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临帖筑基,创作破茧——顾景云书法讲座中的实操智慧与艺术心法

更新时间:2025-09-23 18:04  浏览量:1

临帖筑基,创作破茧——顾景云书法讲座中的实操智慧与艺术心法

作者︱孙树恒

题记:2025年9月23日上午,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广大会员书画专业水平和艺术素养,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与呼和浩特市老年书画学会联合举办的书法专题讲座在呼和浩特市培训基地举行。本次讲座由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史诗主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书法家协会老书家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美术院内蒙古分院副院长、呼和浩特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顾景云老师以《书法深入临帖与初级创作转换》为题主讲。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会长逯志强、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志强、副会长史诗,宣传部部长杨德明、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孙树恒和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呼和浩特市老年书画学会会长齐国栋,副会长赵灵恩、张双旺、李妙兰,还有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会员、培训基地会员等100余位书画爱好者聆听了讲座。

一、墨韵启智,艺彩交融,呈现这场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的书法教学盛宴

2025年9月23日,一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例行书法讲座在呼和浩特市顺利开展。本次活动由内蒙古西书画研究会与呼和浩特市老年书画学会联合主办,特邀民盟中央美院内蒙古分院副院长、呼和浩特市书协副主席、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顾景云老师担任主讲人。

讲座以“书法深入临帖与初级创作转换”为核心命题,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全程未依赖PPT,却凭借扎实的理论讲解与生动的实践指导,让干货内容直抵人心。更具巧思的是,活动中融入传统京剧表演,在笔墨香韵间注入丝竹雅趣,巧妙调节现场氛围,听众专注度始终居高不下。

从临帖技巧的细致拆解,到创作要点的系统梳理,顾景云老师的讲解层层递进。讲座尾声,顾景云老师现场挥毫演示,学员围览顾景云老师的书法,交流创作心得,在互动中深化理解。整场活动既彰显专业高度,又注重实用价值,为书法爱好者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艺术教学盛宴。

二、临帖:书法学习的“根基工程”,从选帖到实操的全维度

顾景云老师强调,临帖不是“抄帖”,而是“理性研究+分阶段练习”的系统过程,需先解决“选对帖、会观察、懂练习”三大问题,才能为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选帖:找对“对症”的“原碑原帖”,避免审美错位

选帖是临帖的第一步,也是最易出错的环节。顾老师提出“两不两要”原则:不选修版帖,不盲目跟风;要原碑原帖,要对症审美。

首先,“对症”需结合自身性格与审美偏好——书法之美分为“雄浑(壮美)”与“秀美”两大主线,需先明确自己的倾向:若偏爱飘逸灵动,便不建议选颜真卿(雄浑风格代表);若喜欢大气厚重,可深耕颜体、汉碑,而非追求纤巧的书体。他举例:“若平时穿衣素雅、偏爱细腻风格,却硬写颜真卿,即便下苦功也难出精髓,因为审美与书体气质不契合。”

其次,必须选择“原碑原帖”,拒绝修版帖。修版帖为追求“整洁”,会去除碑刻的斑斑点点与笔墨细节,如同“给照片置换背景”,丢失了原帖的“精神气质”。“原碑原帖是第一手资料,比如唐碑、汉碑的石刻质感,能让你感受到作者的用笔力度与时代风格;修版后只剩‘规范字’,相当于把书法的‘灵魂’修没了。”顾老师提醒,若从修版帖入手,即便临得再像,也只能学到“形”,学不到“神”。

选帖前需研究作者与作品阶段:了解帖的作者风格(如王羲之的潇洒、赵孟頫的圆润),判断作品是否为作者“代表作”——比如临赵孟頫,优先选《赤壁赋》《洛神赋》等成熟阶段作品,而非早期习作,避免从“非精品”中吸收偏差技法。

(二)临帖三要素:眼睛“察之尚精”,脑子“先分析”,上手“有节奏”

临帖时需调动“眼、脑、手”协同,顾老师以《书谱》中“察之尚精,拟之贵似”为核心,拆解三要素:

1、眼睛:练出“几何化”的观察力

眼睛是临帖的“探测器”,需精准捕捉字形、笔画、空白的细节。顾老师要求:“看字先看‘大形’——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还是六边形?比如‘张’字在规范字中是长方形,但在某些帖中可能是倒三角形,若看不出来,临写时形就会偏。”同时,要关注笔画角度(唐楷钩多为85-90度,忌写机械直角)、内部空白(讲究“聚散”,而非匀称,比如“国”字内部空白需左紧右松,才有呼吸感)。他建议用“虚拟尺子”训练眼睛:“随时在脑中打出45度、60度的虚线,衡量笔画倾斜度,长期练习后,眼睛会比普通人更敏感。”

2、脑子:先“拆字”再“临字”,拒绝“没思想”的动笔

临帖前需先“理性研究”,而非盲目上手。顾老师提出“三问”:“这张帖的风格是怎么体现的?(如雄浑靠粗笔画、方结构,飘逸靠细线条、圆转)哪个笔画是核心主笔?(如‘中’字的竖画是主笔,需突出力度)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如颜真卿的横画‘左低右高’,是为了体现大气)”他举例:“临颜真卿《多宝塔碑》,若不思考‘横画的抗肩是为了平衡竖画的厚重’,只照葫芦画瓢,写出来的字会僵硬无神。”

3、上手:按能力定速度,用“理性”带“感性”

上手书写需结合自身基础:新手建议“慢写”,重点在“找感觉”,比如写横画时,先练7-8种写法(长横、短横、左肩横、右肩横等),而非仅写规范字的4种;有基础者可适当提速,但需“带着脑子写”,避免“手快于脑”。顾老师强调:“上手不是‘完成任务’,而是把眼睛看到的、脑子想到的,通过手表达出来——比如知道某笔是‘放’(如撇画要送气出锋),某笔是‘收’(如捺画要驻笔停气),写的时候就要体现这种收放关系。”

(三)分阶段练习:从“点画”到“成片”,逐步进阶

临帖需分“初级、中级、进阶”三阶段,每个阶段目标不同,避免“一锅烩”:

初级:抓“基本点画”与“偏旁部首”

重点突破点画造型能力——“八大基本点画中,仅横画就有7-8种形态,需逐个练精,比如‘长横’要‘左细右粗’,‘左肩横’要‘左高右低’”。偏旁部首练习需注意细节:如“走字旁”的捺画要“托住上面的部件”,“硬耳旁”(左耳刀)角度偏直,“软耳旁”(右耳刀)角度偏斜,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字的结构平衡。

中级:练“结体”,追求“形神兼备”

结体即字的结构,需先掌握“上中下、左中右”等结构类型,再尝试“变”——单个字可根据整体风格调整大小、正斜,比如“能屈能伸”:某字在帖中是正的,若上下字偏斜,可适当调整该字角度,达到整体协调。顾老师提醒:“形神兼备不是‘完美复刻’,而是‘以形为基,以神为魂’——先把字形写准,再通过用笔力度、墨色变化,传递帖的神韵。”

进阶:“成片”临帖,为章法打基础

进阶阶段需脱离“单字临写”,练“上下左右字的关系”——比如临《兰亭序》,要观察“之”字的不同写法如何与前后字呼应,行距、字距的疏密如何安排。“成片临帖是为创作的‘章法’铺路,若一直练单字,创作时会发现字与字‘互不认识’,整幅作品像‘一盘散沙’。”

三、初级创作:从“临帖”到“创作”的过渡,以“集字”为核心,兼顾章法与材料

顾景云老师认为,初级创作不是“凭空写字”,而是“半创作”,核心是“集字”——从所临字帖中选取字,组合成作品,同时解决“字大小、章法、纸墨”三大问题。

(一)集字:从“同帖集字”到“适度借鉴”,拒绝“乱组合”

集字需遵循“两个原则”:

1、优先“同帖集字”,掌握帖的精髓

集字应从所临字帖中选字,确保风格统一。比如临赵孟頫《赤壁赋》,就集该帖中的字创作,“若能把帖中字的大小、用笔、结构吃透,集出来的作品才会有‘赵体味’”。顾老师强调:“初期集字,字的大小要与原帖一致,不要盲目放大或缩小——孙晓云主席从‘指甲盖大的字’练起,70岁仍擅长小字,可见字大小的掌控需要长期积累,8公分的字不要直接写成50公分,容易失控。”

2、缺字“合理借鉴”,不跨风格组合

若字帖中没有所需字,可从作者其他同风格作品中“找偏旁组合”:比如临《赤壁赋》缺“洛”字,可借鉴赵孟頫《洛神赋》中的“洛”字,因二者均为赵体行楷,风格统一。“但绝不能‘乱凑’——临颜体却用柳体的字填空,作品会显得不伦不类,像‘穿西装戴草帽’。”

(二)章法:先“谋篇”再“写字”,让作品有“呼吸感”

章法即作品的整体布局,顾老师提出“展厅思维”——创作需考虑展示场景,同时注重“留白、比例、变化”:

1、展厅适配:竖幅为主,兼顾字大小

展厅作品以竖幅居多,横幅较少。创作前需明确“擅长写多大的字”:若擅长写10公分字,就选适合该大小的内容(如20-28字的诗句),避免“字太小像蚂蚁,字太大撑满纸”。“4-5米外能看清字的大小最适宜,比如写‘白日依山尽’,字太小会失去气势,太大则容易写散。”

2、比例与留白:按风格定“松紧”

正文与落款的比例需提前计算,留白需结合书体风格:写褚遂良(潇洒风格),留白宜宽(2.5-3cm);写颜真卿(雄浑风格),留白宜窄;写行草可“冲边出血”——故意让字超出纸的边缘,不是失误,而是为了体现“叱咤风云”的气势,如同“绘画中的留白,是为了让作品更有张力”。顾老师提醒:“不要依赖装裱师裁纸——装裱师不懂章法,可能会裁掉关键的留白,创作时就要算好边距。”

3、变化:避免“排队字”,制造“险绝与平衡”

作品中忌“字形态单一”:连续3个长方形字,需将第4个字改为扁形或圆形;笔画粗的字可减小面积,笔画细的字可加长线条,如同“天平两端——体积不同但重量平衡”。他举例:“写‘上下’二字,若都写成长方形,会显得呆板;可将‘上’写短粗,‘下’写细长,通过重量平衡让字活起来。”同时,行草创作忌“叠格”——叠格会限制收放,“该放的笔画不敢出格,作品会拘谨,失去艺术感”。

(三)纸墨选择:新手“避坑”指南,让工具为创作加分

纸与墨是书法的“武器”,选对工具能降低创作难度:

纸张:新手选“偏熟宣”,根据字大小定正反

生宣渲染速度快,对墨量与行笔速度要求高,适合有功底者;新手或业余爱好者写行草,建议选“偏熟宣”(熟宣成分多),易掌控,避免“墨晕成灰”。字大小也影响用纸:小字用正面(光滑面),大字用反面(粗糙面),“反面能出‘苍茫感’,适合雄浑风格;正面细腻,适合秀美风格”。此外,蜡染、粉签纸需“先试后用”,少加水,避免墨色发灰,“好墨写在熟宣上,会有‘瓷质感’,不发灰、不发闷”。

墨:忌用假墨,少加水

假墨兑水后易变灰,“淡墨伤人”——会让作品失去层次感,建议用正品墨,少加水或不加水。“蘸墨有讲究:写10个字蘸一次墨,训练‘用墨能力’,让墨色自然呈现‘浓淡干湿’,比如写行草,墨多则浓,墨少则枯,这种变化是作品的‘灵魂’。”

四、绘画落款:书与画的“协调术”,书体匹配与临帖侧重

针对现场画家听众,顾景云老师专门讲解绘画落款要点,核心是“书体与画风匹配”,避免“画好款坏”。

(一)书体匹配:画什么风格,落什么款

不同画风需搭配不同书体,才能让作品“和谐统一”:

工笔画:配小楷

工笔画细腻精致,落款宜选王羲之《十三行》、赵孟頫《闲居赋》、唐代《灵飞经》等小楷,“小楷的精致能呼应工笔画的细节,若用粗犷的行书,会破坏画面的细腻感”。

小写意画:配小行书

小写意画风灵动,落款可选赵孟頫《洛神赋》《前后赤壁赋》等小行书,“小行书的流畅能配合画面的写意感,避免过于刻板”。

大写意画:配石鼓文

大写意(如吴昌硕风格)大气磅礴,落款宜选石鼓文(大篆与小篆过渡书体),“石鼓文的厚重能支撑画面的气势,若用纤巧的书体,会显得头重脚轻”。

(二)临帖侧重:画家临帖“重写意,轻细节”

画家临帖与专业书家不同,无需纠结“点画边缘的精准度”,而应“抓笔画形态与墨色变化”:

“画家临帖是为了落款,不是当书法家——重点在‘临意’,即理解字的神韵,而非复刻每一笔的细节。”顾老师举例:“临石鼓文时,不用纠结某笔的起笔是否与原帖完全一致,而要抓住其‘雄浑厚重’的气质,同时注意墨色变化——落款若没有浓淡干湿,会像‘一行蚂蚁’,与画面的墨色层次脱节。”他推荐参考中央美院王庸、呼市周鼎老师的作品:“他们的落款与画面完美融合,墨色、风格完全统一,看不出‘书’与‘画’的割裂。”

五、师者风采:顾景云教授的“多维魅力”,从讲座风格到多才多艺

这场讲座的成功,不仅在于内容的专业性,更在于顾景云教授“接地气”的讲解风格与深厚的艺术积淀。

在讲座风格上,顾景云老师全程不用PPT,仅凭口头讲解与现场示范,将深奥的书法理论转化为“生活语言”,用“照片换背景”比喻修版帖的弊端,用“能屈能伸”形容字的形态变化,用“死蛇挂树”调侃无弹性的线条,让听众易懂易记。“全是干货,没有废话”是现场听众的共识,“以前觉得临帖难,听顾景云老师讲完,知道该从哪下手了”。

在才艺上,顾景云老师堪称“多面手”:他精通品酒,能精准辨别酒的纯正度与年份;擅长绘画,能从书画同源的角度解析书法;深耕篆刻,长期治印导致手指变形;还会演唱传统京剧,讲座间隙演唱了一段《穆桂英挂帅》,让现场气氛瞬间活跃。这些经历让他的讲解更具“生活感”,“书法不是孤立的艺术,它与生活、阅历息息相关,比如‘收放’不仅是写字的技巧,也是做人的道理。”

正如主持人书法家史诗评价:“顾景云老师的讲座,既有专业深度,又有生活温度,让我们明白书法不仅是‘写好字’,更是‘修心、悟道’的过程。”

此次内蒙古西书画研究会与呼市老年书画学会联合举办的讲座,为书法爱好者搭建了优质的学习平台。顾景云老师从临帖到创作、从工具到落款的系统讲解,不仅解决了听众的实操难题,更传递了“书法需理性与感性结合”的理念。对于书法学习者而言,这场讲座既是“技术指南”,也是“艺术启蒙”,唯有打好临帖基础,兼顾审美与实践,才能在书法之路上走得更远。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第一期鲁迅文学院省级作协会员线上培训班学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