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希贤·求索——中国书画名家的艺术追求与探索之路
更新时间:2025-09-24 08:16 浏览量:2
前言
“求索”是本次展览的主题,也是贯穿中国书画发展历程的精神内核。书画名家们一生都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求索,他们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或突破常规,另辟蹊径;或融汇中西,博采众长。他们在笔墨间探索艺术的无限可能,用作品诠释着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理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充满艺术魅力的世界,感受书画名家们的艺术追求与探索之路。在这里,您不仅能欣赏到精美的书画作品,更能领略到艺术家们的风采和他们背后的故事。愿这次展览能给您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也愿您在艺术的道路上,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追求与梦想。
文/北京墨真书画院编辑
杜希贤题《求索》
艺术家简介:
杜希贤 1937年生,1960年毕业于原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并留校任教,1964年随系转现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老教授协会文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海淀区政协书画联谊会副主席、前海淀美术家协会主席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等单位收藏。出版有《杜希贤中国画集》《杜希贤中国画艺术》等。
作品欣赏:
杜希贤的艺术人生,可以用“学院正统、花鸟寄情、鹰击长空”三句话概括。他1937年生于山西临汾,1960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并留校任教,后随系转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导,在高校讲台一站就是四十年。早年受卫天霖、吴冠中、白雪石等大家亲炙,西画造型与传统笔墨双修,为他日后“以写意精神驾驭工笔式严谨”埋下伏笔。
一、教学立身:把“发现美的眼睛”变成“心手合一”
杜希贤视教学为天职。近四十载高校讲台,他坚持“先育人后授技”,主编中学美术教材、参与《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撰写,把学院派体系拆解为可复制的“教学法”。其名言“有了发现美的眼睛,还需要有把发现的美落实为艺术作品的心手”,成为学生口耳相传的“杜氏箴言”。
二、画鹰为魂:从“形准”到“神霸”的学院写意
1. 造型:重墨线勾喙与爪,以浓淡墨区分羽毛,利用“水印”技巧表现蓬松层次,形成“远看栩栩如生,近看仍是笔墨”的耐看效果。
2. 气势:强调“高瞻远瞩”“立高望远”的俯视视角,鹰身微缩、巨石夸张,营造“睥睨天下”的视觉张力。
3. 笔墨:行草笔意入画,干擦飞白表现岩壁粗砺,与鹰羽柔绒形成“枯—润”对比;画面平实沉稳却暗含野性自由,体现“院体法度”与“文人逸气”的兼容。
三、花鸟拓展:从“小写意”到“时代史诗”
除鹰之外,杜希贤也擅松鹤、古木、花鸟长卷:
《朝晖》双鹤立于苍松,朝阳铺金,以“圆润厚重”的墨分五色表现羽毛蓬松与松皮皲裂,寓意高洁长寿;
《古梨树》以湿笔淡彩写华北老梨树,借“树老根弥壮”暗喻文化自信,作品被多家美术馆收藏;
丈二匹巨制《岱岳胜览图》《长风万里图》则把“鹰击长空”的霸悍扩展为“群峰巍峨”的山水史诗,形成“花鸟—山水”双轨并进的创作格局。
四、风格总结:平实沉稳中的“野性自由”
学院底色:构图考究、比例精准、笔墨层次丰富;
写意精神:行草飞白、水墨冲染、情绪留白;
时代气息:高瞻远瞩的视角、雄强霸悍的生命感,与改革开放后中国昂扬向上的社会心理同频。
因而其作品既被外交部、中国美术馆、中南海收藏,也频频现身荣宝斋、保利等拍场,成为“老教授派”与“市场派”双重认可的典范。
五、教育延伸:把“收获的季节”留给自己与学生
退休之后,杜希贤仍笔耕不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岁月,正是收获的季节”。他将教学笔记整理成《杜希贤中国画作品集》《写意画鹰技法》光盘,把“发现美—转化美—表达美”的完整链条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实现“学院经典”向“社会美育”的溢出。
杜希贤的艺术,是传统笔墨与学院法度的“合金”,更是时代精神与个人情怀的“合奏”。他用平实沉稳的笔调,写出鹰隼的野性、古木的倔强、时代的昂扬;用“发现美的眼睛”和“落实美的心手”,为中国当代写意花鸟留下一批“形真意远”的范本,也留下一条“学院派如何走向当代”的可行路径。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