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李安源丨在反复涂绘与“一挥”间努力建构起一种个人化的艺术统觉

更新时间:2025-09-23 16:47  浏览量:1

安源的近作启示

在大家的认知概念中,李安源首先是一位艺术史学者。

近年他的绘画实践不断发酵,让我感受到个体精神归宿与文化身份的多维度显现。画面中充满象征性及表现意识的交织,构成了对历史和现实关系的复杂隐喻。

安源的绘画拒绝了肤浅的漂亮,用颜料和笔触记录着人与世界碰撞的物理痕迹,气质冷逸,用色好比是在暗黑中寻找晶莹的宝石,色彩浓郁的底层却有一种内在的光辉。他笔下的社会人并非简单的再现,而是对虚伪、疏离等权力的切实批判。他一直关注感知的真实和存在的质感,试图在画布上捕捉那种瞬间的、充满活力的视觉体验,表达了他与客观世界不断博弈的痕迹。浓郁的色层之下即是充满力量的涂抹,也是在不断覆盖的过程中逼近对象的本质。

若将卢奥的悲怆、奥尔巴赫的狂放与李安源并列观看,可以体会到艺术如何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共同追问着关于存在、精神和历史的终极问题。

安源曾经看了杜小同的作品后有感而发,说他是一位具有艺术史观的艺术家,就这一点而言似乎也是在说他自己。

文/杨大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美术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委员。2025.9.22于杭州)

原初洞见:李安源的绘画行动

近年,李安源的绘画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在业界亮相。一来,是他原先作为知名美术史学者与研究者的身份。二来,是他的绘画展现出了一种不落窠臼与率性而为的“狂飙突进”。直至今日,我国美术学院的油画教学体系,仍旧难以摆脱半世纪前某单一训练模式留下的深刻烙印与影响。转战绘画以来,李安源从未将视野停留在这个高度僵化的体系中,而是将现代主义以来国际范围内的诸多直觉性表达的艺术作为视觉资源,进行自我定位与探索实验,展示了他对于艺术本身出于感性直观与精神本能的一种“原初洞见”。

在我们俩的一次聊天中,我谈及德国观念论先驱之一费希特,他的思想在当下少有人关注,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确是德国浪漫主义美学与艺术的重要哲学奠基人。费希特对“自我”绝对性以及“自我创造非我”理念的强调,成为了早期欧洲浪漫派将艺术作为无限自由之象征的哲学根基。中国现代主义绘画中针对纯粹的“自我主体”进行创作的浪漫主义倾向,只在20世纪前三十年间如林风眠等人早期作品中有所出现,随即遭遇历史进程与政治羁绊的打断与压制,长期处于缺席状态。

李安源的绘画行动与实验,如同费希特在其“知识学”中指出的:“我最初纯粹而简单地假定了自身的存在。”他的绘画并非基于外界形象构成的客观世界,而是一种源于直观涂绘的主体性活动。他在反复涂绘与“一挥”之间努力建构起一种个人化的艺术统觉。这一绘画的过程既是自我回归与自我建构,也是不确定性向确定性的过渡,客体向主体的流转,是“绝对的我”、“纯粹的我”和“自我设定的我”之迸发。

今天的中国艺术,仍旧需要回到哲学思想而非艺术形态的原初之地进行考察,所有仅仅只在“技”而非“道”的层面进行的鹦鹉学舌,即使水准再高亦仍旧是模仿而非创造与创生。将目光投向李安源那幅雾中漫游者的绘画,空间中的色彩与光华,并非只是自然光谱的物理拷贝,还是意识驱动的质料呈现;凌厉率性的造型与笔触刷痕,也并非应物象形的传移摹写,还是感性直观的形式外化。而画家本人并不一定自知,那份来自十九世纪初的浪漫主义,可能恰是他气质禀赋的精神根源与原初之地。

文/郑闻,2025.8.18)

李安源作品欣赏

画家简介

李安源,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集中于明清及近代美术史。代表著作有《王鉴〈梦境图〉研究》、《刘海粟与蔡元培》、《菊与丝——美术史研究自选集》等,在《读书》、《二十一世纪》、《新美术》、《美术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