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成州 | 刘李斌:守“打动人心”之约,以陇南烟火铸艺术
更新时间:2025-09-22 10:31 浏览量:1
刘李斌的艺术创作确实深刻践行了他所倡导的“打动人心”与“真善美”的艺术理念。作为一位扎根甘肃陇南成县的本土画家,他的作品始终围绕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普通人精神世界的细腻刻画展开,其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创作理念与实践中,更通过多项重要奖项与展览入选得到业界认可。以真实与温度传递人文情怀
《民以食为天》
包子铺 油画 150×145cm
烟火间的幸福 油画 150×145cm
刘李斌的创作根植于日常生活,擅长从平凡场景中提炼触动人心的瞬间。他的写生作品常聚焦街头巷尾的市井生活——如昏暗房间里早点摊的余烬、杂乱电线杆下拾荒的老人、古老土灶上擀好的饼皮,这些琐碎场景在他笔下被赋予立体生命力。例如《吊炉系列》通过对传统灶具的细致描绘,既还原器物质感,更借光影交织传递乡村生活的烟火气;《厨房》系列则以母亲的劳作空间为载体,将亲情与岁月痕迹融入笔触,引发观者对家庭温暖的共鸣。
安贫乐道 油画 150×145cm
这种对“真实”的坚守,正是他作品能打动人心的核心。他曾直言“写生不是对物象的平面复制,而是对象、色彩与内心情感的三维构造”,如《安贫乐道》中,他通过刻画简陋环境里专注阅读的老者,以物质匮乏与精神富足的对比,传递对平凡人坚韧生命力的敬意——这种创作内核也为他后续斩获重要奖项奠定了基础。
以地域符号构建独立艺术语言
刘李斌始终坚持“画自己的东西”,将陇南风土人情作为创作核心素材,笔下的西秦岭古道、成县吊炉、制砚大师工作台等,都是对地域文化的独特诠释。例如入选“三城五地‘画’陇南”主题展的《西秦岭古道》,既展现陇南地理特征,又隐喻文明传承,这一创作视角也得到业界高度认可,其作品于2023年成功入选“大美陇原·进京展” ,将陇南本土风情带上了全国性展示平台。
陕北枣园 丙烯30-40
莫高窟前的白杨树 色粉 水彩 30-40
在创作手法上,他擅长捕捉“被忽视的细节”:描绘制砚大师时,刻意弱化砚台的精美,转而聚焦工具磨损痕迹、木料纹理,借这些细节揭示手艺人的执着。这种“微观叙事”风格区别于流行的宏大叙事,也让他的作品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2023年,他的作品凭借对地域文化的独特表达,斩获中国首届悲鸿风度油画双年展“入会资格” ,这一国家级展览的重要荣誉,标志着其“独树一帜”的艺术语言获得全国性认可。
以色彩与光影营造诗意意境
作为段正渠、张延昭的学生,刘李斌在色彩运用上继承导师对视觉张力的追求,同时融入地域理解。他擅长用强烈明暗对比与饱和色彩构建画面戏剧性:《夜的系列》以深蓝与橙红碰撞,转化乡村夜晚的静谧与神秘;《光的系列》通过对自然光的细腻捕捉,让画面散发温暖神圣的氛围,这种光影表达与西北土地的厚重感、南方山水的灵秀感相融,形成独特色彩语言。
慢慢陪你长大 油画画 150×145cm
右卫清晨 水彩 30-40
这种对“美”的探索并非孤芳自赏,而是与时代主题深度结合。2023年,他入选省级重点人才项目“泼彩陇原 写意甘肃”乡村振兴主题美术创作专业人才培养,期间尝试将传统水墨技法与油画媒介结合,探索“泼彩油画”新形式,让地域色彩与乡村振兴主题共振,进一步拓展了艺术边界。
以学术探索推动创作突破
刘李斌的创作从未止步于个人表达,而是持续以作品回应时代需求。2024年,他的作品入选由中央统战部、全国新文艺工作者主办的“艺心向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作品展,此次入选不仅是对其艺术水平的再次肯定,更体现他将“自由之精神”与“社会担当”结合的创作追求——他以红色题材为切入点,将陇南地域特色与主旋律创作融合,让“真善美”的理念通过更广阔的平台传递。
炳灵寺 朽木 水彩 30-20
这种学术探索还延伸至教育领域:作为成县苏元学校的美术教师,他将“从生活中发现美”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引导他们以家乡山林、麦田为题材创作,而自身的奖项与展览经历,也成为激励学生热爱本土文化、坚持艺术理想的生动教材。
树 水彩 色粉 30-40
巷口 水彩 50-35
小树林 色粉 水彩 50-35
刘李斌的奖项与展览经历,并非孤立的荣誉标签,而是他践行“打动人心”“真善美”“独树一帜”创作理念的必然结果。从入选“大美陇原·进京展”到斩获悲鸿风度油画双年展“入会资格”,从参与省级乡村振兴美术项目到入选国家级主旋律展览,每一份认可都印证着他“扎根本土、关注人性”的创作价值。正如他所言:“如果作品能让观者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真实与温暖,那就是成功”,而这些奖项,正是这份“成功”最有力的见证,也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以本土为根、以时代为魂”的创作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