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曾氏家族:从耕读世家到科学艺术群星闪耀

更新时间:2025-09-23 12:23  浏览量:1

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曾氏家族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而这光芒的源头,便是曾国藩所奠定的家风。曾国藩,这位晚清的重要人物,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所倡导的家风更是影响深远,成为曾氏家族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曾国藩出身于普通农家,自幼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他在家书中写道:“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这种对读书的深刻理解和对品德修养的高度重视,成为曾氏家风的核心。在他的影响下,曾氏家族形成了重视教育、崇尚学问的风气。家中长辈以身作则,勤奋读书,为子孙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子孙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对学问充满了敬畏。这种家风的传承,使得曾氏家族人才辈出,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在曾氏家风 “治学” 精神的长久熏陶下,到了第五代,曾氏家族成功实现了向高级知识分子家族的华丽转型。这一时期,家族中人才济济,在科技、文化等领域崭露头角,而曾昭抡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他以卓越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成为曾氏家族的骄傲,也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曾昭抡,这位中国近代化学的璀璨之星,于 1899 年 5 月 25 日出生在湖南湘乡的一个官宦世家 ,系曾国藩之堂曾孙,其父曾广祚为曾国藩胞弟曾国璜之孙。他自幼便浸润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6 岁开始接受传统家塾教育,在私塾先生的悉心教导下,他熟读经典,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超乎常人的领悟力。10 岁时,曾昭抡进入长沙雅礼中学。这所教会性质的学校,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西方知识的大门。在这里,他不仅学习了数学、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知识,还接触到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和教育理念,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1915 年,年仅 16 岁的曾昭抡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中等科。因成绩突出,他插班进入四年级,随后顺利进入高等科学习。在清华的日子里,曾昭抡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他的勤奋和才华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赞誉。

1920 年,曾昭抡毕业并获得了公费赴美留学的机会,他远渡重洋,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起初,他选择了化学工程专业,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他在三年内修完了四年的课程,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之后,他对化学的热爱愈发深沉,毅然转攻化学专业。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曾昭抡度过了无数个日夜,专注于化学研究。1926 年,他成功完成了博士论文《有选择性的衍生物在醇类、酚类、胺类及硫醇鉴定中的应用》,凭借这篇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论文,他获得了科学博士学位,成为曾国藩兄弟后裔昭字辈份中学历最高的人之一。

学成归国后,曾昭抡满怀报国之志,决心将自己所学奉献给祖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1927 年,他来到南京中央大学,在化学系和化工科任教,并兼任化工科主任。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传授给学生扎实的化学知识,还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和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1931 年,曾昭抡加入北京大学,担任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在北大,他开启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教育改革。他深知实验教学对于化学学科的重要性,从 1934 年起,便要求北大化学系的学生在毕业前必须接受科学研究的训练,完成毕业论文后方能毕业 。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我国化学领域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此后,我国各大学也相继实行 “毕业论文制度”,曾昭抡的这一改革对中国高等化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2 年 8 月,曾昭抡在南京发起成立了中国化学会,为全国从事化学教学和科研的同行们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切磋学术的平台。他深知学术交流对于学科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中国化学会,化学家们得以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共同探讨化学领域的前沿问题,促进了中国化学事业的整体发展。1933 年,他又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化学学术期刊《中国化学会会志》(后改为《化学学报》),并亲自担任主编长达 20 年之久 。在他的精心编辑和管理下,这份期刊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成为中国化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展示窗口,推动了中国化学学术水平的提升。此外,他还担任《科学》《化学》《化学工程》等杂志的编辑委员,为这些刊物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为中国化学界和化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1 年,曾昭抡出任教育部副部长兼高教司司长,后转任高教部副部长,主管全国理工科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在这一重要岗位上,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规划。他主持制定了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这些大纲和计划,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和教育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任期间,曾昭抡始终关注着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他认为,教学改革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但在改革过程中,要避免学习方法上的教条主义,不能过分强调统一,而应给予学校和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他的这些观点,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52 年,中央决定进行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曾昭抡具体主持了这一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在调整过程中,他以全局战略眼光,特别注意加强边远薄弱地区的高等教育。他建议在长春建立一所重点综合大学,即后来的吉林大学,并从北大、清华等名校抽调包括他的得意门生唐敖庆在内的一批优秀教师支援这所学校,为东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他还积极支持从上海交大抽调部分力量筹建西安交大的方案,帮助彭康校长排除困难,实现目的,加强了西北地区的高等工业教育。这次院系调整,优化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布局,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局面 。

时光流转,到了第六代(“宪” 字辈),曾氏家族在 “治学” 精神的传承下,继续绽放着耀眼的光芒。这一代家族成员人才辈出,在科学、艺术、教育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家族增添了新的荣耀,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科学领域,曾宪梓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他于 1934 年出生在广东梅州,是一位杰出的实业家、慈善家,同时也是 “金利来” 品牌的创始人。曾宪梓出身贫寒,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渴望,努力求学。在香港创业初期,他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断探索和创新。他从生产领带开始,凭借着卓越的商业眼光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将 “金利来” 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被誉为 “领带大王”。在取得商业成功后,曾宪梓始终心系祖国和家乡的发展,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他捐赠了大量资金用于教育、医疗、体育等公益事业,为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慷慨捐赠和无私奉献,不仅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也为曾氏家族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

在艺术领域,曾宪杰(曾厚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 。他自幼对绘画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天赋,在家族 “治学” 精神的熏陶下,他刻苦钻研绘画技艺,不断探索创新。他的作品风格独特,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人文的情感。曾宪杰擅长多种绘画题材,无论是山水画的雄浑壮阔,还是花鸟画的细腻灵动,他都能信手拈来,且造诣颇深。他的画作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展览中展出,并获得了众多奖项,受到了艺术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为曾氏家族增添了艺术的光彩,也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教育领域,曾宪楷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她在教育事业上辛勤耕耘,致力于培养优秀的人才。她深知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始终秉持着严谨的教学态度和敬业精神,精心教导每一位学生。曾宪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她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她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撰写了多篇教育相关的论文和著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中国教育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曾氏家族从曾国藩时期奠定的 “治学” 家风,历经五代、六代乃至更久远的传承,不断开枝散叶,硕果累累。这种家风的传承,不仅仅是家族的荣耀,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动体现 。它让我们看到,一个良好的家风,能够在岁月的长河中,为家族成员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引,激励着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追求卓越,为社会做出贡献。

展望未来,相信曾氏家族在 “治学” 精神的熏陶下,将继续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涌现出更多杰出的人才。他们将带着家族的荣耀与使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曾氏家族的家风故事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家风建设的重要性。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支柱,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我们应该重视家风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良好的家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我们的社会注入更多的正能量,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