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地评线」河声丨黄河安澜的文明密码:庙底沟彩陶如何定义“最早中国”

更新时间:2025-09-24 11:50  浏览量:1

“黄河宁,天下平”,这条奔腾五千年的母亲河,藏着中华文明的密码。当“何以中国·黄河安澜”采访团走进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博物馆,那些色彩斑斓的彩陶,正以斑驳纹路诉说着“最早中国”的文明叙事——这里不仅是史前彩陶艺术的巅峰,更是中华大地上最早形成文化共同体的“文明原点”。

庙底沟彩陶的纹路,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第一缕晨光。严文明先生提出的“重瓣花朵式”文化格局,在庙底沟遗址找到了最生动的注脚。3344件(套)展出文物中,那些独一无二的花瓣纹彩陶,不再是孤立的器物,而是当时人们共同审美、共同信仰的“文化身份证”。不同于其他史前文化的地域性纹饰,庙底沟的花瓣纹、月牙纹,像蒲公英的种子,顺着黄河水传播到半个中国,从关中平原到中原大地,从江汉流域到燕山南北,各地遗址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这哪里是简单的纹饰传播?分明是史前先民们跨越山川的“文明对话”,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最早实践,为后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彩陶上的刻画,藏着先民们认识世界的“东方智慧”。彩陶刻画,是天人合一的智慧源头。镇馆之宝月牙纹彩陶罐上,14个月牙纹样排列有序,不是随意的涂鸦,而是先民们仰望星空的“天文笔记”。专家考证,这反映出当时人们已初步掌握天文知识,并有了天文崇拜——他们观天象、定农时,将对宇宙的敬畏刻进陶土,把对自然的认知融入纹饰。这种“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智慧,不正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理念的源头?比起同时期其他文明的图腾崇拜,庙底沟人更懂得与自然对话,在彩陶的窑火中,烧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早期哲学,这也成为黄河安澜理念最深层的文化基因。

庙底沟的“文明高度”,在于它塑造了“最早中国”的文化认同。仰韶文化鼎盛期,庙底沟文化为何能成为“文明标杆”?看那纯手工绘制的彩陶便知:每一件都是匠心独运的艺术品,却又共享着相似的审美内核。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质,让分散的部落形成了精神共鸣——就像黄河支流汇入干流,各地文化在庙底沟文化的引领下,逐渐形成了“文化上的中国”雏形。“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庙底沟遗址正是这份自信的“活化石”。它证明,早在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就有了凝聚人心的“文化磁场”,这种认同,是后来华夏儿女团结一心、守护黄河安澜的精神根脉。

科技赋能,历史文化的生动传承。今天的庙底沟博物馆,用多维通道、裸眼3D等科技手段,让沉睡的彩陶“活”了起来。当我们看着屏幕上复原的先民制陶场景,仿佛能触摸到文明的温度。这不是简单的文物展览,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告诉我们,黄河安澜不仅是水患的治理,更是文明的传承;“何以中国”的答案,就藏在庙底沟彩陶的纹路里,藏在黄河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中。

从庙底沟的窑火到今天的黄河安澜,中华文明的根脉从未中断。那些彩陶上的花瓣,早已开成了九州大地上的文明之花;那些刻在陶土上的智慧,仍在指引我们守护母亲河、建设美丽中国。这,就是庙底沟留给我们的文明密码,也是“最早中国”给予当代最珍贵的启示。(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