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无需自然做牺牲
更新时间:2025-09-23 13:41 浏览量:1
9月19日的黄昏,西藏喜马拉雅山脉江孜热龙地区的山脊线上,五颜六色的烟花骤然绽放,沿着5500米海拔的山峦勾勒出蜿蜒的“升龙”轨迹。围观者的惊叹声还未消散在高原的寒风中,这场由户外品牌始祖鸟与艺术家蔡国强联手打造的所谓“艺术盛举”,就已在网络上掀起了滔天巨浪。短短几天,从品牌宣传帖的紧急删除到官方致歉的仓促发布,从当地政府调查组的火速进驻到央媒“拒绝环境表演主义”的严正批评,这场短暂的烟花秀像一块投入雪域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至今未平。
网络图片
在这片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土地上,每一寸土壤、每一株草木都承载着独特的生态使命。青藏高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脆弱性早已写入法律条文,《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的红线清晰划定了人类活动的边界。始祖鸟曾宣称使用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在平原地区或许能快速消解,但在低温低氧的高原环境中,降解周期可能被无限拉长。这些烟花残留物中的化学物质,会悄无声息地渗入高寒草甸的土壤和水源,影响牧民赖以生存的草场,甚至通过食物链威胁整个生态系统。更令人唏嘘的是,这场在雪域高原顺利上演的烟花秀,其最初构想在日本富士山因可能扰动火山灰、加重呼吸道疾病、干扰朱鹮繁殖而被否决,辗转法国圣维克多山也未获通过,最终却在生态更为脆弱的青藏高原找到了落脚点。这种“别处碰壁、家乡放行”的荒诞,怎能不让人感到刺痛?
艺术本应是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而非割裂二者的利刃。蔡国强曾说希望在喜马拉雅的“原初气息中展开人与宇宙的对话”,但真正的对话从来不需要以惊扰为前提。当火药的轰鸣打破高原的宁静,当彩色烟尘飘向纯净的蓝天,这种强行介入的“对话”更像是一场单方面的索取。我们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他用“大脚印”烟花点亮夜空的惊艳,但那是在城市环境中的艺术表达;我们也见过他在泉州举办的《红帆》无人机表演,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同样精彩。但艺术的魅力从不取决于场地的海拔高度,而在于是否对环境怀有足够的敬畏。真正的敬畏,从不是在人间净土搞行为艺术,而是学会在自然面前保持谦卑和尊重。
更让公众难以接受的,是事件发酵后那份“内外有别的道歉”。在国内社交平台上,始祖鸟承认“对自然的敬畏需要更加谦卑”,承诺邀请第三方评估并推进藏地环保计划;而在海外平台的英文致歉中,却只轻描淡写地表示“深感遗憾”,甚至暗示要“与中国团队沟通调整工作方式”。这种微妙的措辞差异,像一根刺扎在公众心头——同一场活动,同一份责任,为何面对不同受众会有两副面孔?作为长期标榜“植根高山”“可持续发展”的户外品牌,始祖鸟曾连续三年在香格里拉、南迦巴瓦举办“向上致美”活动,将高山精神与品牌价值深度绑定。可当“无痕山林”的理念遇上商业扩张的冲动,当环保承诺撞上流量诱惑,品牌选择的却是让自然为营销让路,这种知行不一的傲慢,比烟花残留的化学物质更伤人心。
二十多年前卡若拉冰川的伤痕尚未愈合,今天的争议再次警示我们:生态保护没有“特殊通行证”。无论是名人效应还是资本力量,都不该成为突破生态环境保护红线的理由。当地生态环境局最初“手续合规、未受破坏”的回应,与随后成立调查组的行动反差,暴露出生态评估环节可能存在的漏洞。高原上的每一声轰鸣、每一点残留,都需要经过最严苛的审视,因为这里的生态平衡一旦打破,往往需要几代人的时间才能修复,有些伤害甚至永远无法弥补。牧民们担心的不仅是眼前的草场,更是子孙后代能否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网友们愤怒的也不只是一场烟花秀,而是对“以艺术之名行破坏之实”的集体警惕。
目前日喀则市的调查组仍在高原上开展核查,最终的生态影响评估结果尚未公布。但无论结论如何,这场争议都已成为一面镜子,照见了商业利益与生态责任的博弈,映出了艺术表达与自然边界的考量。喜马拉雅的山脊线本就是最壮丽的艺术,无需烟花来装点;青藏高原的宁静本就是最动人的乐章,不必轰鸣来伴奏。当烟花的烟尘彻底消散在高原的风中,留下的不应只是几句轻飘飘的道歉,而应是刻在每个从业者心头的敬畏——艺术的光芒,从来不需要自然的牺牲来点亮;真正的美丽,永远源于对生命与环境的温柔以待。
(文/西哦)
免责声明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客观理性分享观点,无不良引导,请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