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艺术冲上热搜,始祖鸟意外出圈,环保材料真无害?
更新时间:2025-09-23 10:41 浏览量:1
始祖鸟联手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上放烟花,绽放出一条“龙形”火光,引发争议。
就在烟花升空的那一刻,舆论也迅速爆发。
从原本的惊艳,到后来的质疑,再到最后的愤怒,这场高原烟花秀在短短48小时内成为热搜焦点。
疑问从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开始:
在青藏高原这样生态极其脆弱的地方放烟花,是不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青藏高原生态脆弱,这次在山脊用爆破方式放烟花,引发对环境破坏的担忧。
很多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表达同样的观点:艺术行为,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
面对网友的质疑,主办方在9月20日发布回应,强调整个活动是“合规且环保”的。
主办方称烟花材料可降解,风险等级最低,还做了动物转移和植被修复。
当地环保部门表示活动符合规定、不在保护区,也不需要环评。
不过公众关心的不是合不合法,是这些环保措施到底有没有真正做到。
合规只能保障程序正义,无法自动等同于对生态的实质保护。
比如,“可降解”不等于“无害”。在常温常湿的环境中可以降解的材料,在高原寒冷干燥、紫外线强烈、氧气稀薄的条件下,降解效率大打折扣。
这些材料在地表存留多久?是否会影响土壤微生物?是否会被动物误食?目前无任何公开检测数据佐证。
再比如,“V级风险”是相对于城市夜间烟花而言的最低等级,对高原生态来说,这种分类是否适用?该等级是否考虑了高原特殊的生物栖息、植物周期等?这些都没有明确说明。
日喀则市委、市政府发出通报,表示高度重视此事,已成立调查组赴现场核查。
随后,蔡国强工作室与始祖鸟品牌先后发出道歉声明,态度诚恳,未提任何辩解,只表示“虚心接受批评”。
这次道歉及时,公关做得还算稳,品牌能否挽回,还得看后续调查是否让人信服。
当艺术表达、品牌营销与生态环境发生冲突,谁该让步?让到什么程度?
艺术从来不应是“有罪”的,品牌营销也并非原罪。
当它们进入自然场景,尤其是高原、湿地、荒漠等生态脆弱区域时,就必须接受更高强度的伦理审视和监管规则。
公众的愤怒不是因为一次活动,是因为这种“以环保为名,行商业之实”的边界模糊。
这次事件还未尘埃落定,调查仍在进行。
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要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高了。
烟花是一时的,舆论也是一时的。
真正能留下来的,应该是对高原生态的敬畏、对合规之外责任的自觉、对制度漏洞的补齐。
在自然面前,任何形式的表达都不该凌驾于生态之上。
哪怕是最绚烂的烟花,也终将归于沉寂。
我们希望,沉寂之后,是一次集体反思之后的生态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