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家记忆”!苏丹艺术家以画笔为盾牌,战火毁不掉千年灵魂
更新时间:2025-09-22 11:46 浏览量:1
文 赵公子
声明:本文内容均来自于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标注了文献来源和截图,请悉知。
在卡塔尔多哈的海边,一群人正在为遥远的苏丹做着一件看起来“不太实际”的事。
当苏丹的战火已经烧了快两年,当全世界都在统计伤亡人数和难民规模时,这群艺术家、学者和媒体人却聚在一起讨论绘画、音乐和诗歌。
您可能会觉得奇怪,都什么时候了,还有心思搞艺术?
但读完这个故事,您就会明白,当整个国家的记忆正在被一点点抹去时,那些看似脆弱的艺术作品,可能是守护一个民族灵魂的最后防线。
他们要用艺术的力量,为一个正在消失的国家留下最后的记忆。
上周四的卡塔尔乔治城大学格外热闹。
来自世界各地的苏丹艺术家、学者、媒体人聚集在这里,参加一场名为“Hiwaraat”的特别会议。
会议的主题很特别,《透视苏丹:艺术中的政治》。
走进会场,您会发现这里的氛围和普通学术会议完全不同,墙上挂满了画作,有的描绘战前的喀土穆街景,有的记录逃难路上的场景。
角落里摆放着传统乐器,不时有人拿起来演奏一段旋律,与会者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艺术家,也有刚刚逃离战火的年轻创作者。
苏丹裔教授罗盖亚·阿布沙拉夫负责主持开幕式,她站在讲台上,声音有些颤抖但很坚定。
她说这次会议要探讨的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这话听起来有点抽象,但看看在场的人就明白了,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是苏丹的一部分。
会议请来了不少重量级人物,政治漫画家哈立德·阿尔拜赫带来了他的新作品,这位艺术家的画风简洁有力,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战争的荒诞。
他的一幅作品画的是两个孩子在废墟中踢足球,球是用破布缠成的,球门是两块断墙,没有文字说明,但谁都能读懂其中的含义。
BBC的知名主持人泽纳布·巴达维也来了,她在国际媒体工作多年,深知苏丹在新闻版面上的处境。
她分享了自己的观察,每当提到苏丹,国际媒体总是用“又一个失败国家”、“部落冲突”这样的标签,可苏丹的真实面貌远比这些标签复杂得多。
《卫报》专栏作家内斯琳·马利克的发言让人印象深刻,她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怎样才能让世界真正看见苏丹?
她认为答案就在艺术创作中,一幅画、一首歌、一个故事,往往比一千篇新闻报道更能触动人心。
跨领域艺术家拉希德·迪亚布博士展示了他收集的苏丹艺术品照片,这些珍贵的文物,有的已经在战火中消失,有的下落不明。
看着这些照片,在场的苏丹人都红了眼眶,那不只是艺术品,更是他们童年的记忆、祖辈的传承。
会议还吸引了卡塔尔的高层关注,博物馆主席谢赫·玛雅莎和教育部长洛尔瓦·阿勒卡特都出席了开幕式。
她们的到来不只是礼节性的,更代表着卡塔尔对文化保护的重视。
整个会议持续三天,每天都有不同的主题,除了主旨演讲,还安排了工作坊、展览、表演等多种形式。
一位年轻的苏丹画家在工作坊上教大家画传统纹样,她说这些图案来自尼罗河畔的古老部落,每个图案都有特殊含义。
现在很多部落已经四散逃难,但这些图案还能把大家联系在一起。
卡塔尔乔治城大学院长萨夫万·马斯里在论坛上说了一句很有深意的话。
他说这场持续两年的战争已经变成了一场关于意义与虚无、档案与抹除、记忆与遗忘的较量。
这话道出了问题的本质,战争摧毁的不只是建筑和生命,更是一个民族的根。
会议期间,走廊里、咖啡厅里到处都能看到小型聚会,艺术家们交换作品,学者们讨论观点,年轻人向长辈请教传统技艺。
这种自发的交流或许比正式议程更有价值,一位来自达尔富尔的陶艺师遇到了一位研究苏丹陶器的学者,两人一聊就是几个小时,从制作工艺聊到文化含义。
有人可能会问,在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时候,为什么还要谈论艺术和文化?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这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存亡。
苏丹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从古老的库施王国到近代的马赫迪运动,从尼罗河文明到撒哈拉商路,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辉煌。
可现在,这些历史正在被战火一点点抹去。
战争的破坏是全方位的,轰炸摧毁了博物馆,抢劫洗劫了图书馆,大火烧毁了档案馆,更可怕的是人的流失。
老艺人带着技艺离世,年轻人带着梦想逃离,整个文化生态系统正在崩溃。
内斯琳·马利克在会上提到一个观点,她说真正的挑战不只是理解战争本身,更要理解苏丹作为一个国家的意义。
在国际媒体的叙事中,苏丹常常被简化成一个充满暴力的地方,人们忘记了这里曾经是非洲文艺复兴的中心,忘记了这里诞生过伟大的诗人、音乐家、思想家。
艺术和文化是对抗遗忘的武器,当实体的遗产被摧毁,精神的传承就变得更加重要。
一幅画可以保存一座已经消失的建筑,一首歌可以记录一种即将失传的语言,一个故事可以让后代知道他们从哪里来。
会议上展示的作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一位女艺术家创作了一系列以苏丹传统服饰为主题的画作。
她说这些图案来自外祖母的嫁妆,现在外祖母的房子已经被炸毁,那些美丽的衣服也化为灰烬,但图案还活在她的画里。
另一位音乐家演奏了几首努比亚民谣,这些歌曲通常在婚礼和丰收节上演唱,歌词讲述着尼罗河的故事。
现在很多努比亚村庄已经人去楼空,但只要这些歌还在传唱,努比亚文化就不会消亡。
保护文化记忆还有更深层的意义,它为未来的和解与重建奠定基础,苏丹是个多元的国家,有几百个部族,几十种语言。
战争加剧了族群对立,但文化可以成为桥梁,当不同背景的人都能在共同的艺术遗产中找到认同感,和平才有可能。
BBC的巴达维在发言中特别强调,不能让那些想要摧毁苏丹灵魂的势力得逞,她指的不光是物质破坏,更是精神摧残。
一个失去文化根基的民族,即便战争结束也很难真正站起来。
会议期间,一位老艺术家的话让人深思,他说自己这辈子经历过好几次战乱,每次都有人说苏丹完了。
可苏丹人总能挺过来,靠的就是文化的韧性,只要还有人在唱歌、画画、讲故事,苏丹就还活着。
这场会议传递出一个明确信息,苏丹危机需要更多关注,而且是更深层、更全面的关注。
目前的国际报道往往停留在表面,媒体热衷于报道伤亡数字、难民规模,却很少深入了解这场危机的复杂性。
苏丹被贴上“失败国家”的标签,成为国际新闻中的一个符号,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国家。
会议主办方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他们认为,通过艺术和文化的视角,可以让世界看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苏丹。
这不是要美化现实或回避问题,而是要呈现完整的图景。
配合会议,主办方还在珍珠岛的阿尔霍什画廊举办了《苏丹新叙事》展览,展览将持续到9月28日,展出了几十位苏丹艺术家的作品。
这些作品风格各异,有传统的,有现代的,有具象的,有抽象的,但都在讲述苏丹的故事。
展览吸引了不少当地观众,很多人是第一次接触苏丹艺术,他们惊讶于这个饱受战乱的国家竟有如此丰富的文化。
一位卡塔尔观众看完展览后说,她以前只知道苏丹有战争,现在才知道苏丹有这么美的艺术。
会议的最后一天安排了一场前瞻性论坛,主题是如何重塑苏丹的未来。
与会者讨论了很多具体问题,这些讨论不是空谈,已经有一些项目在推进。比如建立苏丹艺术数字档案库,为流亡艺术家提供创作基金,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等。
虽然力量有限,但每一份努力都很宝贵。
会议结束时,组织者发表了一份声明,声明指出,当国际社会的冷漠可能让苏丹危机变成常态时,必须有人站出来说不。
结语苏丹人民的故事不会被遗忘,他们的文化不会被抹杀,他们的未来不会被放弃。
这场会议或许改变不了战争的进程,但它点燃了希望的火种。
当艺术家们带着新的灵感离开,当学者们带着新的课题离开,当媒体人带着新的视角离开,苏丹的故事就会传播得更远。
战火终会熄灭,废墟终会重建,但文化的断层却可能永远无法弥补。
这就是为什么在炮声隆隆的今天,还有人在为保存一幅画、一首歌、一个故事而努力,他们相信,只要文化的根还在,苏丹就还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