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承传统艺术 融民族同心 展时代新韵
更新时间:2025-09-24 09:32 浏览量:2
近年来,通榆县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独特优势,不断压实县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广泛动员统战对象和成员,深入做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创新工作,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目前,通榆县非遗项目达39项,其中省级11项、市级36项、县级30项,少数民族非遗传承项目6项。
2025年3月,县委统战部组织通榆年画、王氏剪纸、谭氏金属箔艺、张氏布贴画走进在北京举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吉林体验区白城市展示周活动,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果,让通榆特色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舞台上绽放光彩,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年画中的民族交融。通榆年画是东北民间绘画的重要代表,不仅承载着地域文化记忆,还饱含着关东特色、鹤乡风情和草原情怀,更在长期发展中浸润着多民族交融的印记。1991年,通榆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15年,通榆年画艺术列入《白城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榆年画创作中展示了蒙古族群众、草原牛羊、马头琴等丰富的民族元素,记录着各民族共处共生的生活图景,是地域民族团结史的生动缩影。近几年,通榆县成立年画艺术传承发展研究中心和文艺创作中心,组成了40余人的核心团队,近300件作品出版发行,与域外更多民族进行文化上的学习互鉴与交流交融。2023年,通榆年画传承发展工作项目获评全国、全省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鹤乡风情》系列年画被选用为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月纪念品,通榆年画文创成为跨民族、跨国界交流的伴手礼。
——乌力格尔中的草原故事。在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流传着一种说唱艺术,蒙古语为乌力格尔,汉意为说书。它以四胡为伴奏乐器,是古老的蒙古族传统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在草原上,说唱乌力格尔的艺人被称为“胡尔沁”,梁海清就是他们中的一位佼佼者。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梁海清乌力格尔的艺术积累非常深厚,《镇压蟒古斯的故事》《唐五传》《忽必烈汗》《元史演义》都是他说唱的经典。乌力格尔题材来源极广,有的来自民间故事,有的出自文人或艺人的创作,有的则取材于中国民间耳熟能详的传说,具有浓郁的蒙古族韵味。
——剪纸中的传统艺术。王氏剪纸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岩从小在母亲的熏陶和影响下,对剪纸十分喜爱,学会了各种传统纹样的剪法。她的剪纸题材大多反映家乡风貌、农村民俗生活、民族团结故事等,剪纸造型生动活泼,装饰性强,构图严谨丰满,代表作品有《向海草原我的家》青花瓷系列、《十二生肖》《百猫图》等。王氏剪纸不仅在当地享有盛誉,更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她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展览,赢得了广泛赞誉,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剪纸这门传统艺术。
——创新融合中的时代新韵。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机的源泉,是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2017年,通榆县制定了《关于创新发展通榆优秀特色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通过“传统文化大讲堂”、“风之声”广场文化活动周、“杏花节”活动、群众才艺大赛以及农村文化活动月等各类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形式,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融入百姓生活,不断开辟创新之道,融合传统精髓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以更鲜活、趣味的方式展现传统文化,并积极开发文创产品。
当前,通榆特色民族文化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创新实践,成为地域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交融的生动载体。同时,持续推进对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深化跨地域、跨民族文化交流,让这些非遗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为通榆县文化事业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