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88个标准星座:一场纤维艺术运动如何为“全球南方”重写星空?- 凤凰艺术
更新时间:2025-09-24 06:10 浏览量:2
纤维艺术三年展
当你仰望头顶的星空时,是否曾想过,这片看似中立的星空,实则隐藏着一场无声的话语权争夺?当88个标准化星座被奉为“科学普世”的真理,我们是否在不经意间,失去了那片原本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文化的星空?
在此自然、平衡与转化的智慧孕育于天地之间的秋分时节,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2025 Hangzhou Triennial of Fiber Art)正式拉开序幕,在天然材料与数字技术、传统工艺与现代思潮的碰撞之间,来自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的45位杰出艺术家汇聚浙江美术馆,在多元的纤维艺术间,重构起不同文明的星空。
不论是丁乙在行走跋涉中抽象出关于自然、民族与诗意的十示系列作品,或是莱昂纳多·乌利安(Leonardo Ulian)在传统电子电路转化中生成的关于技术的重新想象,抑或是Choi+Shine艺术小组召集百余位杭州志愿者共同创作的巨型蕾丝装置《缩地》,每一位参展艺术家都以艺术之思回应全球化困境,呼唤多元共生,期望在差异中寻关联、于断裂处觅链接,让每种文化星光在纤维宇宙中交相辉映。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2025 Hangzhou Triennial of Fiber Art)于今日正式在杭州拉开帷幕。本届三年展由知名策展人姜俊、黄燕、阿萨杜尔・马克洛夫(Assadour Markarov)、许嘉担任策展人,以“重构星空”(Re-Constellations)为核心主题,汇集了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45位杰出艺术家。他们共同在杭州这座古老的丝绸之城,通过纤维艺术这一独特媒介,编织出一个全新的文化天穹,探讨在全球化退潮、价值重构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南方”的文化崛起与当代艺术的未来走向。
展览现场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自2013年创立以来,已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展之一,也是亚洲地区最具规模的当代纤维艺术展览项目。成功举办第五届,不仅延续了这一传统,更在全球艺术格局剧烈变动的当下,巩固了其作为重要国际交流平台的地位。它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艺术家、策展人和学者参与,如来自保加利亚的联合策展人阿萨杜尔·马克洛夫——这无疑显著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当代艺术领域的话语权和能见度。
本届主题“重构星空”的灵感,源自一个贯穿人类文明的古老隐喻——将浩瀚星空比作经纬交织的纤维织物。不同文明对星空有着各异的想象与解读,这些想象与解读也塑造了各自独特的世界观:古希腊人在猎户座的星群中,望见了手持棍棒的猎人;苏美尔人将其视为象征力量的“天牛”;中国古人则通过“三垣二十八宿”的星官体系,构建起“天人合一”的宇宙秩序。然而,在现代性推进的进程中,尤其是193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古希腊星座为基础进行标准化划分后,众多非西方文明的宇宙观被系统性地边缘化,逐渐淡出主流视野。
展览现场
而此届三年展的核心诉求,正是要对这种单一“普世叙事”发起挑战。展览试图跳出天文学的既定范畴,将“重构星空”转化为一场认知革命的隐喻——它既是对既有艺术史“星座”的解构与重组,更是对“全球南方”文化星体的集体唤醒,推动其从“被遮蔽的暗星”转变为“自主发光的星体”。展览希望在全球化的逆流中,在各种单一叙事面临挑战的当下,能够像先民观星一样,在差异中发现关联,在断裂处寻找链接。
开幕式现场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美协主席余旭红,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孙旭东,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傅巧玲,浙江省国贸集团工会主席应达伟,浙江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柯金锋,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对外合作交流处副处长梁兵,浙江省美术家协会顾问骆献跃,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王敏杰,保加利亚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斯帕索夫(Vladislav Spasov),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洛朗斯·梅赞(Laurence Mézin),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处长 胡艾琳(Evelin Hust),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领事兼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华东区主任辛琼(Cat Sinclair-Jones),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发起人、第五届三年展艺术总监施慧以及来自艺术机构的代表和友好人士、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诸位艺术家、教授和领导代表等莅临现场。
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由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主持。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美协主席余旭红,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班陵生,策展人姜俊,艺术家代表崔真、托马斯夏因夫妇(Choi+Shine),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艺术总监施慧教授和惠特沃斯美术馆馆长李淑京教授以及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先后致辞。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美协主席余旭红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班陵生致辞
策展人姜俊致辞
艺术家代表崔真、托马斯夏因夫妇(Choi+Shine)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致辞
同时,借此开幕盛事,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艺术总监施慧与惠特沃斯美术馆馆长李淑京也在开幕式现场正式宣布,2028年第六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将走出国门,走进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惠特沃斯美术馆(White Worth)。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艺术总监施慧教授和惠特沃斯美术馆馆长李淑京教授共同致词
本次展览的策展理念,不仅吸收了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星丛”(Konstellation)理论和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的“去中心化”图像学,更对其进行了批判性转化。展览在展厅中创设《重构星空图集》作为平行的视觉理论场域,借鉴瓦尔堡《记忆女神图集》(Mnemosyne Atlas)的并置方法,将艺术家的作品与全球图像串联起来。但与瓦尔堡图版隐性地以欧洲为坐标系不同,展览拒绝将非西方文化作为“他者标本”纳入欧洲中心主义叙事,而是以“全球南方”的多元宇宙观为独立坐标系,让不同文明的星空符号在“去中心共振”中形成新的意义网络。
展览现场
正如策展人姜俊所强调的,本次展览超越了单纯的后殖民批判,其突破性在于将艺术实践锚定于“全球南方”的现实政治经济进程。这不仅仅是一场艺术的盛会,更是一个强有力的文化宣言,旨在证明唯有依托于政治经济的全球重构,文化层面的认知革命才能真正挣脱二元对立的枷锁。
作为本届三年展的核心档案装置,《重构星空图集》是由策展团队制作,平行于艺术家作品展示体系的视觉档案。它既是对瓦尔堡图像学方法的继承,更是对其认知框架的革新。该装置以阿比・瓦尔堡《记忆女神图集》为原型,却彻底摒弃20世纪欧洲学术中的西方中心主义与殖民主义视角,以纤维艺术为基底,编织出一个可触觉、可感知的“图像宇宙”——在这里,每位参展艺术家如同独立恒星,其作品承载的独特图像谱系,恰似携带多元文化密码的宇宙质点,打破时空与文明的边界。
展览现场
装置中的“档案图板”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并非割裂主题的物理屏障,而是认知网络的“暗物质”与“超链接节点”。通过这些图板,所有参展的艺术家被重新编组为1至5人构成的“恒星系”,每个“恒星系”都是一个自洽的“观念星座”,在“好邻居”非等级方法论的指引下,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表达形成“星丛式”对话。这种编排不仅实现了对既有艺术史中心化星座的解构性重组,更以具象化的方式,推动曾被西方叙事遮蔽的“全球南方”文化星体,从“沉默的暗星”转变为“自主发光的能量体”,让多元文明的视觉符号在纤维的柔软质感中,共同生成超越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文化星图。
展览现场
本届三年展汇聚了全球杰出艺术家,包括国外艺术家金守子(Kimsooja,韩国),赵素熙(Cho Sohee,韩国),安妮•威尔逊(Anne Wilson,美国),阿齐扎•卡迪里(Aziza Kadyri,俄罗斯),崔真、夏因(Choi +Shine,美国),戴安娜•谢勒(Diana Scherer,荷兰),易卜拉欣•马哈马(Ibrahim Mahama,加纳),朱利安·克鲁泽(Julien Creuzet,法国),莱昂纳多·奇亚奇奥 & 丹尼尔·贾诺内(Leonardo Chiachio & Daniel Giannone,阿根廷),莱昂纳多·乌利安(Leonardo Ulian,意大利),露西·奥尔塔 + 豪尔赫·奥尔塔(Lucy +Jorge Orta,英国),玛丽尔·克莱蒙特(Mariel Clarmont,法国);国内艺术家陈若璠、丁乙、高入云、郭锐文、李军毓 & 郭建平、李青、林岚(中国香港)、刘嘉琛、毛宇、王小松、应歆珣等等。
金守子(Kimsooja),《移动的城市:2727 公里的Bottari卡车》(Cities on the Move: 2727km Bottari Truck)在展览现场
韩国艺术家金守子(Kimsooja)摆脱了传统绘画的束缚,转而拥抱缝纫等日常行为,以此叩问身份、政治、记忆以及人在世界中的位置。而真正让她声名鹊起的,是1997年的行为表演《Bottari卡车》。在这件作品中,金守子连续十一天乘坐一辆满载包裹(Bottari)的卡车穿越韩国。这些包裹,是用华丽织物制成的,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行李,更是韩国人,尤其是女性生命历程的象征,从出生、结婚到死亡,都与这些包裹紧密相连。金守子曾说,她希望创作如水与空气般不可占有、却可为所有人共享的作品。而这些包裹,正是她这一理念的绝佳体现,它们承载着文化记忆,也象征着流动与连接。金守子将自己比作一位边缘的、游牧的艺术家,她以谦卑的姿态,用自己的身体作为“针”,将这些承载着文化意义的包裹缝合进世界的结构之中,弥合着世界的裂隙。
莱昂纳多·奇亚奇奥 & 丹尼尔·贾诺内(Chiachio & Giannone),Comechiffones
在《Comechiffones》系列中,莱昂纳多·奇亚奇奥和丹尼尔·贾诺内(Chiachio & Giannone)则以充满个人色彩的方式重新反思了在全球化进程中关于民族身份的问题。奇亚奇奥的曾祖母是阿根廷科尔多瓦省和圣路易斯省的Comechingones原住民,这激发了他们创作这幅“家庭合影”。作品中,CH&G与爱犬一同出现,背景是他们精心构筑的纺织品和陶瓷世界,这些物件既象征着欧洲文化的影响,也蕴含着对原住民文化的敬意,并向布朗库西的雕塑艺术致敬。《Comechiffones》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了文化交融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份认同。
玛丽尔·克莱蒙特(Mariel Clarmont),《银龙龟》(左)与《红龙龟》(右)在展览现场
玛丽尔·克莱蒙特(Mariel Clarmont)的作品表达则并非简单地重复传统拼布的几何图案,而是大胆突破,将节奏、流动与东方“禅”的意境融入纺织结构之中。她运用拼布与传统白绣技艺,以全手工缝合创造出富有肌理的织物表面,并通过多色织物的拼接或单色调的微妙变化来构建图案。这些作品如同织物上的诗篇,在面料与针线之间,展现出灵魂的触觉语言,也隐喻着中国哲学中对流动与和谐的追求。她的创作不仅重新定义了拼布的视觉语言,更赋予了纺织艺术以哲学的深度,在物质的肌理之上,探寻精神的流动与永恒。
莱昂纳多·乌利安(Leonardo Ulian),《科技曼荼罗 118 – 革命与内省》在展览现场
莱昂纳多·乌利安(Leonardo Ulian)的《科技曼荼罗》系列,以电子元件和铜线等材料构成抽象几何图形,将东方象征主义与科技元素融合,超越了单纯的艺术表达。作品旨在通过重新想象技术,引发人们对科技更深层含义的思考。Ulian将电子元件从实用功能中解放出来,赋予其新的生命,并融入灵性与对当代科技关系的批判。他童年时对集成芯片的迷恋,促使他通过艺术“揭示”并赞美隐藏在日常技术中的微型世界,从而加深人们对科技背后精妙之美的认知。
丁乙,《十示 2022-16》在展览现场
丁乙则为此次纤维带来了十示系列的作品《十示 2022-16》,此幅作品以“海”为灵感,巧妙地将白昼与黑夜、平静与动荡的海面景象凝缩于画布之上。作品以“海平面”为界,上下分割画面:下半部分,艺术家运用标志性的“十示”符号横向排列,再现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半部分则以密集点阵构成斜向俯冲的动势,仿佛万千气象汇聚,星辰斗转,营造出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景观,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视觉中心。色彩上,作品上下两部分底色微妙变化,由上而下,从璀璨的光辉过渡到静谧的深沉。丁乙通过这件作品,以“仰视”的视角,探索绘画的精神性,表达对自然未知与神秘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十字”符号无限可能性的持续探索。
林岚,《推车派对》在展览现场
林岚与本地社区女工共同制作的装置作品《推车派对》,包含一件14米长、用回收布缝制的拼接布和3件工业推车组合而成的雕塑。拼接布悬浮空中形成巨大穹顶,艺术家将其比作“展览里的一片绿洲”,以此探讨劳动、身份和城市集体性议题。林岚自2009年开展“微观经济”项目后,社会参与在其艺术实践中至关重要,她常与香港女工协会的女工合作,该协会由下岗服装厂女工组建。在《推车派对》里,工业推车改造的混凝土椅子与艺术家和女工在2023年春季工作坊共同缝制的伞布织物制成的大型穹顶相连。林岚雇佣工人,创造艺术生态系统,让回收材料重获新生,将工人故事融入作品以回应社会代际转变。她把参与创作的女工、焊工等称为“合作者”,作品体现众人集体努力,承载城市劳动意识与认同感。其作品跨越多种媒介和方法,质疑城市景观意义及社会环境与结构的未来。
王小松,《万壑松风2》在展览现场
王小松则通过其经典的艺术语言“褶皱的布面”展现了关于“多维度绘画”的探索,其材料、触感、方向、明暗、色彩等元素的空间变化,共同展现出了艺术本身的动态性和可塑性,同时在软与硬、平面与立体的多面性中构建起矛盾纠结的独特视觉互动。王小松在接受凤凰艺术采访时提及,此幅作品灵感来源自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对其立体而抽象的呈现。王小松认为,至高的绘画应能唤起强烈的触感、拥抱感和心灵震撼,引导观者以全新视角解读秩序的文化内涵。他尤其强调多维度绘画是对弯曲空间的探索,是对欧氏几何在弯曲空间中的逆向表现。
郭锐文,《5158, But Figurative》在展览现场
郭锐文的算法生成艺术作品《5158》标志着纤维艺术媒介中介的创新性延伸,从传统的布面走向了数字空间。这件作品并非简单的数字图像,而是艺术家对纤维艺术核心概念——编织、纹理和重复——在算法层面的全新演绎。《5158》最初源于对Heighway龙形曲线平面镶嵌可行性的研究。郭锐文巧妙地将像素数据导入生成系统,控制曲线内每条线段的折叠与否,从而将图像信息转化为算法的指令。曲线形态通过递归方式构建,像素区域的综合亮度被映射为迭代次数,驱动龙曲线的折叠变形。最终,每个镶嵌中的龙曲线呈现出摄像头实时采集的具象画面,实现了纤维艺术在数字空间中的动态呈现,模糊了传统媒介与数字媒介之间的界限。
Choi+Shine艺术小组,《缩地》在展览现场
此外,展览特别委托Choi+Shine艺术小组创作的巨型蕾丝装置《缩地》,堪称本次的核心亮点。此件作品以中国十二生肖为灵感,邀请杭州来自各行各业的110名志愿者共同参与编织,正如作品名“DISTANCE”被译为“缩地”的深意。钩针的每一次牵引,都在消弭时空的沟壑,让百年前的萧山花边女工与今日的志愿者在针线轨迹中隔空对话;让西湖亭阁的飞檐翘角、生肖石的集体想象,通过蕾丝的经纬凝成可触摸的文化基因库;更让人与人之间、大地与星空之间原本被岁月尘封的共鸣与期待,重新被针尖唤醒、编织为光年尺度下的亲密叙事。
展览现场
所有艺术家的作品将在展厅中交织成动态的“观念星座”,让每一颗来自“全球南方”的“纤维之星”,都能在彼此的光华中,获得照亮他者的力量。
这些作品在杭州的艺术夜空里,共同织就一幅多元光轨并行的全新星图。这不仅是“全球南方”文化自主性的视觉宣言,更是人类在文明断裂的时代,以纤维为舟,驶向多元共生未来的精神图腾。
展览现场
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的意义,远超一场常规的艺术展览。它既是学术的、艺术的,也是政治的、文化的。它试图用柔软的纤维,去编织一个更具包容性、更多元、更尊重差异的世界图景,邀请我们共同仰望并思考如何重构那片属于所有人的星空。
重构星空:2025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Re-Constellations:5th Hangzhou Triennial of Fiber Art
时间
Time
2025年9月23日至11月02日
September 23 to November 02 , 2025
地点
Location
浙江美术馆
Zhejiang Art Museum
2025年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组织架构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the Hangzhou Triennial of Fiber Art in 2025
展览总监
Exhibition Director
应金飞
Jinfei Ying
艺术总监
Artistic Director
施慧
Hui Shi
策展人
Curators
姜俊、黄燕、阿萨杜尔·马克洛夫、许嘉
Jun Jiang, Yan Huang, Assadour Markarov, Jia Xu
助理策展人
Assistant Curator
李军毓、刘嘉琛、任喆、曾朝炜
Li Junyu, Liu Jiachen, Ren Zhe,Zeng Chaowei
平面设计
Graphic Design
陈孟琦 Chen Mengqi
指导
Official Director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the CPC Zhejiang Provincial Committee
主办
Host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
Zhejiang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Culture Radio Television and Tourism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Zhejiang Provincial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中国美术学院
China Academy of Art
承办
Organizer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
Zhejiang Artists Association
浙江美术馆
Zhejiang Art Museum
中国美术学院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
Contemporary Fiber Art Institute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School of Sculpture & Public Art, China Academy of Art
支持
Supporter
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
Zhejiang Provincial Arts Fund
中国美术学院教育基金会
China Academy of Art Education Foundation
德英基金会
De Ying Foundation
赞助
Spons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