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一篇文章,读懂中国绘画史!

更新时间:2025-09-22 13:19  浏览量:1

混沌蒙昧中诞生的绘画萌芽

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以前,原始先民们开始在岩壁上刻绘图案,后人称之为岩画。这其实还不能算是绘画,只是人们开始尝试用造型来表达思想,或许也可以称为绘画艺术的萌芽。有人说这是艺术的源头,但是在岩画出现之前,是否还有过其他的绘画形式呢?也许某位原始先民曾在土地是描绘过图案,或者是用树枝树叶摆放过造型。只不过这些形式都不像岩画那样,能一直保存到今天。所以艺术的源头究竟在哪里,恐怕很难说清楚,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人类对于绘画的热爱,植根在基因的深处。

中国发现了许多岩画,从内蒙到新疆,从广西到云南,甚至是江苏的连云港,岩画的分布范围几乎遍及整个中国。描述的内容上,大多是人们狩猎的场景。后世学者经过研究,认为那是原始先民祈祷狩猎丰收的仪式,也是艺术最初的含义。后来在某次偶然,人们掌握了制陶的工艺,然后开始在陶器上绘制各种图案。有人说那是一种装饰,是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有人说那是一种标记,用不同的图形来区分陶器的所有者;还有人说陶器上的图案与祭祀祈祷有关。或许还有一种可能,不同的图案,具有不同的含义。但那个时代毕竟太过遥远,如今的结论都是依据有限资料的推论,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人们在探索艺术的道路上,向前迈出了一步。到了夏商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青铜、锻造青铜器的方法,在青铜器表面铸造各种造型,成了那个时代主要的艺术活动。各种造型的青铜鼎,是当时人们用来祭祀的工具,鼎上的各种图形,其实也可以理解成祭祀时,向上天祈祷的符号。所以从岩画一直到青铜器,原始艺术始终围绕着祈祷的仪式。而从原始艺术的表现形式上看,都与绘画有关,所以人们的基因里,似乎天生就有绘画的欲望。

最晚在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在帛上描绘图案,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龙凤人物图》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帛画。从图形上看,只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勾勒出人物和龙凤的造型,虽然还有些稚嫩,但是已经向着绘画迈进了一步。关于《龙凤人物图》的含义,后世学者普遍认可的一个说法,是古人期望龙凤能带着墓中人的灵魂,升上天堂。某种程度上,这算是古人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对生与死的思考。这也是那个时期,绘画艺术的现实意义。秦汉时期延续了帛画的传统,不过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两大一统王朝,人们也开始用绘画来表彰自己的功绩,只是大多刻绘在宫殿或者墓室的墙壁上。

从岩画到帛画、壁画,人们对于绘画艺术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不过在更广泛的认知里,直到这个时候,中国绘画艺术的历史,其实还没有正式开始。

《龙凤人物图》

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

魏晋南北朝

当时间来到魏晋南北朝的时代,那时的中国结束了汉朝的大一统,重新走向了分裂。战乱频发、民不聊生的时代,却是绘画艺术开始开始蓬勃发展的时期。自东晋顾恺之提出“形神兼备”的绘画思想,中国的绘画艺术正式褪去了蒙昧,开始有了理论的指导。所以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旅程,是从顾恺之开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相传为顾恺之所作,可惜的是只有后人摹本流传,真迹早已不知消失在什么时候。不过即便如此,也能让今天的人们领略到中国绘画最初的模样。

《女史箴图》(局部)- 晋-顾恺之

这两幅画都是用线条勾勒轮廓,然后再染色,这种绘画技法称为工笔,而顾恺之画笔下那细弱蚕丝的线条,被后人称为“高古游丝描”。虽然那时画家的造型能力,仍然稍显稚嫩,但是人物神态已经有些生动传神了。相比起秦汉以及更早的原始艺术,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顾恺之以外,南齐谢赫也是画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画家,他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论”,直到今天依然是国画创作的重要原则。

《洛神赋图》(局部)- 晋-顾恺之

在那个时代,如果只出现顾恺之等寥寥数位画家,大概还能认为只是偶然。但其实在那段已经有些模糊的历史里,诞生了很多画家。陆探微、曹不兴、卫协、陆绥、夏瞻、戴逵、张僧繇、南朝梁元帝萧绎等等,都是那个时代很重要的画家。遗憾的是,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已淹没在历史的迷雾之中,只有不多的资料里提到过他们的名字,证明了在那段黑暗的岁月里,绘画艺术空前的辉煌。

隋唐

当中国的历史进入隋唐时期,结束了近四百年的分裂,中华大地重新归为一统。太平盛世的年代,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社会经济稳定增长,这些都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绘画艺术开始在这个时代全面发展。

山水画自隋朝展子虔开始独立成科,初唐的李思训、李道昭父子继展子虔之后,将青绿山水的画风推向成熟,大诗人王维则是水墨山水的开山鼻祖。

《江帆楼阁图》- 唐 -李思训

花鸟画也在唐时开始独立成科,但是只在《宣和画谱》中记载了几位花鸟画家,却已经见不到传世的作品。山水与花鸟在唐时只能算是刚刚起步,人物画依然是主流。相比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时的人物画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风貌,阎立本、张萱、周昉等人,都是唐时很重要的人物画家。畜兽画领域出现了画牛的韩滉、画马的韩幹等。画圣吴道子将宗教画推向了高峰。

《步辇图》-唐代-阎立本

五代十国

唐朝之后宋朝之前,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又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分裂。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半个世纪的时间其实并不算长,但是在中国绘画史上,五代绘画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五代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但是西蜀与南唐偏安一隅,守着一方净土,各自建立了画院,推动了五代绘画的发展。五代的人物画在唐朝的基础上多了一些变化,顾闳中、 周文矩都是这一时期重要的人物画。

《重屏会棋图》- 五代 - 周文矩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五代 - 顾闳中

花鸟与山水从五代开始,逐渐占据了绘画艺术的主流。 黄筌与徐熙两位花鸟画家,为后世开启了花鸟画两种不同的风格。

《珍禽图》- 五代 - 黄筌

山水画方面, 荆浩与关仝开启了北宗山水的传承,董源和巨然则是成了南宗山水的代表。山水画的南北宗概念,是由明朝董其昌提出,代表了山水画的两种审美风格。北宗山水偏好雄浑的气象,南宗山水更重视氤氲秀美的意境。两种不同风格的山水,为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开启了两条脉络。

《关山行旅图》- 五代 - 关仝

宋代

五代之后,北宋实现了局部的统一,占据了富饶的中国南方。那是中国古代文艺最鼎盛的时期,也是绘画艺术登峰造极的时代。赵宋继承了西蜀和南唐的旧制,建立了翰林书画院,统治者的重视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全面兴盛,“画学”甚至被纳入科举。李成与范宽撑起了北宋山水画的半边天,花鸟画继承了五代黄筌的富贵风格,将写实主义的国画风格推向了极致。

《溪山行旅图》- 北宋 - 范宽

人物画方面诞生了许多描绘市井生活的风俗画,最有名的应该就是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 北宋-张择端

那时宋朝整个社会被浓郁的文艺气息笼罩,除了以绘画为生的职业画家,许多有官职在身的文人也喜好绘画,他们不必依靠绘画谋生,只是单纯的以画为乐,所以画中带着自己的审美趣味,苏轼将这样的绘画称为“士人画”,后世改称为“文人画”。从这个时期开始,文人画渐渐成了绘画史的主流。文同、苏轼、米芾等人,成为了最早的一批文人画家。

《墨竹图》 - 北宋 -文同

南宋时,虽然丢了半壁江山,但是赵宋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南方,人们依然沉醉在局部的繁荣中,绘画艺术依然兴盛。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撑起了南宋画坛的山水画,被后人称为“南宋四家”,对后世山水画的影响非常深远。梁楷的出现则是为人物画的创作,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踏歌图》- 南宋 - 马远

元代

时间来到元朝,蒙古族成了那个时代的统治者,文化的差异导致画院不再被重视。以绘画为生的职业画家急剧减少,文人画成了画坛的主流。虽然元朝只统治了中国九十多年,但是在这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画坛也出现许多非常有影响力的画家。元初的赵孟頫彻底改变南宋院体绘画的遗风,开启了山水画的新时代。后来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又在各自不同的方向,将山水画推向了新的高度。

《秋林远岫》 - 元 - 倪瓒

花鸟画方面,钱选、王渊、陈琳、张中等人继承了前代的基础,虽然各自有不同的风格,但是总体上完成了花鸟画从写实到写意的过度,开启了写意花鸟的大门。元朝人物画逐渐式微,远不如山水和花鸟那般兴盛,也不复曾经的辉煌。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复杂的社会矛盾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画家们大多选择以山水、花鸟寄托情感,擅画人物的画家虽然也有,但是纯粹的人物画却是不多。

《安喜图》 - 元 - 王渊

明代

明代是绘画艺术复兴的时代,经过明初的休养生息,人口的增长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新兴的中产阶级推动了艺术市场的发展,画派的概念第一次出现。

明代初期,宫廷画家与“浙派”的职业画家撑起了画坛的整片天空,林良与吕纪成为明初宫廷最重要的花鸟画家,林良擅画写意花鸟,笔墨简练奔放,但造型确实准确生动,吕纪更擅长兼工带写,笔下花鸟清丽脱俗。

只是宫廷画家专门服务于皇室贵族,所以纵然二人技法超群,但是在画史上的影响却稍显不足。

戴进以精湛的技法开启了“浙派”,后来的吴伟接过了“浙派”的旗帜。

《风雨归舟图》- 明 - 戴进

明代中期,江南地区经济繁荣,活跃在苏州“吴门画派”在沈周与文徵明的领导下,成了那个时代画坛最重要的力量。

不同于“浙派”的职业画家,“吴门画派”大多是文人画家,于他们而言,绘画不是谋生的手段,更像是一种人生的修炼。

《庐山高图》 - 明 -沈周

明代中期是画坛名家辈出的时期,唐寅、仇英、陈淳等等,都是画史留名的画家。到了明代末期,董其昌提出了山水画的南北宗论,成为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人物。徐渭以强烈的个人情感,挥笔写就的水墨大写意花鸟,被后世无数画家膜拜。

清代

明亡之后,清军入关,那时的文人心态有些复杂,画坛也有了不一样的变化。清朝皇室推崇董其昌,所以继承董其昌艺术理念的“四王”成了当时画坛的主流。但是以“四僧”为首的明朝遗民,不满被清朝统治,却又无力反抗,只能将所有的情感寄托在绘画中,创造出了全新的绘画风格。

《淮扬洁秋图》- 清代 - 石涛

到了清代中期,宫廷绘画与民间绘画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来自意大利的画家郎世宁受到清朝皇帝的欣赏,将西方绘画技法带入了宫廷,但影响力也仅限于宫廷。在民间,扬州城的崛起吸引了一大批富商与画家,“扬州八怪”成了这个时期民间画坛最重要的力量。

《梅花图立轴》 - 清 - 金农

到了晚清,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西方思想渐渐传入东方,新旧思潮激烈碰撞,也给画坛带来了一些不一样的变化。扬州城在战火中化作一片废墟,作为租界的上海崛起,成了那时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也吸引了许多以绘画为业的职业画家。

赵之谦开辟了“海上画派”的新画风,“三熊两任”成为“海派”早起的主要力量,后来的吴昌硕将“海派”的影响力推向了顶峰,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

《富贵寿石》 - 清 - 赵之谦

近现代

清末民初的那段时间,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思想碰撞最激烈的时期, 西方的思想冲击着古老帝国,中国画坛真正的变革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以“岭南画派”为首的革新派提出了用西方思想改造中国传统绘画的理念,在他们看来,陈旧传统的思想束缚,是那时中国贫弱的原罪,想要唤醒国人的思想意识,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

但是对于绘画艺术而言,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这种全面否定传统的思想,所以保守派一直在努力捍卫着国画的传统。当然还有另外一批人,则是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找创新的方向。

各种艺术社团和培养专业人才的艺术院校,都在这个时期成立,中国历史上最贫弱的年代,却是画坛名家辈出的时期。那时形成的绘画思想,一直影响到现在,关于国画未来如何发展的争论,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停止。

《流民图》(局部) - 近现代 -蒋兆和

绘画艺术背后的时代特征

中国绘画艺术的长廊里,每一幅画都映射着那个时代的特征,于蒙昧中诞生的原始艺术,就像是稚嫩幼童随心所欲的涂画,象征着文明的初生,虽然还不成熟,却足够震撼。从魏晋南北朝的风流洒脱,到盛唐仕女的雍容华贵,从宋朝的都市繁华与文雅,到元朝的山高水远与淡雅静好。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艺术家们不同的心态,画笔之下自然会有不同的风貌。所以今天的人们走在艺术的长廊里,就像是穿越了时间与空间,重新回到画家挥笔写画的那个时代,探究名画背后的历史故事。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