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4.8米高剪纸巨塔亮相,让人意想不到的民间艺术还有
更新时间:2025-09-23 20:07 浏览量:1
二十四节气秋分之际,9月23日,以“万物之色,民艺新生”为主题的第六届上海民间艺术成果展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开幕,展览理论研讨会暨大都市民间文艺协作联盟交流活动同期举行。
此次展览分五大板块:“至境”汇聚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民间艺术家的代表性创作,呈现当代民间艺术的高度与广度;“雅器”聚焦江南文人生活中的紫砂壶、文房等器物,展现其作为生活实用品与文人审美象征的双重价值;“工巧”集中展示木雕、玉雕、蛋雕等精湛手工艺,体现匠人执着专注的技艺传承与艺术巧思;“民韵”汇集崇明土布、赫哲族鱼皮衣、惠山泥塑等作品,呈现浓郁的地域特色与民间生活美学;“新生”则聚焦当代民艺的创造性实践,展现传统与现代融合所带来的新生活力与未来潜能。
展览现场
除五大主题板块,展览还特设两个分展:“上海青少年艺术创作展”集中展示本市青少年在绘画、设计及民间艺术等领域的创作成果,助力年轻一代在传承中创新文化之美;“女摄影师镜头里的女非遗传承人影像展”以女性视角聚焦非遗女性传承人,展现她们在技艺坚守与日常实践中的独特力量与文化价值。
展览现场,一座4.8米高、直径1.5米的剪纸巨塔惹人注目。这是艺术家李守白和女儿李诗忆联手打造的大型当代剪纸艺术装置《乾坤·东方力量》,以镂空剪纸立面演绎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采用新中式撞色理念,交织柔和的光影照射。该六边形高塔全部用榫卯卡槽拼接,顶部与底座通过镜面构成无限反射系统,观众探入时可见内部白色五行画面镜像重复和延伸。在创意过程中,两位艺术家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希望让参观者以身体尺度感受天人合一理念,在镜与光的交错中找到与天地对话的瞬间。
4.8米剪纸巨塔吸引众多参观者。
上海大学章莉莉教授团队带来为梦天实验舱内部空间装饰创作的作品,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融汇苏绣、苗绣等七大绣种,运用百余种针法创作18米绣卷24幅作品,将中国自然风光与民俗节庆浓缩在梦天舱的舱壁之间,见证非遗艺术进入太空的历史一刻。
上海大学章莉莉教授团队的作品《锦绣中华非遗梦天》
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施君的作品《海洋之心》以海洋生命为灵感,将金属与珐琅色彩的碰撞凝固为流动的瞬间,展现了珐琅艺术脱离传统装饰范式后新的表现张力。
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施君的作品《海洋之心》
青年设计师赵培艺的《老街一景》采用金工、钟表制作与传统绘画等多种技艺,将吴淞老街景观微缩再现,让观众得以透过“微缩的街景”重新走进宝山的历史肌理。
《老街一景》将吴淞老街景观微缩再现
青年艺术家赵雅娟的檐下木雕与多组梁托雕花板,通过花卉、禽鸟、文房器物等题材寄寓吉祥寓意,展示木作技艺的精密结构与雕刻之美。
青年艺术家赵雅娟的木雕作品
策展人黄琦珺介绍,本届展览在两方面实现突破:一是参展作品数量创历届之最,共汇集出自173位作者之手的208件作品;二是展览形式更为多元,不仅邀请知名艺术家参与,更融合青年艺术家与青少年的艺术创作,既彰显民间艺术的当代创新,也预示其传承活力。
展览现场
本届展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市宝山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上海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方坤表示,展览以“色彩”为线索,展现民间艺术的绚烂面貌与当代活力,全面反映了两年来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民间艺术的新样貌,期待为长三角民间艺术的交流互鉴、创新发展提供平台,通过传统与当代、技艺与民间、艺术与生活的多元融合,呈现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的勃勃生机和无限可能。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免费向公众开放,展期中还将举办海派手工艺体验活动和民间艺术讲座。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