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战火肆虐两年,艺术家用画笔对抗遗忘,守护国家灵魂
更新时间:2025-09-22 15:44 浏览量:1
苏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为何长期处于战乱之中?
自2023年4月15日,苏丹武装部队总司令阿卜杜勒·法塔赫·布尔汉与快速支援部队指挥官穆罕默德·哈姆丹·达加洛之间的矛盾,彻底演变为全国范围的武装冲突。
两年过去,战火仍未停歇。这场冲突已造成数百万平民流离失所,基础设施严重受损,文化机构被破坏,国家记忆正面临被抹除的风险。
但在炮火与废墟之间,一群艺术家还在坚持。他们没有武器,却用画笔、影像、音乐和文字,试图守住这个国家的精神根基。
战火之下,苏丹人民面临的是生存问题。水电供应中断,粮食短缺,一些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在医疗资源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还谈艺术,是不是有点脱离现实?
卡塔尔乔治城大学举办的一场为期三天的会议《透视苏丹:艺术中的政治》,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会议邀请了多位苏丹创意人士,包括政治漫画家哈立德·阿尔拜赫、记者兼作家内斯琳·马利克、BBC主持人泽纳布·巴达维,以及艺术史学者拉希德·迪亚布。
在国家制度崩溃、媒体无法发声的情况下,文化表达是为数不多还能正常运作的“社会机制”之一。
艺术是与现实互动的一种方式。每一幅描绘战乱中平民生活的画,每一首讲述流离失所故事的歌,都是一种记录。当官方的历史档案被摧毁时,这些创作成了抗争者留下的档案。
苏丹战争发生以来,一些人认为,创作者再努力,也难以突破外界的冷漠。“你画得再多,有几个媒体会报道?”这是不少苏丹艺术家面对的问题。
会议主持人、乔治城大学院长萨夫万·马斯里在开幕式上指出,“每一次创作,都是对‘苏丹终将化为废墟’论调的有力驳斥。”
会议配套展览《苏丹新叙事》在多哈珍珠岛的阿尔霍什画廊开幕,展览展出了来自战区、流亡地以及侨居国家的苏丹艺术家作品。
这些作品以冷静的视角揭示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影响,是一种不靠喧哗但持续存在的力量。
艺术家们通过社交媒体、小型展览和社区对话,尝试绕开媒体的审查和限制。
战争摧毁的不仅仅是桥梁和医院,还包括国家的集体记忆。苏丹国家博物馆在战斗中受损,许多历史文化遗址被毁。在这样的情况下,艺术家们成了“记忆的守护者”。
艺术家拉希德·迪亚布在会议中提到,自己早年参与修复苏丹传统壁画,如今不得不在画布上重现这些已消失的图景。他说:“如果连图像都没有留下,这些文化就真的消失了。”
创作成为恢复身份认同的方式,尤其对于战争中成长的一代人来说,他们对“苏丹”这个国家的认知,很可能是通过艺术作品而非课本建立的。艺术在这里是认同构建的媒介。
艺术家不掌握政治权力,不能终止战争,也不能主导重建进程,那他们的作用在哪里?
内斯琳·马利克在会上指出,在当前崩溃之下,“通过故事讲述、叙事、音乐和文学,是我在脑海中守护苏丹意义的唯一方式。”
文化是可以在战争中就开始发芽的。
根据联合国数据,截至2024年中,已有超过700万人因战乱流离失所,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国内流离失所危机之一。但这场危机并没有完全淹没苏丹的灵魂。相反,在废墟之中,艺术成为了记录者、见证者、抵抗者。
这群没有武装的艺术家,用画笔、声音、文字、影像,悄悄在历史的边缘写下真实。他们是用自己的方式参与这场战争。即使无法阻止坦克推进,至少能保住一段故事、一幅图像。
正如乔治城大学在会议声明中所说:“当国际社会因漠视而可能使苏丹危机常态化之际,这场会议主张苏丹人民的故事绝不会被湮灭。”
只要还有人创作,苏丹就没有真正倒下,国家的灵魂,可以被火焰灼烧,但不会被彻底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