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重新编织多元的”星空叙事”,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来了

更新时间:2025-09-24 09:23  浏览量:2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新怡

当观众步入浙江美术馆的展厅,便走进了一片用丝线、麻绳、植物根茎甚至数据流构造的纤维宇宙。在这里,不同年代、地域的作品穿越时空,重新编织多元的”星空叙事”。

“星空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自然的、科学的星空,还有一个则是心灵深处的星空。我们不仅用双手建造星空,更用我们的心与自身的感情去织就它。在这个花园般的空间里,我们行走,我们观看,我们身处其中,成长为一种织物。”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在展厅中逛了又逛,发出感慨。

崔真、夏因(Choi +Shine)《DISTANCE(缩地)》

展览现场

9月23日,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展览由知名策展人姜俊、黄燕、阿萨杜尔·马克洛夫、许嘉担任策展人,以“重构星空”(Re-Constellations)为核心主题,汇集了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45位杰出艺术家,通过纤维艺术这一独特媒介,编织出一个全新的文化天穹,探讨在全球化退潮、价值重构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南方”的文化崛起与当代艺术的未来走向。

从“观星”到“织星”

自2013年创立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的“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历经“纤维,作为一种眼光”"我织我在”“无界之归”“缓存在”等多个主题,展览从多个维度持续拓展纤维艺术的理论空间与跨界实践,重新审视材料、技艺与文化记忆之间的关系,探讨在当代语境中纤维艺术的多元潜能。

据展览策展人姜俊透露,在敲定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主题之前,团队曾开会讨论多次,最终确定了主题——“重构星空”。

“重构星空”的灵感,源自一个贯穿人类文明的古老隐喻——将浩瀚星空比作经纬交织的纤维织物,不同文明对星空有着各异的想象与解读,这些想象与解读也塑造了各自独特的世界观:古希腊人在猎户座的星群中,望见了手持棍棒的猎人;苏美尔人将其视为象征力量的“天牛”;中国古人则通过“三垣二十八宿”的星官体系,构建起“天人合一”的宇宙秩序。然而,在现代性推进的进程中,尤其是193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古希腊星座为基础进行标准化划分后,众多非西方文明的宇宙观被系统性地边缘化,逐渐淡出主流视野。

除却“星空”本身的浪漫化表达,“重构”则代表着认知领域的革新和实践,它标志着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从对艺术本体的关注,转向更广阔领域的思索。

据姜俊介绍,本届三年展的核心诉求,是对单一“普世叙事”发起挑战。跳出天文学的既定范畴,展览试图将“重构星空”转化为一场认知革命的隐喻——它既是对既有艺术史“星座”的解构与重组,更是对“全球南方”文化星体的集体唤醒,推动其从“被遮蔽的暗星”转变为“自主发光的星体”。

策展方法本身,就是一次去中心化的实践。作为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联合策展人,姜俊同策展团队从艺术史学家阿比·瓦尔堡的《记忆女神图集》中汲取灵感,创设了平行的《重构星空图集》档案装置。在图版之中,所有参展的艺术家被重新编组为1至5人构成的“恒星系”,每个“恒星系”都是一个自洽的“观念星座”,在“好邻居”非等级方法论的指引下,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表达形成“星丛式”对话。这意味着,展览避免了单一化的解读路径,更多强调了作品本身的开放性与多义性。

以纤维艺术为基底,展览编织出一个可触觉、可感知的“图像宇宙”——在这里,每位参展艺术家如同独立恒星,其作品承载的独特图像谱系,恰似携带多元文化密码的宇宙质点,打破时空与文明的边界。

策展人姜俊向观众介绍

南方星起,织机如史

近十年来,国际艺坛的地图正在被重新绘制。在展览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教授许嘉的观察中,“全球南方”的崛起是不可忽视的浪潮。而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从一开始就是这场潮流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回顾过往四届,印度的刺绣印染、柬埔寨的棉袄包袱、巴基斯坦的手工拼被、保加利亚的羊毛缂织、波兰的剑麻壁挂、白俄罗斯的毡靴制作、罗马尼亚的捆扎造型……“南方”艺术家从未缺席。

本次展览亦是如此:菲律宾艺术家派翠西亚·伊斯塔柯(Patricia Perez Eustaquio)创作的《解构(西西弗斯科之后·废墟间的对话)》、阿根廷艺术家莱昂纳多·奇亚奇奥与丹尼尔·贾诺内(Leonardo Chiachio & Daniel Giannone)共同创作的《布吟》系列、俄罗斯艺术家阿齐扎•卡迪里创作的(Aziza Kadyri)《不要错过线索》……通过织物之口,艺术家诉说着个人、国家或民族的历史。

从加纳艺术家易卜拉欣·马哈马(Ibrahim Mahama)记录全球资本流动痕迹的麻袋,到英国艺术家露西·奥尔塔和豪尔赫·奥尔塔(Lucy +Jorge Orta)共同创作的映射海上丝路文化交流的“织物群岛”,这些作品的存在证明了:非西方的文化叙事不再是西方视野下的“他者”,而是拥有自身历史逻辑、情感结构与未来想象的、独立的知识生产体系。

展览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系教授阿萨杜尔·马克洛夫向观众介绍《无题》

纤维,这一与全球南方经济、历史紧密相连的材质,成为了这种文化自觉最贴切、最有力的物质载体。

易卜拉欣·马哈马(Ibrahim Mahama)的《无题》,由无数黄麻麻袋构筑而成。这些麻袋最初产自东南亚,装载着加纳的可可豆运往世界各地,完成“使命”后,又在当地被重复使用,运输木炭、粮食。麻袋表面布满磨损的痕迹,如同城市肌理的皮肤。马哈马将它们视为全球资本主义流通的物质隐喻。“马哈马不仅用艺术为当地劳动者发声,更在家乡建立艺术空间,致力于社区教育,让艺术的力量从本土生长。”展览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系教授阿萨杜尔·马克洛夫说。

露西·奥尔塔、豪尔赫·奥尔塔(Lucy +Jorge Orta)《群岛(丝绸之路南海-孟加拉湾)》

露西·奥尔塔和豪尔赫·奥尔塔(Lucy +Jorge Orta)的《群岛(丝绸之路南海-孟加拉湾)》同样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当代艺术中心驻地创作期间,露西·奥尔塔收集了印尼蜡染、中国提花、日本织纹等多样织物,用传统的贴花技法,将它们拼缀成一幅想象中的岛屿地图。

这些曾经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流动的布料,镶嵌着丝绸花朵和玻璃珠,被安置在绣有古老航线的亚麻画布上。《群岛(丝绸之路南海-孟加拉湾)》不仅展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汇,也暗示了伴随贸易而来的生态变迁。

杭州叙事,丝线连城

“织造已成为城市生活的日常节奏。源于生活的创造力,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这些根植于民间的技艺与审美传统,不仅滋养了杭州的城市气质,也为纤维艺术在此落地生根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在展览的前言中,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广胜这样写道。

本次展览巧妙地激活了杭州作为“丝绸之府”的深层文化记忆,并将其提升为连接传统与当代、本土与全球的“纤维”现场。无论是以陶瓷高岭土为灵感连接哥伦比亚与杭州的哥伦比亚艺术家莱拉·卡德纳斯(Leyla Cardenas),还是结合杭州老相册重构家庭概念的本土艺术家李军毓、郭建平,他们都跨越了多种媒介和方法,呈现出自己印象中或者回忆中的杭州。

李青 《阴翳志》

以上世纪中后期中国家庭常见的风景织锦为灵感,艺术家李青将其用《Flash Art》 《Art Forum》等国际文化艺术类期刊包裹起来,这便是作品《阴翳志》。

这些印有黄山松、西湖、颐和园等中国各地风景名胜的织物,曾作为计划经济时代家庭装饰与礼仪馈赠的重要文化符号,其背面呈现的黑白负片效果与包裹行为一起,形成了视觉解构的双重路径。它既将彩色图景抽象为阴翳之美的图式,又消解了杂志作为知识载体的功能性,可视作对文化转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信息耗损和意义偏移的视觉化呈现。

当“西湖”的织锦与国际刊物的标题并置,一场关于文化转译、话语权力与地方身份的博弈,在方寸之间徐徐展开。

崔真、夏因(Choi +Shine)《DISTANCE(缩地)》

公众的参与,则让纤维艺术真正融入了城市的脉搏。由美国建筑师组合崔真、夏因(Choi +Shine)创作的大型蕾丝装置《DISTANCE(缩地)》,是整个展览最动人的社区实践。艺术家从杭州吴山的“十二生肖石”获得灵感,将雷峰塔的轮廓、西湖亭阁的线条抽象化,融入十二生肖的装置造型中。策展团队面向社会招募了110名志愿者,他们中有学生、上班族、退休阿姨,甚至不少是对编织感兴趣的“理工男”。在数月的工作坊里,志愿者们学习钩针技艺,每一片蕾丝都必须严格遵循规格,如同建筑所需的规整砖石。最终,成百上千的蕾丝片在美术馆大厅组装成一座白色的、如梦似幻的立体装置,名为“缩地”(DISTANCE)。

“借用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的平台,我们希望在东西方相互交流、对话的语境下,通过艺术家的努力和本地志愿者的帮助,展现杭州本身蕴含的历史沉淀。”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项目负责人、策展人黄燕表示。

无论是《阴翳志》中织锦与西方艺术杂志的并置所引发的符号思考,还是大型蕾丝装置《缩地》通过社区编织所实现的跨文化共情,都证明了杭州不仅是展览的地理地点,更是意义生产的核心现场。纤维艺术在这里,成为了一种连接市民日常生活与宇宙想象的“微妙中介”。

纤维未来,经纬无界

用“十示”符号再现粼粼海面的丙烯木刻、由电机带动的线条穿梭的运动装置、用锐器切割一束“光”的尝试……在展厅之中,也有观众边逛边疑惑:这也算纤维艺术吗?

丁乙的《十示2022-16》、高入云的《无限趋近于零—04》、陈芷豪的《琢光IV》……从“技艺”到“观念”,从“工艺”到“哲思”,在本届三年展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纤维艺术正不断拓展自身的边界。

一端是向科技的延伸,如意大利艺术家莱昂纳多·乌利安(Leonardo Ulian)利用电子元器件编织的“科技曼陀罗”,探讨信息时代的信仰与秩序;另一端是向自然的深入,如荷兰艺术家戴安娜·谢勒(Diana Scherer)引导植物根须生长的“生物编织”,质问人类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纤维艺术的生命力,正体现在这种既能承载最古老的手工记忆,又能介入最前沿的科技与哲学讨论的张力之中。

莱昂纳多·乌利安(Leonardo Ulian) 《科技曼陀罗》系列

莱昂纳多·乌利安(Leonardo Ulian)的《科技曼陀罗》系列,用废弃的电子元器件编织出精密繁复、宛如曼陀罗的图案。他童年沉迷于拆解电器,这些微小的芯片和电容在他手中,从功能性的零件变成了构建精神世界的积木。他的作品同时也在引发观众讨论:科技是否已成为这个时代新的宗教?在冰冷的硬件背后,是否隐藏着人类对秩序与信仰的永恒渴望?

戴安娜·谢勒(Diana Scherer)的《交织》系列则走向了另一个前沿。她与自然携手,引导植物根部在特定模板中生长,形成预定的纺织纹样。根须替代丝线,土壤成为织机。观众在惊叹之时,同时也在反思:这种“与自然合作”,在何种意义上仍是一种人类中心的“掌控”?在生长与培育的博弈中,戴安娜·谢勒用作品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中最微妙的矛盾。

来自不同文明、不同维度、不同生命的“纤维”,在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里,被一双双可见与不可见的手,编织成了一幅全新的星空。

戴安娜·谢勒 (Diana Scherer)《交织》系列

“我们希望以杭州为纤维艺术网络的关键坐标,视纤维艺术为一种思考现代生存的世界视角:一种柔软而坚韧的力量,在传统与现代、原始与文明、本土与世界、遮蔽与解蔽之间,进行着永不停息的编织。在这里,纤维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类型,更是一种方法,重构更具包容性、更富人文关怀的世界。”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总结道。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