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之辩」中国画中对于世界三个层面的艺术把握
更新时间:2025-09-23 10:26 浏览量:1
这里也体现出艺术的另一个独特价值,那就是艺术对于精神的表达能力是要高于语言文字的。比如,在一幅中国画中既有偏理性的文字内容,又有偏感性的物象内容,还可以融入各种文化符号。就人类对于世界的把握范围而言,具体知识和感觉的把握范围最小,加上哲理性的概括后这个把握的范围大大扩大,而精神的模糊把握则能将这个范围扩至最大。
在中国画中不仅可以表现前两种把握,还尤为突出地能够表现出第三种把握,因为笔墨线条的运用可以如实表达出创作者内在的精神,也便可以表现出创作者精神对于世界的模糊把握,艺术不可替代的高级性也便体现于此。
既然本文所探讨的是“天人之际”而非“天人合一”,则内容所偏重的自然是二者的区别而非联系,故下面说一下天人的混淆问题。天人的混淆又主要表现为以人混入天,因为天道无所不通,自然也便说不上混入了。庄子在《大宗师》中说“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徐无鬼》中说“真人不以人入天”,讲的都是要防止人对于天的混入。
我们继续以情感和认识为例,对于情感的混入比较好理解,人们常常因为情感的干扰而无法对事物作出客观的分析判断,这种混淆很多时候又是因为认识不够深刻而造成的,这便说明在情感与认识之间同样存在着联系。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本文为《东西方美学参证》系列文章之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