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原创歌舞《族迹·石月亮》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首演
更新时间:2025-09-23 01:13 浏览量:1
9月19日晚,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舞台被一轮从云南怒江“升起”的“石月亮”照亮。傈僳族大型原创歌舞《族迹·石月亮》首次走出云南,在此完成沪上首演,为上海观众带来了一场融合古老民族风情与现代舞台美学的视听享受。
作为怒江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历时近两年精心创排的作品,《族迹·石月亮》刚荣获第十八届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优秀导演(编导)奖”及“优秀舞美奖”。该剧以怒江傈僳族迁徙史诗为主线,通过“走回家”“爱如山”“石月亮”三大篇章,融合传统歌舞与现代舞台语汇,以浓郁的民族歌舞为基础,结合“上刀山”“跨怒江”等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场景,生动展现了傈僳人民不畏艰险、走向幸福家园的民族精神。
为打造这部作品,创作团队深入怒江流域古老村寨,从“石月亮”起源地汲取灵感,系统采录“摆时”山歌、傈僳“刮克”舞等民间艺术形态。“我们力求传统与现代结合,既保留傈僳族民间艺术的原汁原味,又融入现代舞台技术和表现手法,让古老文化在当代舞台焕发生机。”怒江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团长孔军介绍。
当晚的演出中,演员们全身心投入,舞者通过模拟溜索动作、演绎“上刀山”等传统技艺,将肢体语言的原始张力与现代美感完美结合;歌者则用历经千锤百炼的“笛哩图”唱腔,诠释着傈僳族文化的苍凉与悠远。他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和真挚的情感,将傈僳族的传统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
去年2月曾到怒江兰坪县第一中学支教的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教师叶华观演后深有感触:“第一幕的火海场景让我瞬间落泪。在怒江的经历让我深知当地人民生活的不易,整个民族的奋斗历程充满艰辛。演员们和歌手们完成了一场非常精彩的演出。如果还有机会演出,我一定会再次购票观看。”
“作为在浦东挂职的怒江干部,能在上海看到家乡演出,我特别激动。”怒江州赴上海浦东新区跟班学习干部蒋春林表示,《族迹·石月亮》不仅传递乡情、展现傈僳文化自信,更彰显怒江儿女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正是沪滇协作需传承发扬的。他期待更多此类文化交流,让上海市民了解、走进怒江。
原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评价,此次演出非常成功,浦东新区的大力支持让这部优秀作品登上东方艺术中心的舞台,“剧场与舞台的呈现,为上海观众带来清晰又浓烈的怒江情、云南情”。
此次沪上首演,既是艺术的精彩展示,更是沪滇文化交流协作的重要成果。近年来,沪滇两地在文化领域紧密合作,通过艺术演出、文化交流等活动促进相互了解与融合。未来,双方将以此次演出为新起点,深化文化领域合作交流,推动两地文化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