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快评 | 喜马拉雅山上放烟花,就别扯上艺术了
更新时间:2025-09-22 15:01 浏览量:2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评论员 常平
烟花易冷,创伤难止。
连日来,始祖鸟联手艺术家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燃放烟花一事持续引发热议。尽管品牌方强调烟花彩色粉均为生物可降解材料,污染物排放符合环保标准,活动也在当地获批,但公众的担忧并未随着烟花消逝。
这不难理解。在海拔5500米之上、生态极其脆弱的青藏高原,讨论“可不可降解”未免太奢侈;常态化的所谓“排放合标”,并不能随意扩展边界,胡乱套在喜马拉雅山上。至于活动获批,也并非挡箭牌,目前当地已启动调查评估,这事儿显然不能轻轻揭过。
本来,这都是常识。就像很多人一看到火药在喜马拉雅山脊上爆燃时,会下意识觉得不妥一样。不管有什么样的美丽说辞,都不能掩盖这一活动本身的粗暴和愚蠢。
有人说,对于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来说,这点烟花不算什么。一阵风,就会无影无踪,时间会抹去所有伤害。但话不能这样乱讲,理性和良知也不支持这样的论调。果如此,就对不住那些辛辛苦苦在高原上捡拾垃圾的人,也无法理解青岛为什么会开除一名往大海里扫垃圾的环卫工人。
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每个人都有责任;在自然面前多一点敬畏和克制,每一次细微的努力都有意义。这应该是一种共识,也是一种人与自然互动的底线思维。
更何况,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青藏高原具有特殊的生态地位和价值,在我国以至全球生态安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必须尽可能减少打扰。
至于有人讨论的这属于“大地艺术”的话题,同样不值一驳。并不是每一个干扰大地的活动,都可以冠以“艺术”的名号;并不是每一个艺术家的活动,都有艺术上的价值。
作为人类的母体,多少年来,大地承载着人们,也包容着人们的各种折腾。人类的文明由此发祥,社会由此发展,而艺术也在人类在大地上的各种活动中孕育、生发。但这并不包括那些打着艺术名义伤害大地的不友好行为。
在高原的山脊之上,用火药爆破点燃一串串烟花,就是“升龙”动态景观?剔除其中商业宣传的成分,不还是放烟花嘛。
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蔡国强一直在用火药“创作”。1993年,其创作的《万里长城延长一万米》,就从长城最西端遗址开始,把1万米长的导火线和600公斤的火药沿着沙漠脊线安放,点燃的火药形成了一条火墙划破茫茫戈壁。
没有对自然的敬畏,没有对文化的尊重,燃放烟火不过是一次次粗暴的侵扰,与艺术无关。
喜马拉雅烟花事件也引起作家李娟的批评,她在9月22日凌晨发文写道:真正的艺术家们,耗尽心血却最终不曾在大地上留下任何痕迹。真正伟大的作品,只是经过大地,从不曾改变过大地……
与其说这一事件展示出艺术的困境,不如说依然是认知问题、常识问题,即我们究竟该如何与自然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