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秦玉歆:评首义话剧社《一个无可奈何的奇迹》的剧本文学与舞台美术

更新时间:2025-09-22 08:26  浏览量:1

在2015年首届武汉大学生1001话剧艺术节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义话剧社演出的原创四幕话剧《一个无可奈何的奇迹》获得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导演奖和优秀组织奖。编剧兼导演王安邦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中文系2012级学生,他还饰演了剧中的编剧谢穆。其他演员也都是首义话剧社的社员。看了这部优秀的话剧,我想谈一谈其文学内容和舞台美术。

一、 剧本文学

(一)情节结构

《一个无可奈何的奇迹》运用了“拼贴式”的“戏中戏”结构模式,讲述了一个出生在农村到上海打拼的青年编剧谢穆的故事。

谢穆梦想成为一位伟大作家,可是近年来他的剧本屡屡在商业上遭到挫败。妻子茉莉无法忍受他的无所作为、一事无成,选择离婚,并和制片人张可走到了一起。离婚后,谢穆沉浸在失意中,写下了自己关于爱情的思考的新剧本:一年前云仙对家里的青年房客一见钟情,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但是因不便明言的原因“他”不得不离开,两人约好一年后有缘再相见。于是痴情的云仙每天就在他们分别的桥上等待恋人的归来。等待中,善良的日本青年伊藤诚,对她一见钟情,并深深地爱上了她。而云仙也因为无望的等待,决定接受长久的陪伴的伊藤诚的爱情。可是“他”又突然出现在桥上……

茉莉发现了谢穆精彩的新剧本,怀着特殊的感情,劝说张可投资,将其搬上荧幕。而谢穆,茉莉,张可三人在剧情的安排上又产生了分歧:谢穆和茉莉认为云仙应当和回来遵守诺言的“他”重归于好,张可则认为云仙应该和陪伴她苦苦等待的伊藤诚结合。最终,张可主张的结局安排被采用,电影大爆,编剧谢穆却没有一丝愉悦,他默默收拾行李,离开了上海。

戏里戏外的人物分别形成了两个三角关系:谢穆、茉莉、张可,谢穆和张可分别是茉莉的前夫和现任情人;“他”、云仙、伊藤诚,“他”和伊藤诚分别是云仙的初恋和现任追求者。这两个三角关系是相互照应的,谢穆坚持“他”和云仙结合,未尝不是出于想和茉莉重修旧好的想法,而张可坚持云仙与伊藤诚结合,也可能是出于他想和茉莉结婚,用戏中剧情暗暗映射自己的想法。

在2015年版和2017年版本,《一个无可奈何的奇迹》的整体剧情基本一致,然而在剧情的结尾,茉莉的选择却截然相反:2015年,编剧王安邦安排茉莉在谢穆收拾行李后默默和谢穆一起去了乡下,拒绝了张可的求婚;2017年经改编后茉莉最终与张可结婚,拒绝了谢穆关于重新开始的请求。我想这体现了前后两个演绎团队和导演对金钱和爱情的不同思考。

在2015年版中,茉莉与谢穆破镜重圆,是和前情中茉莉支持谢穆剧情安排暗暗呼应的,并且和爆火的电影中云仙的选择截然相反。虽然对爱情、婚姻、社会、艺术的思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但我觉得编剧通过结尾的安排,还是体现了一些倾向性。2017年经改编后,社会或者说电影观众的选择与茉莉的选择相同,这也体现了茉莉心理的变化,也能够引发观众对于当下社会的深入思考。剧名中的“无可奈何的奇迹”,我认为是指剧本被无可奈何地按照社会大多数人的想法去修改,套路烂俗,面目全非,但票房大卖。虽然成功了,可是这部作品也变了味,最终获得的荣誉和赞赏成了对谢穆的二次伤害。

(二)人物形象

在当今社会,爱情与金钱常常被放在一起比较和讨论。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困惑的问题。爱情,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需求之一,带来了无尽的幸福和心灵的满足;而金钱,则是现代社会中维持生活、实现梦想的重要工具。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每个人对此都有不同的看法和选择。

本剧的核心人物谢穆,一个怀揣梦想,由乡下来到上海的青年编剧,屡屡受挫。他身上最突出的是一种文人气质和一种艺术家的特质,很有才华。他自信自卑自尊并存,并且十分固执。而在生活中,他浑浑噩噩、逃避现实、整日颓靡,受到一点刺激都有可能口不择言。他的作品虽好,可似乎不太符合广大观众的口味,长久得不到认同会和才华无法尽情抒发进而导致了他对自我的怀疑。这是造成他拧巴而矛盾的性格和颓废自弃的原因。

茉莉是谢穆的前妻,也是一位职业制片人,离婚后和张可恋爱。她曾经仰慕谢穆的才华,后来因为谢穆失败的事业,生活水平和物质条件的降低,也因为谢穆在长期不得志情况下逐渐敏感和恶劣的性格,她失去了继续与谢穆继续生活的动力,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张可的出现。茉莉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可能只追求金钱或是情感上的满足,尽管剧中没有详细刻画,但是我认为她能够敢于抽身离开追求新生活是非常有勇气的。同时她心地善良,当然也许是没有放下和谢穆多年的感情,哪怕和谢穆不欢而散,也不愿意让他错过实现梦想的机会,为此还多次劝说,充当他和张可之间的传话筒。

张可,一个有钱有事业的制片人。他爱上了茉莉,并不在意她的过去,想要和她结婚。他几乎是社会公认的一个成功人士的形象。他有着和社会大众相同的较为俗套的审美取向,更看重自己的生意赚钱与否。

“他”曾是借住在云仙家的房客,和云仙两情相悦,不得不离开后承诺一年后有缘再见。他的形象并不明确,并且在舞台上出场时间很短还隐藏在阴影中,我认为可以抽象地把他看作是初恋的一个象征。

云仙是一个与奶奶相依为命的女子,在初恋留下诺言离开后,苦苦地在曾经分别的桥上等待。她单纯、痴情、固执,同时也患得患失,她不知道“他”的任何信息,没有收到过“他”的任何消息,却依然沉浸在爱恋中。虽然被伊藤诚的陪伴打动,但在初恋回归后仍然坚定地选择和“他”结合。

日本青年伊藤诚对云仙一见钟情,他能够坚定地追求爱情,陪伴云仙夜夜在桥上等待,哪怕知道她已有初恋情人,也没有离开,依旧固执地陪伴。在陪伴中渐渐打动了云仙。在云仙要他帮忙去给初恋情人送信,询问“他”是否还会回来履行诺言时,悄悄烧掉云仙的信。因此在愧疚中煎熬,最终将真相告知了云仙。

(三)主题思想

1、爱情与婚姻的复杂性。

在剧中 “戏中戏” 的部分,女主人公云仙与青年房客一见钟情,但他因不明原因必须离开,云仙便每日在分别的桥上痴情等待。在等待过程中,她邂逅了善良的日本青年伊藤诚,伊藤诚爱上了她,可就在她决定接受伊藤诚时,初恋情人又突然出现。这种爱情的纠葛与迷茫,展现了爱情中面临选择时的艰难以及爱情的不确定性。反映出人们在爱情中常常会陷入的困惑,即使最初有着坚定的情感,也可能会因时间、距离、新的相遇等因素而变得动摇。

戏里的爱情迷茫纠结,戏外的婚姻同样存在困境。编剧谢穆和前妻茉莉之间的关系也是该剧探讨的重点。谢穆事业落寞,妻子茉莉移情别恋,和制片人张可走到一起。然而,茉莉看到谢穆的新作后,又怀着复杂的心情想要帮助他。这反映出婚姻不仅仅是情感的结合,还受到事业、个人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即使婚姻破裂,曾经的感情和共同的经历也会使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微妙。

2、艺术与商业的矛盾。

谢穆是一个热爱艺术、富有才华且潜心创作的编剧,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生活、爱情等的深刻理解。但他之前创作的多部剧作在商业上都失败了,这体现了艺术追求与商业成功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艺术往往是创作者内心的表达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但在商业社会中,作品需要满足大众的口味和市场的需求才能获得成功,这对于坚持艺术追求的谢穆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茉莉和张可作为制片人,更关注作品的商业价值。张可对谢穆剧本中人物关系的处理提出了修改意见,他坚持让云仙最后选择后来者伊藤诚,认为这样的修改更符合商业套路,最终修改后的版本获得了票房的丰收。这表明在商业压力下,艺术作品可能会被修改以迎合市场,创作者不得不做出妥协,而这种妥协可能会改变作品的原本意图和艺术价值。

3、人生的无奈与选择。

谢穆在事业和婚姻上都遭遇了挫折,他的作品不被市场认可,妻子也离开了他。这种困境使他陷入迷茫和无奈之中,而他对剧本的修改意见无法得到采纳,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作品被按照商业套路修改,这进一步加深了他的无奈感。这种无奈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无奈,也是在社会环境和商业压力下,个体无法坚持自我的无奈。剧中的其他人物也都面临着各种选择。云仙在初恋情人和伊藤诚之间的选择,茉莉在过去的感情和现在的生活之间的选择等。这些选择都反映了人生的复杂性和艰难性,每一个选择都可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而人们在做出选择时往往充满了困惑和犹豫。

4、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

茉莉作为谢穆的前妻,她离开了谢穆选择了张可,但在看到谢穆的新作后,又出于一种复杂的情感想要帮助他。这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人的情感不是单一的,即使在一段感情结束后,曾经的感情和回忆仍然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同时,茉莉在面对艺术和商业的选择时,也表现出了她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张可是一个制片人,他更注重作品的商业价值,为了获得票房成功,他坚持按照商业套路修改剧本。这反映了他在商业利益面前的追求和坚持,但同时也显示出他对艺术的不理解和忽视。这表明人性在不同的情境和利益面前会表现出不同的一面,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自身利益和价值观的影响。

二、舞台美术

《一个无可奈何的奇迹》以其独特的舞台呈现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而其中舞台美术的设计对于营造氛围、塑造人物和推动剧情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一)布景

根据剧情需要,有不同的场景设置,如剧中编剧谢穆的生活场景、云仙等待恋人的桥等,以营造出符合故事背景和情节的氛围。该剧的场景设计巧妙地为观众呈现出了故事发生的多元环境。舞台背景以简约而富有象征意义的白布勾勒出河流,用黑色块状物搭出桥。在不同的情节转换中,通过灯光的映照和道具的更替,展现出不同的空间场景,如狭小的公寓,咖啡厅,以及电影的拍摄场地等。例如,在表现咖啡厅场景时,利用休闲椅和圆桌及桌上的插花,瞬间将观众带入场景中。这种场景的快速切换和灵活构建,不仅节省了舞台空间,还使得剧情的节奏更为紧凑流畅,让观众能够紧跟故事的发展脉络,沉浸在不同的情境之中。

(二)灯光

灯光在这部话剧的舞台美术中是极具表现力的元素。在情感较为舒缓的情节里,如戏中戏男女主角的温馨对话场景,采用了柔和的暖色调灯光,均匀地洒在演员身上,营造出一种浪漫而宁静的氛围,细腻地烘托出人物之间微妙的情感变化。而在剧情紧张的冲突时刻,如谢穆、茉莉,以及张可三人争吵的场景,灯光则转变为强烈的冷色调和明暗对比强烈的光影效果。

利用聚光灯突出主要角色的表情和动作,同时在背景处制造出深邃的阴影,增强了紧张感和戏剧性。而伊藤诚烧毁云仙的信的那一幕 ,配合着强烈急促的鼓点和突然转变的灯光,用红色的灯光表现火光,仿佛在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未知和危险的情境中,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挣扎与不安。灯光与剧情的紧密配合,极大地提升了该剧的感染力和观赏性。

(三)服装与道具

服装造型在《一个无可奈何的奇迹》中成功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主要角色的服装根据其身份和性格特点进行了精心设计。男主角衣着简单甚至略显陈旧,又暗示了他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和内心的疲惫。女主角茉莉的衣服多为职业套装,显得她自信独立,落落大方。而张可的服饰多为西装,既表现出他成功人士的形象,也暗示着他对金钱的追求。

戏中戏的女主角云仙身着一袭白裙,表现出她的单纯,同时也表现出如在雾中一般的迷惘不安。这些服装造型不仅使观众能够在视觉上快速识别角色身份,还通过服装的风格反映出故事的主题。合适的服装化妆和道具设置使得演员们的表演自然、真实,能够很好地塑造角色形象。例如饰演编剧谢穆的演员,把一个有才华、有追求而又落魄无奈的艺术家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饰演云仙、伊藤诚等角色的同学,也因饰演的是同龄的恋爱中的男女,表演自然真实。

(四)音乐与音效

剧中音乐运用极具匠心。如云仙出场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通过钟声、潺潺的水声,以及歌唱的女声,营造出云仙清纯、痴情的形象和淡淡的悲伤的氛围。同时,本剧善用音乐的变化来提示场景的变换。例如茉莉给谢穆打电话约见到与谢穆在咖啡厅见面中间场景的变换就伴随着流畅而富有动感的钢琴声。

剧中音乐的变化也可以揭示剧情的转折和发展,如伊藤诚烧毁云仙的信的那一幕,通过配乐的突然变化,配合着强烈急促的鼓点,突出剧中的重要情节,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充分调动起了观众的情绪,也使戏中戏的剧情达到一个高潮。音乐和音效也增强了话剧的真实感。云仙拒绝伊藤诚,投入“他”的怀抱时模拟的雷声不仅表现了剧情的强烈转折,也增强了话剧的真实感,使观众更容易沉浸在剧情中。音效还辅助了舞台效果,与舞台上的其他元素等相结合,共同营造出更加完整和丰富的舞台效果。

总之,首义话剧社《一个无可奈何的奇迹》的舞台美术通过场景设计、灯光运用、道具细节和服装造型等多个方面的精心打造,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的舞台世界,与剧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与听觉盛宴,充分展现了舞台美术在话剧艺术中的重要价值和独特魅力。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