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书法的乱象到底是什么原因?
更新时间:2025-09-24 07:37 浏览量:2
现在社会上一些人都认为当今书坛乱象丛生,这反映出当今社会对书法的广泛关注度,同时也反映出巨大的审美差异。
纵观中国书法史,不难看到当今书法发展已经到了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的时代,所有书体、所有风格都有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有传统也有创新,有古典也有前卫。即便是魏晋、盛唐时期也没有今天这么多样的风格和如此众多的专业书法人士。
然而在这空前的繁华景象下,却总有人持否定和消极的态度,并且已经形成一种舆论潮流在与专业书坛对立,这种舆潮的核心思维就是与专业书坛对抗,凡是书坛名家的创作一律遭到否定、挞伐,凡是被专业书坛否定的一律给予高度赞誉,并捧上神坛。
如此言行其实已经完全脱离了书法专业标准,将书法评价转变为一种社会情绪,通过全面否定当今书坛来扩散消极思想。很多不明真相的民众遭到这种思维的裹挟,对当今书坛产生仇视情绪。
为什么这么多民众容易遭到蛊惑,原因就在于当今书坛面貌多样,且与民众熟悉的馆阁风大相径庭,在个别书法家鼓吹的馆阁崇拜推动下,民众用馆阁标准去衡量当今书法,自然容易得出“丑书横行”的片面结论。
其实所谓的当今书坛乱象丛生多指作品风格杂乱,而这种杂乱其实是书法艺术意识全面解放的结果,这正是当今书坛全面繁荣的一个佐证。
书法是智慧的中华民族从日常书写中发现、总结、展现文字艺术美的过程和结果。书法的艺术性并不是伴随文字一同诞生的,而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被赋予的。其中有一个感性发现到理想追求的过程。
从历代书法作品也能看出这一过程的发展,魏晋乃至之前的书法作品大部分以绝对实用为主,记事碑刻、信札、公文成为这些书法作品的主体,风格朴实、自然。
此后的书法作品开始逐渐追求艺术化,很多艺术构思被主动加入到书写当中,也诞生了一些纯粹展示书法艺术性的作品,比如各种《千字文》。
作品的内容人们耳熟能详,书者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普及内容,而是为了展示书艺,也就是书法的艺术性,这类作品最根本的实用性就在于表达艺术性。
可以发现这样的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抄录内容已经取代原创,创作的初衷也就不难揣测。
纯粹展示书法艺术性的作品的增多表明人们的艺术意识开始觉醒,开始主动追求、探索书法的艺术性。
如今硬笔和键盘已经取代了毛笔,排版和打字取代了书写,人们已经不习惯用书法的方式发表文学作品,书法再也难以承担文化传播的重任,完全失去了实用性,只能成为一门纯艺术。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书家得以摆脱传统实用性书法束缚,获得了彻底的艺术解放。没有什么规范可以束缚艺术思想的腾飞,书法创作也就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天空。
虽然“乱书”、“吼书”、“射书”已经严重冲击了人们对书法的固有认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风格绝对不是未来书法发展的极限,艺术思维的不断释放,将为书法带来更为天翻地覆的变化。
当人们处于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期,面对如此丰富的艺术探索,难免认为丑怪混乱,这是很正常的。
书法传承了几千年,现在更成为国家一级学科,书法的审美是需要专业、系统的学习,而非仅仅凭借天赋。普通人连传统书法都难以全面认识,更别提当今的艺术书法了。
另外这种乱象论断也符合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那就是艺术家永远要站在比民众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创作,要引领时代审美进步,而非迎合民众审美,降低艺术品味。这就注定审美差距会永远存在,而一些民众眼中的乱象也不会消失。
当今书法所谓的“乱象”,其深层原因并非在于书法艺术本身的堕落或衰退,而是源于几个关键因素的共同作用:
书法艺术在失去实用性后向纯艺术转型所必然带来的创作自由与风格多元化;社会大众基于馆阁体等形成的相对单一、固定的审美标准与专业领域多元、前沿的艺术探索之间产生的巨大裂痕;以及网络时代情绪化舆论对专业判断的消解和对抗。
这种“乱”,是艺术活力的一种表现,是繁荣期不可避免的伴生现象。它提示我们,在书法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代,公众书法美育的普及与提升,以及建立理性、健康的艺术批评环境。
而审美差距所带来的争议,也将作为一股持续的张力,伴随着书法艺术走向未来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