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鲁南(山亭)篆刻家雷振的艺术坚守与创新之路
更新时间:2025-09-23 00:49 浏览量:1
在鲁南大地的文化沃土上,雷振以一方印石为舟,载传统之韵,渡现代之潮。自幼痴迷金石书画的他,从橡皮刻印的懵懂少年,到斩获国家级荣誉的篆刻名家,以刀为笔,在方寸之间镌刻出文化自信的印记。
雷振少时便对刻印展现出浓厚兴趣。课间,他常以橡皮、有机玻璃为材,操刀刻画“印章”。尽管班主任多次没收工具并批评,但同学们以得一方“雷氏橡皮戳”为荣,这反成为他坚持的动力。彼时虽未触及印学精髓,但这份纯粹的热爱,已为他日后叩开篆刻艺术之门埋下伏笔。
2015年深秋,雷振与友人共赴伯远篆刻培训班,从此踏上“刀耕不辍”的艺术征途。寒冬酷暑,他独守案前,刀与石碰撞的声响成为生活主旋律。“篆刻是朝思暮想的情人”,这份痴迷让他在茶余饭后的闲暇中,沉浸于刀石交响的乐章,乐此不疲。正如他所言:“痛苦与快乐交织,是篆刻路上的常态。”
学印初期,雷振在伯远老师指导下临摹汉印,虽风格庞杂,却为技艺打下基础。后经系统训练,他主攻汉印“平正端庄”之韵,却觉作品生动不足。为突破瓶颈,他将重心转向先秦古玺,借鉴其章法参差、边栏灵动的特点,在变化中求统一,逐步形成“秀逸圆润”而兼具雄浑气韵的个人风格。他常言:“根植传统,方能灵思多变;气吐霓虹,终入神韵之境。”
2017年,雷振在济南尚方书院省青年书协国展冲刺班中,得王瑞、陈靖、倪和军等名家指点,不仅刀法技巧显著提升,更领悟到“师古而不泥古”的创作真谛。他摒弃刻板模仿,追求“笔中有刀、刀中见笔”的意境,将书法韵律融入篆刻,使作品气韵生动。正如其所刻印文“静穆古雅”,既承秦汉遗风,又显时代新意。
雷振深知,印章之难不在于技法,而在于精神传承。他严守古文字运用规范,宁弃印稿也不杜撰字形,以严谨态度对抗印坛浮躁之风。面对当代大写意印风的流行,他主张“循序渐进的创变”,反对盲目求新。近期,他研习古陶文、甲骨文,尝试融合多元书体,探索篆刻语言的突破。“传统是现代的根,现代是传统的延续”,这一理念贯穿其创作始终。
四十余载耕耘,雷振屡获国家级、省级荣誉:作品入选万印楼当代国际篆刻精英收藏工程、第三届“陈介祺奖”大展,篆刻印石被万印楼永久收藏;斩获山东省建省66周年文艺大赛书法一等奖、枣庄市“奋进三十年”文艺大赛一等奖等数十项奖项。他的印屏与印石,不仅成为鲁南山亭文化的“金名片”,更以文化自信的姿态,向外人讲述山亭故事。
作为山亭区书协主席,雷振以教育为纽带,推动艺术扎根群众:组织“新春送福”活动,书写春联万余幅;开设篆刻公益大讲堂,惠及数十余名爱好者;策划教体系统师生书画展、教师三笔字大赛,用文化凝聚人心。篆刻爱好者感慨:“雷老师让篆刻走进生活,日子更充实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雷振以一方印石,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刻下时代印记。从懵懂少年到鲁南(山亭)篆刻名家,他始终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根脉,以创新之志回应时代召唤。下一步,他将一如既往以刀为笔,在方寸之间书写属于中国篆刻的辉煌篇章,让千年墨香浸润鲁南(山亭)大地的每一寸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