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战艺术传声:德黑兰展览悼念阿里哈尼,盼跨国共鸣
更新时间:2025-09-19 00:24 浏览量:1
2025年9月,伊朗德黑兰办了场特别的“反战艺术”展览,24件展品全是伊拉克艺术家创作的,核心目的就一个,悼念3个月前在以色列袭击中遇难的伊朗画家曼苏雷・阿里哈尼。
跨国艺术家联手用画笔“发声”,这在中东动荡的局势里,挺让人眼前一亮的。
这场展览摆在伊朗伊斯兰思想传播组织艺术局,参展的伊拉克艺术家有扎赫拉・哈桑、拉西尔・艾哈迈德等人。
本来想详细说每个艺术家的风格,但后来发现重点还是他们共同的心意。
就拿扎赫拉・哈桑来说,她之前的作品总爱用灰暗色调掺着点亮色,据说就是想表现战争里藏着的那点希望,这次的展品估计也延续了这路子。
展览是巴格达“拜特・贾马尔艺术中心”主任艾哈迈德・舒巴尔发起的,他透露,早在2025年7月,巴格达就搞过类似的研讨会和展览,当时25位伊拉克艺术家围绕“反战艺术”创作。
这次德黑兰的展览,算是那场活动的延续和扩展,搞不清的是,中东这地方国家间关系不算简单,伊拉克艺术家愿意专门为伊朗画家办展,可见阿里哈尼在艺术圈的分量。
曼苏雷・阿里哈尼可不是普通画家,在伊朗艺术教育和研究领域算得上关键人物,还牵头过不少艺术推广项目,培养了一堆年轻艺术家。
2025年6月以色列袭击德黑兰时,她正忙着画关于阿舒拉的作品,阿舒拉在伊朗文化里意义特殊,可这幅画最终没能画完,永远停在了半成品状态。
她的离世,不光伊朗艺术界心疼,整个中东区域的艺术圈和普通民众都挺愤慨,好几个艺术机构当时就发了声明,谴责这种暴力行径。
展览声明里写了句话,“这不仅仅是一场画展,而是一次精神的见证,画布成为战场,文字化作盾牌,色彩变为呐喊”,这话挺戳人的。
展厅里的作品不光有绘画,还混着书法、雕塑和编织,有件编织作品用碎布料拼起来,看着就像被战争打碎的生活,还有幅书法,字写得苍劲有力,内容是反战的诗句,把文字变成了抗议的声音。
阿里哈尼遇难后,伊朗做了两件事,一边发动“真实承诺3号行动”,用导弹回击以色列,另一边,国内外艺术界就搞了这样的展览,用文化方式表达不满和哀悼。
如此看来,伊朗应对袭击的方式挺“双轨”的,政治上的回击是直接对抗,艺术上的表达则更温柔些,却能用情感打动人。
这两种方式搁一块儿,倒显出艺术和政治扯不开的关系,政治在现实里博弈,艺术却能跳出暴力,用另一种语言传递态度。
说到用艺术反战,很容易想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那幅画用立体主义手法,把西班牙内战的暴行扒得明明白白。
这次德黑兰的展览,和《格尔尼卡》其实是一个路子,都是用画笔控诉战争,不同的是,《格尔尼卡》是单枪匹马的创作,这次是一群艺术家联手,还跨了国。
毫无疑问,不管哪种形式,艺术对抗战争的力量,从来都不容小觑。
艾哈迈德・舒巴尔有个想法,以后要把这类“反战艺术”展览办到其他国家,用艺术当纽带,促进跨国文化交流,这个主意听着挺好,但想实现可没那么简单,跨国办展得搞外交协调,还得有对方国家的正式邀请。
中东的国际关系本就复杂,加上不同国家对战争的立场不一样,怕是很难一帆风顺。
不过也不是没先例,2024年,黎巴嫩、土耳其等国的艺术机构就联合办过“中东和平之韵”反战艺术巡展,线上线下一起搞,吸引了上百万观众,还让不少人对反战达成了共识。
他们当时在外交协调上花了不少功夫,展品运输也专门找了有经验的团队,这些都值得德黑兰展览团队学学。
有人可能觉得,艺术展览而已,能改变啥政治格局?还真不一定能直接改变。
但艺术能影响人的情感和认知,就像这次展览,让更多人知道了阿里哈尼的故事,也看清了战争对艺术界的破坏。
要是以后真能在欧洲、阿拉伯世界办起来,说不定能在紧张的政治氛围里,开辟出一块大家能坐下来聊的空间。
毕竟在战争和创伤面前,人类的感受总有相通的地方。
阿里哈尼的未完成作品,就像个隐喻,战争能打断艺术创作,却断不了艺术的传承,这些伊拉克艺术家的画笔,把她的精神续上了。
在中东这乱糟糟的局势里,这样的艺术展览,怕是最能让人看到点希望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