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书法引发的审美叩问:何为书法的本质?
更新时间:2025-09-23 09:08 浏览量:1
何为书法,书乃书为心画,书道自然;法为法无定法,道法自然。只有书+法(才)=书法。李明的字不能称其为书法。其书,一俗到底,习气很重。
文人之家书法之一
近期,李明的书法作品引发广泛讨论,但其争议焦点并非艺术高度,而是其创作是否能被定义为“书法”。这场讨论不仅撕开了当下书法审美认知的模糊地带,和一些无知之人的牵强附会,更是一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的纠偏。这一现象更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一个核心问题:究竟什么是书法?
书法从来不是笔墨的随意涂抹,而是以汉字为载体,融合笔法、结构、章法与人文精神的艺术表达。从王羲之《兰亭序》的飘逸灵动,到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沉郁顿挫,真正的书法作品,既是技法的精准呈现——中锋用笔的稳健、间架结构的平衡、行气章法的连贯,更是创作者学识、心性与时代精神的投射。它需要长期的传统浸润,需要对笔墨语言的深刻理解,而非仅凭主观臆断的“自由发挥”。
反观李明的作品,既无传统书法的技法根基,也缺乏艺术表达的核心内核,更谈不上对汉字美学的传承与创新。若以“低开低走”形容其创作轨迹,恰如其分——它从未触及书法艺术的基本门槛,更遑论攀登审美高峰。这种“非书法”的创作引发关注,恰恰暴露出部分人对书法审美认知的偏差:将“写字”等同于“书法”,将“个性”误解为“艺术”,忽略了书法作为传统艺术门类的专业性与严肃性。
与之形成对照的“伤仲永”,是“高开低走”的典型——仲永年少时显露的天赋本有成为艺术人才的可能,却因缺乏后天雕琢而沦为平庸。而李明的“低开低走”,则从反面印证了书法艺术的核心逻辑:没有扎实的传统根基、没有对审美规律的敬畏、没有持续的艺术精进,所谓“书法”不过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伟人的书法每一个字都是符合书法的规定性
这场讨论的价值,远超对个体作品的评判。它提醒我们,书法审美需要建立在对传统的认知之上,书法的定义需要回归艺术本质——它是技法、文化与精神的统一体,是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而非随意解构的“个人表达”。唯有守住这一核心,书法艺术才能在当代语境下真正实现传承与发展,避免沦为“伪艺术”的附庸。
一种异化书法的网红行为
这叫楷书吗,满纸狼藉
书法跑偏缺乏内涵
虽有规有范,缺乏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