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时间的艺术“活”起来
更新时间:2025-09-22 05:11 浏览量:3
转自:天津日报
本报郑州专电(记者 廖晨霞)一座铜鎏金八仙人开山钟,每到整点报时,顶部精致的伞盖便会缓缓张开,伞下动态人偶优雅旋转,像是弹奏一曲古典的圆舞曲……正在郑州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融展、演、会于一体,不仅是技能小将比拼夺牌的舞台,也是大国工匠展示顶尖技能的平台。在绝技展演区,40项全国顶尖技能技艺登上舞台,来自天津的动偶钟制作技艺惊艳全场,观众席不时传来由衷的赞叹声。
今年62岁的陈玉庆是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动偶钟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国家高级技师,也是一位与“会动的钟表”打交道的“时间魔法师”。陈玉庆告诉记者,这是他在25年前制造出的第一台动偶钟。这台动偶钟经过模型设计、铸造、精雕、鎏金、錾刻等多道工序,全部由他一个人完成。
“动偶钟内部有3000多个零部件,没有现成的齿轮,全部需要我自己制作,齿轮之间的咬合不能有分毫差错。钟内三套发条各司其职,一套负责时针、分针和秒针的运行,一套用来报时,还有一套负责伞的开合及人偶的转动,绝不能乱。”陈玉庆说。
故事始于1978年。“初中毕业后,我在父亲的钟表店当学徒,修手表、装座钟。真正触动我的是一次故宫之行,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宫廷动偶钟,明明是机械,却鲜活灵动。”陈玉庆回忆,彼时,动偶钟技艺已失传,仅凭几张动偶钟的照片、一本故宫出版的藏书,他开始了一遍又一遍的摸索、研究,“没老师、没实物,我就用祖传古法照着图‘拆解’,中间数不清失败了多少次,终于在2000年做出了第一台自己的动偶钟。”
“这个是‘水车钟’,靠一个大循环的方式来运行。每过一分钟,钟的骨架上都会推上来一个球,走到轮盘处,再下来一个球,加工的手法和精密度很考验技术”“这个我叫它‘骨架钟’,没有外壳,组件都在明处,随时能看见钟表的机械原理,这是为了让非遗走进校园专门打造的”“我做的动偶钟每个钟都有一个机芯,零件不互换,因为每个动偶钟的表现形式都不一样”……在动偶钟的展台上,陈玉庆如数家珍地演示自己亲手设计、制作的宝贝,身边围满了赞叹不已的观众。
这不是陈玉庆第一次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的展演。在广州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展演活动上,他带来的动偶钟就已经被大家认识。这次他专门为大赛设计制作了纪念款“球表”。“球表”把表盘和机芯嵌入玻璃球,一面是钟面,一面是大赛的会徽,既精巧又有纪念意义,特别受欢迎。“这次带来了40对‘球表’,一上午就售罄了。”陈玉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