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为桥,爱具体的人:52赫兹数字游民社区在丽水古堰画乡完成一场温暖的美育实践
更新时间:2025-09-22 11:12 浏览量:1
上周末(9月20日至21日),在浙江丽水古堰画乡的大樟树广场上,一场名为《爱具体的人》的公益互动展温情落幕。这场为期两天的艺术与美育实践,吸引了数百名村民、游客与本地儿童共同参与,用镜头、纸条、拼贴与绘画,重新练习“看见”身边具体之人的能力。
作为“闪光的Ta——古堰画乡第一届发现艺术家公益美育行动”的核心环节,《爱具体的人》展览不仅是一次公共艺术活动,更是一场关于连接、倾听与共生的情感实验。活动由52赫兹数字游民社区联合Quick龟壳影像、ARTee孩提线上画廊发起,并获得大港头镇人民政府、莲都区农文旅集团的大力支持。
从抽象之爱到具体之爱:一场关于“看见”的练习
“我们总说‘爱人类’,却很少俯身触摸眼前具体的人。”活动策展人xx表示,“在这片接纳我们的土地上,我们想做的不只是短暂停留的过客,而是真正扎根、回应、回馈的共生者。”
为此,52赫兹社区的数字游民们联合Quick龟壳影像、ARTee孩提线上画廊一起策划,邀请当地孩子拿起胶片相机,记录下奶奶的手、江上的舴艋舟、午睡的猫、手艺人专注的侧脸——那些被成人世界忽略的日常闪光点。随后,本地艺术家接过这些影像,以布艺、刻刀、颜料进行二次创作,形成“孩子的凝视”与“成人的回应”之间的双重对话。
现场还设置了“代际问答”互动区,参与者写下自己真实的困惑或期待:“五险一金真的那么重要吗?”“属于00后的时代红利是什么?”“叔叔阿姨们,你们真的好好想过你们的孩子为什么玩手机?”一张张便签贴满墙面,陌生人之间轻声回应:“我懂。”孤独在此松动,理解悄然生长。
“创意拼贴区”则向所有人开放。人们用旧杂志、彩纸、贴纸拼出心中那些抽象却真实、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情绪。
这些由普通人共同创造的图像,正试图重新定义“艺术。它不必高悬于美术馆,也可以生长于菜市场、老屋前、巷口的树荫下。
活动中还设置了一个动人的板块——“封存·童年的回忆”。孩子们在现场自由绘画,描绘他们心中的家、小狗和太阳。每一幅稚嫩的涂鸦都被扫描上传至ARTee线上画廊,生成专属页面,永久保存。
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作品归档,更是一场跨越时间的温柔约定。当今天握着画笔的孩子长大成人,某一天偶然点开链接,看到五岁时画下的歪歪扭扭的笑脸、明艳得夸张的太阳,或许会心头一颤:“原来我曾经这样热烈地爱过这个世界。”
数字游民不只是旅居者,更是乡土的共建者
《爱具体的人》是“闪光的Ta”美育行动的核心环节。整个项目自8月下旬启动,历经摄影诗歌工作坊、胶片漂流计划、艺术家跨媒介二创等多个阶段,最终汇聚成一场全民共创的艺术表达。
作为坐落于瓯江畔的新型共居社区,52赫兹数字游民社区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打破“外来者”与“本地人”的边界。社区成员在山水间远程办公的同时,也深度融入当地生活,与村民共建共享,探索城乡融合的新可能。
“画乡给了我们归属感,而这次活动,是我们对这片土地的真诚回馈。”活动发起人之一思武表示,“我们不是来‘做公益’的施予者,而是想成为这片土地故事的一部分。”
此次美育行动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数字游民不再是漂泊的个体,而是通过艺术与教育,与村民、孩子、手艺人建立起真实的情感链接,共同书写属于古堰画乡的新篇章。
让路过变成留下,让艺术扎根乡土
《爱具体的人》虽已落幕,但它所激发的凝视、对话与共创,已在参与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记。这场为期两天的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呈现,更是一次关于在地连接的真诚实践。它让数字游民与本地村民在共同创作中加深理解,让城市与乡村的边界在情感流动中逐渐消融。
活动结束后,所有作品将移步至新开放的“艺术菜市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持续展出,并同步上线至数字平台,让更多人得以见证这场由普通人共同书写的温暖叙事。数字游民们未来也会持续深化此类美育实践,探索将其与本地学校教育、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推动艺术资源更深入地融入乡村日常。
52赫兹数字游民社区将继续以艺术为媒介,深耕在地联结,推动更多元、可持续的城乡共生实践。在这里,每一次快门按下,每一张纸条传递,每一笔色彩涂抹,都是对外来者与故乡人如何握手共生的回答。他们相信,真正的融合不在于改变一方去迎合另一方,而在于彼此看见、彼此回应、彼此成就——在一次次具体的相遇中,共建一个更有温度的“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