相生的哲理,将文人画传统与个人心性熔铸为视觉符号。

贾广健的教学则为齐昊打开了造型与色彩的另一重天地。作为工笔花鸟画的代表人物,贾广健对于物象形态的精准把握与意境营造的抒情性追求,启发齐昊在工与写之间寻找平衡。齐昊在创作中亦偶作工笔,这种创作实践并非单纯的技法训练,而是通过工笔的精微观察来深化对物象本质的理解,再将这种理解反哺到写意创作中。其写意作品中那些栩栩如生的禽鸟,羽毛的层次感与动态的精准度,显然得益于工笔训练打下的造型基础;而花瓣的晕染方式,既保留了没骨画的灵动,又融入了现代色彩学的冷暖对比,可见其对贾广健艺术中“工写相融”理念的吸收与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齐昊对师承的理解并非局限于单一师门的承袭,而是在多元吸收中构建自我。他既学习霍春阳“以墨为魂”的文人风骨,又借鉴贾广健“以形写神”的造型智慧,更在广泛的艺术实践中消化传统。从他对梅兰竹菊等经典题材的演绎中,可以看到对徐渭、八大山人等明清写意大师的借鉴,却又剥离了古人的孤愤与冷逸,代之以草原赋予的开阔与温暖;从其色彩运用中,能感受到恽南田没骨画的雅致,又融入了当代审美对视觉张力的追求。这种“转益多师”的学习态度,使其避免了师门习气的囿限,在传统文脉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支点。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天民对齐昊的绘画评价中讲到,工笔实践是开阔视野、丰富造型和语言的一种方式,这一判断揭示了其师承学习的本质,不是技法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多元吸收来完善艺术表达的语言系统。在齐昊看来,名师的指引更像是一把钥匙,帮助他打开传统的宝库,而如何从中选取适合自己的“珍宝”,则需要个人的艺术悟性与实践锤炼。这种对师承关系的清醒认知,使得他在传承中保持着独立思考,为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风格建构:意境生成中的笔墨新境

艺术风格的形成是艺术家精神世界与技术语言长期磨合的结果。齐昊的花鸟画在传统文脉的滋养中,逐渐形成了寓意为魂、笔墨为骨、淡雅为韵的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既承载着文人画的精神基因,又洋溢着当代青年的生命感悟,在意境营造中实现了笔墨语言的现代转化。

题材选择的寓意性构成了齐昊艺术风格的精神内核。特别他在题材创作上注意其寓意性,梅兰竹菊因而常出现在他作品之中,这一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对中国画"托物言志"传统的自觉承继。在齐昊笔下,梅兰竹菊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人格理想的象征符号:梅花的冰肌玉骨,被赋予坚韧不拔的品格;兰花的空谷幽香,寄托着淡泊明志的追求;翠竹的虚心有节,隐喻着正直谦逊的操守;菊花的傲霜独立,象征着高洁自守的情怀。但与传统文人画不同的是,齐昊对这些题材的演绎剥离了孤高清逸的疏离感,注入了温暖亲切的生命气息。他画的梅花,枝干虽虬劲却暗含春意,花瓣虽简约却饱满丰润,没有古人的"疏影横斜"之冷,反有"俏也不争春"的热;他笔下的竹子,多生长在坡石之间,常有禽鸟栖息其上,打破了传统竹画的孤寂感,营造出"竹影婆娑,鸟鸣山幽"的生机之境。这种对寓意性题材的现代诠释,使经典符号获得了新的情感内涵。笔墨语言的纯正与含蓄构成了其风格的技术支撑。齐昊深谙"笔墨即性情"的道理,在画法上"追求笔墨的纯正与含蓄",这种追求体现在他对线条、墨色与构图的整体把握中。其线条继承了"以书入画"的传统,中锋用笔为主,兼以侧锋辅助,行笔沉稳而富有节奏。画梅枝时,线条如锥画沙,顿挫中见力度;绘兰叶时,线条似行云流水,舒展中显柔韧;写竹叶时,"个"字"介"字组合中暗藏书法的提按转折,笔墨的浓淡干湿完全服务于物象的质感与神态。这种对线条质量的极致追求,使其作品具有了"力透纸背"的骨力,避免了当代写意画常见的空泛与浮躁。

在墨色处理上,齐昊崇尚"淡雅与从容"的审美趣味,形成了“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色彩体系。他的用墨深谙墨分五色的妙趣,通过焦、浓、重、淡、清的层次变化,表现物象的体积感与空间感。画石头时,以干笔皴擦表现肌理,以湿墨渲染凸显质感,墨色的丰富变化使简单物象具有了深邃意境;画禽鸟时,腹部用淡墨晕染,背部以浓墨点化,翅膀施以破墨技法,墨色的对比既表现了羽毛的层次感,又暗含了光影的微妙变化。在设色方面,齐昊秉承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原则,多采用赭石、花青、藤黄等淡雅色调,即使描绘牡丹等富贵题材,也避免浓艳俗媚,而是以色墨交融的方式表现其雍容气度。这种淡雅的色彩观,既延续了文人画尚简的美学传统,又契合了当代人对宁静之美的精神追求。

构图的灵动与意境的营造彰显了其风格的现代意识。齐昊的花鸟画构图打破了传统程式的束缚,既借鉴了折枝花卉的简洁明快,又融入了现代构成的视觉张力。他常以"一角式"构图突出主体物象,如一枝梅花斜出画面,几只禽鸟栖息枝头,背景留白处题以短句,虚实相生中营造出画外有画的悠远意境;有时又采用全景式构图表现自然生机,如竹林深处泉水潺潺,溪畔百花绽放,禽鸟嬉戏其间,画面虽繁密却井然有序,通过墨色的浓淡区分层次,形成咫尺千里的空间感。这种构图方式既保持了传统花鸟画的诗性意境,又注入了现代绘画的视觉冲击力,使作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平衡。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齐昊作品中灵动之美的营造,高天民认为这是其艺术的重要特征。这种气象中的灵动,既体现在物象形态的生动性上,观其画作,呈现的鸟雀或振翅欲飞,或低头啄食,或引颈高歌,动态精准而富有灵性;也体现在整体意境的生命感中现,在其绘画作品中花草树木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禽鸟、坡石、流水构成有机整体,展现出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这种对气象灵动的追求,源自他对自然的深刻体悟:他从小出生在科尔沁草原,草原的辽阔壮美,自然万物的灵性,赋予他对生命活力的敏感,到天津美院的学习,让他很快掌握了表现生机的笔墨语言,而对生活的热爱则使他的作品充满温暖的人文情怀。在《春溪雀语》中,溪边的桃花灼灼绽放,几只麻雀在枝头跳跃鸣唱,溪水潺潺流过卵石,整个画面没有强烈的对比,却在淡雅的笔墨中涌动着春天的生机,让人感受到自然生命的蓬勃与美好。

齐昊艺术风格的独特性,还在于其将“文人气韵”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他笔下的梅兰竹菊虽承载着文人的品格理想,却褪去了古代文人的孤芳自赏,代之以开放包容的时代气质;他的笔墨语言虽坚守传统规范,却不拘泥于古法,而是根据表达需要灵活变通,如在表现绘制不同花卉时,他会适当借鉴没骨画的晕染技法,增强画面的层次感与色彩的丰富性。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元素叠加,而是在深刻理解传统精神基础上的创造性发展,使他的作品既具有“古意”的雅致,又洋溢着“现代”的鲜活。

三、创作影响:青年视野中的传统新解

一位艺术家的创作价值,不仅体现在其个人风格的独特性上,更在于其对艺术传统的当代诠释与对青年创作群体的启示意义。齐昊的花鸟画创作虽仍在探索期,却已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作品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对青年身份的艺术表达以及对未来可能性的开放姿态,使其在当代画坛具有特殊的启示价值。

齐昊的创作实践为传统花鸟画的当代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面临着如何保持文化主体性又融入时代精神的双重命题,许多青年画家或陷入对传统的机械复制,或盲目追求西方绘画语言而失去民族特色。齐昊的探索则展现了另一种路径:他深入传统内核,把握文人画写意传神的精神本质,同时敏锐捕捉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在题材选择、笔墨语言、意境营造等方面进行适度创新。他画的梅兰竹菊不再是古代文人的精神独白,而是当代人对美好品格的共同向往;他的笔墨语言既保持着"书法性"的核心特质,又通过色彩、构图的现代处理增强视觉感染力;他营造的意境既延续了"诗书画印"的综合传统,又融入了现代生活的情感体验。这种守正创新的实践证明,传统中国画完全可以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机,关键在于找到传统精神与时代需求的连接点。

作为青年画家,齐昊的创作展现了新一代艺术家的文化自信与艺术追求。霍春阳评价其“在绘画艺术的语境上有探索,追求那种艺无止境的精神”,这一评价点出了齐昊作为青年艺术家的核心品质——不满足于既有成就,始终保持探索的热情。与前辈艺术家相比,青年画家面临着更为多元的艺术生态,既可以便捷地接触到古今中外的艺术资源,又需要在信息洪流中确立自我。齐昊的选择是扎根传统又放眼当下:他一方面深入研习经典,从徐渭、八大山人到吴昌硕、齐白石,在笔墨传统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关注当代生活,将草原记忆、都市体验、自然感悟融入创作,使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印记。这种扎根传统,面向当代的创作态度,为青年画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长路径——在文化传承中确立身份认同,在时代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在持续探索中完善艺术语言。

齐昊的艺术还展现了花鸟画在当代社会的精神价值。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艺术中获得心灵的宁静与精神的慰藉,齐昊的花鸟画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越来越受到更多藏家的喜爱,也引起画界同道的关注。他的作品以淡雅的色调、从容的笔墨、生机盎然的意境,为观者营造出一片可以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观其梅,能感受坚韧不拔的品格力量;赏其兰,可体会淡泊宁静的处世智慧;品其竹,能领悟正直谦逊的人生态度;阅其菊,可获得傲霜独立的精神激励。这种通过艺术作品传递的精神力量,正是花鸟画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所在。齐昊深刻理解这一点,他的创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美好人性的歌颂、对和谐自然的赞美、对理想品格的追求,这种创作导向使他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视觉审美,具有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齐昊的创作展现了青年艺术家的无限可能性。高天民指出“齐昊还年轻,就像他的艺术一样。但唯此,也才具有无限的可能”,这一判断既点明了青年艺术家的优势,也暗示了艺术成长的长期性。齐昊目前的艺术风格虽已初步确立,但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他对笔墨语言的探索可以更加深入,在淡雅中增加更多变化;他对题材的拓展可以更加多元,在梅兰竹菊之外融入更多时代元素;他对意境的营造可以更加丰富,在“生机”之外增添更深沉的哲学思考。这些可能性的存在,恰恰体现了青年艺术家的活力与潜力。正如"百花不落总是春"所昭示的,齐昊的艺术正像一座不断绽放的花园,每一次探索都可能孕育新的惊喜,每一次突破都可能抵达新的高度。

贾广健评价齐昊:“中国画创作有自己的锤炼与思考",这一思考的深度决定了其艺术未来的高度。从目前的创作来看,齐昊的思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法层面,触及到中国画的本质命题:如何在全球化时代保持民族艺术的独特性?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如何使花鸟画更贴近当代人的精神需求?这些思考不仅指引着他个人的艺术方向,也反映了新一代中国画家用自己的方式回应时代命题的努力。这种自觉的思考意识,是齐昊艺术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其创作能够产生广泛影响的深层原因。

总之,齐昊的花鸟画在传承与创新中拥抱艺术春天。他的花鸟画艺术,如同一株植根于传统土壤、沐浴着时代阳光的新苗,既保持着与历史文脉的深刻联系,又展现出蓬勃的生命活力。从科尔沁草原到天津美院,从师承名门到自我探索,他的艺术之路印证了一个真理:真正的艺术创新必须扎根传统,真正的传统传承需要时代精神的滋养。他笔下的"百花不落",既是对自然生机的赞美,也是对艺术生命力的隐喻——只要保持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对创新的探索之志、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艺术之树就会常青,艺术之春就会永驻。

作为青年画家,齐昊的艺术之路还在不断地成长,他的笔墨语言还有待更加精进,他的意境营造可以更加深邃,他的题材选择能够更加多元。但正是这种未完成的探索,赋予了他的艺术无限可能。霍春阳对齐昊充满了期待,相信齐昊:“一定能走出自己的路子”,这既是对其现有成就的肯定,更是对其未来发展的期许。在当代中国画坛的多元格局中,齐昊以其独特的艺术探索,为传统花鸟画的当代转型提供了有益参照,也为青年艺术家的成长树立了鲜活榜样。

“百花不落总是春”,这不仅是齐昊作品的意境写照,更是其艺术精神的生动诠释。在艺术的道路上,他正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传统,以创新的勇气面对未来,在传承与创新的辩证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艺术篇章。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与艺术实践的深化,齐昊的花鸟画艺术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在当代中国画坛留下独特而深刻的印记。(作者为中国国家画院于洋导师访问学者)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