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相声艺术注入声“生”不息 第五届“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圆满落幕
更新时间:2025-09-22 13:11 浏览量:1
当经典包袱遇上创新“梗”,新老两代“笑星”同台打擂,爆笑声一浪高过一浪……9月20日下午,位于天津宝坻的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体育馆内,一场“相约才俊”文艺演出引爆全场笑点,至此,这场历时数月的第五届“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在所有观众的欢声笑语和意犹未尽中落下帷幕。
第五届“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华曲艺学会、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天津师范大学、宝坻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宝坻区委宣传部、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天津师范大学马季艺术研究会、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宝坻区京津新城建设管理委员会承办。
作为我国高校曲艺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之一,“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9年来为全国大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在大学生中迅速掀起了相声热,为推动相声艺术传承发展凝聚起了强劲的青春力量。
“马季故里”擦亮相声金字名片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先生将毕生精力献给中国相声事业,一生创作了300多段相声作品,是近现代相声艺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并获得中国曲艺界最高奖——中国曲艺牡丹奖终生成就奖。2017年,首届“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华曲艺学会、市文联、天津师范大学、宝坻区政府共同发起创办,一亮相就引起极大反响,此后每两年一届,轮流在宝坻区和天津师范大学举办。
宝坻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第五届“马季杯”组委会办公室主任贾雪娜表示:“作为马季先生的故乡,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和传承好这门优秀传统文化,创办“马季杯”这一全国性文化品牌,就是为让相声艺术在大学生中生根发芽,为中国曲艺事业储备未来可期的人才,让传统文化更好的赋能时代发展。”
据统计,五届“马季杯”累计孵化了1509个根植校园、反映时代、讴歌生活的大学生相声作品。通过展演,发现、培养了一批创作、表演俱佳的青年才俊。他们当中,有的入围了全国小品曲艺大赛,有的登上了央视等大舞台,有的进入曲艺院团,走上了专业创作表演之路,有的则跨界创业,进军文化产业,在不同的岗位和领域里,共同推动了新时代相声艺术的传承、创新。组委会还与天津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两部相声文本作品集,正策划第三部。
此外,宝坻区还打造了马季艺术馆,成功地将“马季杯”的品牌效应向青少年延伸,创办了“马季杯”中小学生相声展演。不仅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曲艺人才选拔与培养链条,也为本土青少年提供了展示和学习的平台,堪称“从娃娃抓起”的生动实践。
为相声艺术注入创新创造力
第五届“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自今年4月启动以来,组委会专家学者分赴全国8个省份调研,与80多所高校的相声社团、大学生相声爱好者面对面答疑解惑、征集作品、发掘人才,所到之处,受到大学生相声爱好者的热情参与,吸引了来自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国外共141所高校的学子踊跃参与。共征集到参展作品430件,其中表演作品193件,文本作品237件,原创作品占比超过70%,创历届新高。
这些作品中,很多青年学生用相声的幽默表达方式,讲述时代精神和社会热点。《我是AI》《今日说法》《一段关于AI的相声》等巧妙将人工智能、法治宣传等现代元素融入相声结构,题材新颖、贴近现实的原创作品。跨界融合成为一大亮点,医学生表演的《我爱蓝朋友》、理工科学生创作的《“码”到成功》等作品,既凸显专业特色,也展现了相声艺术的广泛包容性。同时,继续拓展留学生赛道,推动相声文化出海,来自非洲肯尼亚的留学生用流利中文演绎的《听谁的》,彰显了国际青年对汉语言艺术的热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外交融中绽放出彩。经过严格的初评、复评和决评,最终评选出“创新才俊”、“传承才俊”、“风采才俊”22个以及“马季模仿秀”3个。
展演期间,宝坻区还举办了“新蕊放歌”优秀选手潮白河畔巡演、大学生相声座谈会、相约才俊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马季弟子和再传弟子等“前浪”和大学生“后浪”同台飙技,手把手传授技艺,更是为大学生相声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
世界说唱艺术联盟主席、马季艺术研究会会长、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表示:“在这届‘马季杯’展演中,我们看到校园里涌现出越来越多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喜欢相声的年轻面孔。大学生们的创作水平正在稳步提升,无论是题材的广度,还是与现代生活和时代精神的结合,都一年比一年更紧密、更深入。我们一直坚持培养人才、传承艺术,从马季先生那一代到今天,相声艺术的根越扎越深,路也越走越宽。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接过接力棒,不断为这门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闫东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