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235年前的“艺术北漂”

更新时间:2025-09-23 15:41  浏览量:1

235年前,三庆徽班的“艺术北漂”之旅,开启了中国戏曲史上的一段传奇,催生了国粹京剧。

虽名为“徽班”,但其并非来自徽州本地,而是由徽商资助自扬州进京。其演员构成多元,以江苏籍和安徽籍为主,同时吸纳多地艺人,形成了一个艺术共同体,但其核心人物出自安徽,徽商更是关键推手,其后赴京徽班架构也是如此。

这种兼容并蓄的架构和以二黄(二簧)为主的多声腔并奏传统,让徽班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入京师文化,为京剧诞生埋下伏笔。

何以进京?天时地利的历史因缘。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贺乾隆八十大寿,京师举办万寿庆典。在以江春为代表的徽商支持和运作下,闽浙总督伍拉纳与盐政官员推荐扬州的三庆徽班率先进京,此后四庆、五庆、四喜等徽班陆续进入京师。道光年间,长期享誉京师的四喜、三庆、春台、和春,被并称为“四大徽班”,这是徽班立足京师的开端。

何以立足?“诸腔并奏”的包容之道。

徽班进京前,昆曲、京腔、秦腔主导京师剧坛。徽班能迅速打开局面,核心在于“诸腔并奏”的包容。早期以二黄为主,兼唱吹腔、拨子等多种戏曲声腔,俗称徽调,因博采众长而艺术表现力丰富。同时,“四大徽班”各有特色,差异化发展:三庆班擅连台本戏,情节曲折;四喜班长于昆曲,韵律严谨;和春班武戏精彩,场面激烈;春台班童伶表演活泼,各具魅力的定位满足了不同观众需求,奠定了其在京师的地位。

何以革新?语音声腔的京师蜕变。

历史的偶然往往推动艺术的必然。道光初期,汉水流域水灾,大量汉调艺人北上京城搭班徽班,带来了“西皮”声腔。徽班借此吸收汉调元素,逐步形成以“西皮”“二黄”为主的声腔体系,也因此被称作“皮黄班”。

在京的徽班,为适应见识广博的京城观众需要,在艺术表现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升:语音上,融合徽音、楚调与京音形成“韵白”,兼顾易懂性与音乐性;音乐上,西皮的高亢与二黄的深沉结合,造就“皮黄腔”,成为京剧声腔主体;表演上,追求“文武昆乱不挡”,程长庚等艺术家便是技艺全能的典范;剧目上,基于京师观众口味新编、移植大量剧目;伴奏上,主奏乐器改为胡琴,完善“托腔保调”方式。

何以成剧?体系完备的京剧诞生。

历经数十年融合演变,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左右,徽班在艺术表现方面发生质的变化,京剧正式定型。其诞生有六大标志:皮黄腔确立主体地位,发展出丰富板式;唱念音韵京化,形成独特舞台语言体系;名角制度兴起,“前三鼎甲”(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推动表演艺术个性化;剧目体系完善,改编出规范的经典剧目;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体系确立,提升专业性;剧场艺术升级,脸谱、服饰等形成独特美学。

同治六年(1867年),京剧南下上海引发热潮,随后传遍全国。1876年,“京剧”称谓首见于上海《申报》,并逐渐通行。

何以鉴今?穿越时空的文化思考。

文化在交流融合中焕发新生。京剧是徽、汉、昆、梆等多种戏曲声腔在京师碰撞融合的结晶。历史证明,包容开放、交流互鉴是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贴近时代和人民。四大徽班差异发展、各展其长,满足不同层次观众需求,这是其在京师立足壮大的关键。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永恒动力。创新求变是融入安徽人血脉的文化基因。从徽班表演的“诸腔并奏”到京剧的形成,正是高朗亭、程长庚等人在声腔、语言、程式、剧目等方面敢为人先的成果。

人才是艺术传承的核心支撑。从“前三鼎甲”到“后三鼎甲”(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再到“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代代表演艺术家的努力,使京剧艺术得以不断完善传承。尊重人才、培养大家,是艺术葆有生机的重要保障。

回望235年前那场安徽人主导的“艺术北漂”,其核心启示在于:真正的文化自信,源于包容与创新。

今天,我们应传承好徽班进京的文化基因,以开放姿态推动文化创新,让中华文明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邵敏、蒋惠,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联基地特约研究员)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