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凤英:艺术巅峰上的悲情人生,38岁自杀陨落,三婚丈夫终生未娶
更新时间:2025-09-20 18:48 浏览量:1
严凤英是黄梅戏发展史上第一个被称为“大师”的人。
她将黄梅戏从安徽的偏远一个小地方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让喜欢黄梅戏的观众受益无穷,她是功不可没的。
她在艺术上的成就也是当今世人高山仰望的。
可这样一位艺术大师,在感情上却是能用“悲情”两个字形容。少年坎坷,历尽磨难,终于苦尽甘来,本该在她延续艺术高峰期的38岁,却离开了人世,令人扼腕。
大家都知道,中国戏剧种类很多,黄梅戏从一开始是不受待见的,在那个封闭的年代,许多人认为黄梅戏是不入流的,唱戏曲的人更是伤风败俗,上不了台面。
从小在戏曲方面天赋过人的严凤英却很非常喜欢,可想而知,仅凭自己的一腔爱好去唱戏,注定了她这一生的戏曲道路的坎坷逆境。
1930年出生在安徽同城的严凤英,起初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严鸿六。受当时封建思想的影响,尤其在那个偏远的小村庄里,重男轻女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人们对女娃并不友好。
严凤英的母亲因没有生出儿子,时常遭到丈夫的辱骂殴打,没多久就离开了人世。
时代动荡,征兵在即,丈夫为躲避入伍当兵远走他乡,四五岁的严凤英只能去罗家岭跟祖父母生活。
祖父祖母对严凤英很好,家里条件虽不好,但从没让她挨过饿。
小小的严凤英也特别懂事,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总是力所能及的帮着干 一些家务。
祖父经常出入各个戏场,回到家心情好也会哼唱一些民间小调,严凤英耳濡目染,也会自然而然的学唱起来。
后来抗战爆发,她的父亲也回到了家乡,闲来无事的时候会教她唱京剧,才让她与戏剧开始了接触。
在她10来岁的时候,曾参加过戏班的严云高回到了家乡罗家岭。当时这个村里的村民普遍认为唱戏是件伤风败俗的,辱没祖宗的事,被严令禁止。
严云高不得已开了一个铺面打铁维生,干活中兴致来了他就会哼唱起黄梅戏来。在当时,这个调调虽不被大家认可,但是架不住好多小朋友爱听啊,这其中就有严凤英。
说来也是老天赏饭吃,严凤英在严云高那儿听一遍,她自然而然就会了。严云高看出了严凤英那不可多得的天赋,就收她为徒,私下来偷偷对她倾囊相授。
严凤英很是聪明,学的快还很认真,很快学会了《送香茶》、《春香闹学》等传统戏中的单折。
1945年春,15岁的严凤英在桐城练潭张家祠堂,第一次走上舞台,在观众面前表演了《二龙山》,虽然在剧中扮演了一个不重要的角色——女寨主佘素贞的丫环,可她出色的表演,受到了戏班的重视。
这个消息传到村里,村民们义愤填膺,要将严凤英抓起来按照族规沉塘。
在父亲和戏班班主的帮助下,她从村民手里逃脱出来,立马离开罗家岭,一路奔波流亡,唱曲维生。
1946年,她流亡来到安庆,在一个戏班落脚。
当时有剧目叫《小辞店》,这是一出让所有女演员都害怕的戏,有人说能够唱好这出戏的演员已经是屈指可数了。这其中就有名叫郑红霞的演员,她演《小辞店》非常厉害,每次登台演出,严凤英就在台下细细揣摩学习她的表演技巧。
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有一次郑红霞身体出了一些状况不能登台,马上要开演的《小辞店》,无人能接,剧团上上下下快急疯了。
这时严凤英自告奋勇说:我可以唱。班主看到后,心里是一百个不放心啊,可又没辙,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
严凤英临危受命,登台出演。
没想到这次登台竟然让他在安庆名声打燥。在看了她表演的《小辞店》后,纷纷难以忘怀,个个竖大拇指,称赞她表演绝佳。
严凤英一战成名。自此以后,只要是有她的登台表演,都是人山人海,一票难求。
当地有个自卫队的对账叫郑海澄,有权有势,经常去看严凤英表演。时间久了,他萌生出了想要纳严凤英为三姨太的想法。
有想法就行动啊。他不顾戏班剧团的阻难,强行将人带走,严凤英宁死不从。此时郑海澄的大姨太跳出来,不分青红皂白就对着严凤英一顿输出,又是抓又是挠的,架不住这种阵势的严凤英逃到了另外一间房子里,将自己关了起来。
郑海澄知道后,一脚将门踹开,却看到严凤英正在拿着一白绫悬挂在梁上。
面对倔强反抗,去服软的严凤英,郑海澄只好歇了心思。在加上外界的不好舆论,他只好将严凤英放走,乘机警告她:只要我在这里一天,你一天都别想嫁人。
这件事后,她为了不拖累戏班,再次远走他乡。
1947年10月,17岁的严凤英在祖父的护送下,避走南京学习京昆艺术与歌舞。途中经过秋浦,在秋浦河两岸和殷汇镇上唱了三个月的黄梅戏,不仅才艺高深,人也随和。结交了不少好人缘。
曾有位八旬老者韩发祥回忆说,在他结婚时,恰逢严凤英在殷汇唱戏,当时严凤英还和当地的小姐们一起闹洞房,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小严”或“红六”,她都热情的回应她们。
随着舞台实践的不断丰富,严凤英的表演艺术迅速得到了提升。她本来就天赋极佳,又虚心向前辈请教学习。
她曾回忆说:“我到安庆想把戏演好,就努力学习。那时学表演,主要靠观摩,看老前辈在台上一举一动怎么做,我就一点一滴记在心里,然后照葫芦画瓢搬上舞台。因为我是女性,演旦角戏的动作要细腻些,像是那么回事,观众看得很有味”。
1948年,严凤英流落来到南京,生计所迫,她易名严岱峰,在一个舞厅做伴舞。
1950年,在一个“友艺集”京剧茶座活动中,严凤英因出演《御碑亭》等戏,在这里遇见了她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人——甘律之,他是当时南京有名的“甘家大院”的三少爷。
南京甘家,居南捕厅100多年,从抗战始至解放后,梅兰芳等多位梨园英华都是甘贡三的座上宾。这位三少爷不仅老生、小生都能唱,还拉得一手好京胡。而这次的“友艺集”的活动就是这位三少爷发起举办的。
两人相识以后,互相引以为知己,严凤英跟着甘律之学习京剧、昆曲,两人接触越发频发,情感加深。
甘父知道严凤英的后,颇为惜才,邀请她去家里住了一小段日子。眼看两人快要修成正果了,可毕竟大户人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因此对于两人结婚,甘家还是持反对意见的。
刚好此时,严凤英收到安庆戏班的邀请,她动心了。便把这事跟甘律之说后,甘律之也是非常支持的决定,帮她收拾好行李。
1951年,严凤英重返安庆舞台,继续在“群乐剧场”演出。在这期间,她改编出演了《柳树井》、《打猪草》等黄梅剧目。
有个叫王兆乾的男人,在这段日子,和严凤英接触颇多,他是一个作曲家,相当有才能,随着两人接触时间增加,渐渐互生情感。领证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好景不长,两人的感情很快迎来危机。
王兆乾
1953年,严凤英被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她跟着剧团来到南京演出《打猪草》。
当时她买了很多礼物,要去甘家表达谢意。王兆乾在知道她甘律之的事后,不让她去,性子犟的严凤英非要去。
王兆乾就在后面悄悄跟着来到了甘家,严凤英很大方的给他们互相介绍,指着甘律之时说,这是过去的朋友,又指着下王兆乾,介绍说这是我现在的爱人。
甘律之伸出手跟他握手,王兆乾压根没搭理。怒气难抑的王兆乾转身打了严凤英一个耳光,扬长而去。
个性刚烈的严凤英不堪受辱,跟王兆乾分手离婚了。
此时,严凤英已经怀了王兆乾的孩子,孩子临盆之际,她曾写信给王兆乾,说孩子要生了,但王兆乾没去。身边的甘律之不忍心看着昔日爱人受苦,主动留下来照顾她们母子。
儿子王小亚出生后,甘律之忙前忙后地照顾她的生活起居。严凤英心里感激不尽,想着和他一起过日子也不是不好。
1954年,严凤英和甘律之结婚了。这次的结婚,严凤英带有报恩的成分,毕竟甘律之对她的帮助是太多了。
在那个时代,甘家的生意每况愈下,他到合肥做生意,也不是很成功。相反,严凤英出演了《天仙配》,她的事业是蒸蒸日上,两人的差距是与日俱增。
直到1956年,各种原因的加持,两人选择了和平分手,离婚。
甘律之曾有回忆:“婚后,我与凤英同去合肥,夫妻感情一直很好。以后我随姐夫汪剑云赴山东、河北一带演出,夫妻分居。后因历史原因,夫妻离异。
尽管如此,离婚后凤英还多次在朋友面前称赞我为人忠厚,对她体贴关心,在艺术上对她帮助极大。”
1956年下半年,严凤英在排演《王金凤》,认识了导演王冠亚,这是她的第三个夫君。两人结婚后,严凤英真真切切尝到了被呵护,被宠爱的感觉。
严凤英经常趴在三楼的窗口,等待丈夫回家吃饭。后来严凤英生下了一对儿女。这应该是她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了。
从1953年到1965年,是她艺术生涯的巅峰时期,形成了独自的风格特色,是当时黄梅戏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
13年时间,严凤英大大小小出演了50多个剧目。尤其是《天仙配》、《女驸马》中塑造的七仙女、冯素贞的艺术形象,已成了她的代表作,也是黄梅戏中的珍品。
期间抽空拍了3部电影,多次为国家领导人演出,被田汉同志誉为“黄梅戏里的梅兰芳”,被国人称为黄梅戏的“一代宗师”。
不幸的是,在1968年,严凤英收到小人诬陷,背后诟病,在同年4月7日晚上,不堪受辱,自杀身亡。年仅38岁。
即便人都没有了,那些人都没有放过她的尸体,以寻找证据 为由将她开膛破肚,手段极其残忍,结果却只查到了安眠药。
1978年5月23日,中共组织为她平反昭雪。同年8月21日,省文化局举行了严凤英骨灰安放仪式。
在严凤英过世后,她的第三任丈夫王冠亚一直未再娶。他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严凤英写传,拍电视剧上。上世纪80年代特别红的电视剧《严凤英》,就是他编剧的。
2013年4月16日,王冠亚在合肥逝世,享年84岁。
参考资料:
凤凰网——严凤英丈夫王冠亚去世享年84岁 严死后终身未再娶(图) 2013-04-17
南方周末——严凤英 永远的七仙女 2009-09-22
淇河日报——《天仙配》与严凤英 2007-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