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文化遭抹杀,历史被战火吞噬,艺术家用“武器”守千年灵魂
更新时间:2025-09-22 19:59 浏览量:1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如果你曾留意非洲东北部的文明遗迹,会知道苏丹北部沙漠深处立着一片特殊的金字塔群麦罗埃金字塔。
它们比埃及金字塔更显精巧,塔基紧紧相连,像一排并肩守望的战士,墙壁上狼头人身的浮雕和麦罗埃文字,静静诉说着公元前7世纪库施王国的辉煌。
2011年这片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了人类文明交融的活化石。
可自2023年4月起,苏丹武装部队与快速支援部队的战火,正让这片载着千年记忆的土地,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喀土穆的爆炸声此起彼伏时,博物馆玻璃展柜的碎裂声大概率没被国际媒体的镜头捕捉到,可苏丹的艺术家们却最先听见了文明断裂的预警,于是艺术家们拿起了画笔。
卡塔尔乔治城大学那场会议上,政治漫画家哈立德・阿尔拜赫带来新作,一下子让现场安静下来。
没配一个字,却把战乱里的生命韧性全画了出来,这场以《透视苏丹:艺术中的政治》为题的会议,也就成了苏丹文化守护者的集结号。
在这场持续三天的会议里,学术报告厅悄悄变了样,成了临时展厅,战前喀土穆的街景油画旁边,摆着记录难民迁徙的速写本。
可能有人会疑惑,炮弹还在头顶飞,拿画笔又能做什么?但你要是看到达尔富尔的陶艺师和学者聊到深夜,看到年轻画家教参会者画尼罗河畔的部落纹样,大概就会懂了。
那位画家边画边说,这些图案是祖辈传下来的编织花样,现在村子没了,可指尖记着的东西,能通过画笔接着传。
就像《卫报》专栏作家内斯琳・马利克说的,现在信息碎得像渣,一幅画能装下的情感重量,比那些千篇一律的新闻通稿要沉得多。
画笔挡不住博物馆被抢,却能搭起一道对抗遗忘的防线,跨领域艺术家拉希德・迪亚布博士展示的文物照片里,不少珍品早就在轰炸里没了踪影。
这些图像在会场循环播放时,在场的苏丹人红了眼,对他们来说,这些不是冷冰冰的物件,是能拴住集体记忆的锚点。
卡塔尔博物馆主席谢赫・玛雅莎来参会,不光给这场文化保卫战拉来了更多国际关注,也让人看清艺术在外交里的特殊用处,它能绕开政治僵局,直接碰到人类都有的那份共情心。
苏丹的文化基因,远比战争新闻里写的要复杂,这片被叫做努比亚走廊的土地,打从远古起就是非洲黑人文明、埃及文明、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交汇地。
博尔戈尔山的阿蒙神庙现在还是圣地,麦罗埃岛遗址见证过库施王国和地中海世界做贸易的热闹。
这些遗产分别在2003年、2011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早就能证明它的文明多样性。
现在战火想把这片土地简单贴上失败国家的标签,艺术家们偏要用创作护住这份复杂。
《苏丹新叙事》展览里,有位女艺术家的系列画特别打动人,她照着祖母嫁妆里的传统服饰下笔,把那些象征生育和丰收的几何图案画得格外细。
把家族记忆变成艺术,其实是最老派的文化传承法子,就像麦罗埃金字塔壁画记录王朝兴衰那样,只不过现在把石壁换成了画布。
展览的音乐现场也让人难忘,流亡音乐家弹唱的努比亚民谣,歌词里全是尼罗河的汛期规律和种地的学问。
现在好多努比亚村庄都空了,可这些音符在多哈的展厅里一飘,散在各地的族人都能听出熟悉的文化。
这种韧性让人想起库施文明的过去,就算公元6世纪基督教化的浪潮涌过来,努比亚的艺术传统也没断,只是换了种形式接着传,成了文明没灭的见证。
会议上提的苏丹艺术数字档案库项目,还为这份传承加了层现代铠甲。
志愿者们正把散落的艺术品照片、口述史录音、传统工艺视频分类存好,做成能在云端看的“文化基因库”。
这种看起来不大的事,其实是在延续麦罗埃王国写文字的传统,当年库施人用象形文字记历史,现在艺术家们用数字技术不让记忆被抹掉。
国际媒体的报道总把苏丹简化成“部落冲突”“权力斗争”,这更显得艺术家们的努力珍贵。
屏幕上老放着暴力画面,可艺术家们的作品里,能看到穆斯林妇女和基督教徒一起救古籍,能看到不同部族的难民在难民营分传统食物。
这些细节打破了单一的暴力叙事,把苏丹社会多元共存的本来样子露了出来,就像它历史上从来没被一种文明单独主导过一样。
论坛上还定了个事,要设一个流亡艺术家创作基金,第一批资助的,有靠陶艺还原达尔富尔村落的匠人,还有用诗歌记战争创伤的作家。
这些项目规模不大,却在延续苏丹“非洲文艺复兴中心”的基因。
历史上,麦罗埃曾是地中海和非洲内陆的贸易枢纽,想法和商品都在这儿碰头,现在艺术成了新的“商道”,把苏丹的真实故事送到了全世界。
会议结束时发的声明里有句话说得好,现在国际社会可能对苏丹危机有点麻木了,这时候更得有人站出来说,这个国家的故事还没结束。
阿尔霍什画廊的展览要一直办到9月底,每一幅画都是在跟遗忘较劲。
就像麦罗埃金字塔在沙漠里立了两千多年,经受过王朝更迭、气候变迁,却没塌,苏丹的文化基因,也一定会在艺术的守护下,熬过这场劫难。
往大了说,苏丹现在的这场文化守护战,对整个人类文明都有意义。
从库施王国用文字记历史,到现在艺术家们用数字技术存记忆,人类对抗遗忘的法子变了,可核心从来没变,文化是文明能传下去的密码。
炮火能炸掉房子、毁掉博物馆,却抹不掉一个民族靠艺术传递的记忆、智慧和希望。
将来要是有考古学家回望现在,这些画、这些音乐、这些故事,或许会像今天的麦罗埃金字塔一样,成为证明苏丹人精神韧性的文明路标。
能定义一个国家的,从来不是战火留下的废墟,而是在废墟上还能绽放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