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为舵,时代为帆:塑造铭刻社会记忆的艺术新生态丨美展大家评
更新时间:2025-09-24 11:10 浏览量:1
9月4日-10月12日,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共绘新时代——国家艺术基金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在山东美术馆隆重举办。为深度解读展览背后的艺术价值与时代精神,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和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广泛发动省内外知名美术评论家和青年评论家参与评论,撰写短评和长评。自9月20日起,山东艺研院、山东文艺评论公众号、山东美术馆服务号和齐鲁壹点、新黄河等新媒体将陆续推出系列短评。
我们期待通过本专栏的系列评论,能够引领观众超越单一的视觉观赏,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创作理念、时代语境与文化内涵。
敬请关注系列评论,与我们一同走进这场艺术盛宴,感受画笔下的时代脉搏。
基金为舵,时代为帆
塑造铭刻社会记忆的艺术新生态
□ 张嫣格
国家艺术基金以基金为舵,以时代为帆,塑造了铭刻社会记忆的中国艺术新生态。它通过立项、评选与展览,既鼓励主题性创作,如建党百年、乡村振兴、抗战胜利等宏观叙事;也包容跨媒介探索,如新材料语言的多元化应用。“共绘新时代——国家艺术基金优秀美术作品展览”精选了近十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优秀美术作品,一方面通过优秀美术作品的展示表达自己对文化的坚守,另一方面促进跨地域、跨文化的观念交融。
在新时代文化航程中,国家艺术基金通过精准的资助方向和政策导向,为中国艺术生态划定航向、设定坐标。这一“舵”首要体现在对艺术生态的创作主题塑造上,鼓励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关注具有深远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的题材。如《中国节》(油画)、《扬帆起航—海丝起点之厦门港码头》(油画)、《海丝起点的美好生活》(雕塑)、《纸屋梦》(中国画)等优秀作品,深入挖掘时代价值,承载着共同的社会记忆与价值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技艺”到“科技兴国”的时空跨越,从丝绸之路的交流互鉴到民族共融的文明交汇,从弘扬中国节庆欢歌到描绘人民美好生活的真实画卷,展现出新时代艺术生态的丰富性与包容性。
近十年创作中极为醒目的主线,集中体现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抗战历史”为主题的作品中。通过各种形态铸造民族的“社会记忆”,艺术创作超越了简单的风俗展示或符号堆砌,进入了深层的“情感结构”表达。例如,作品《教育改变命运》描绘少数民族与新时代青少年之间的情感关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视觉共同体;雕塑《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三大战役组雕》以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手法,聚焦历史革命的视觉史诗,塑造了解放军指战员、民兵和支前民工等形象,突出“人民战争”的主题,动态的人物组合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传达出历史事件的壮烈和胜利的来之不易。
鲜活富有朝气的“时代气息”主题,让艺术创作得以运用多维度的视觉语言与大众对话。在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探索、对都市生活、生态环境等现代性议题的反思中,洞察人们的内心与情感的深度,关切社会生态和环境问题的广度,以及对未来的前瞻与思考的向度。如《航空梦》(水彩)画面呈现了古人对航空的时空幻想,主题则呼应出当代航空梦对古人追问的回响;《早上好》(中国画)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清晨瞬间,营造出现代生活的“小确幸”;《记忆的味道》(油画)通过描绘记忆中美好的生态图景,以朦胧的手法对逝去或正在消逝图景的追忆。
国家艺术基金的十年,恰逢中国社会剧烈转型期。此次展览的作品证明:优秀创作既需回应时代命题,更需以艺术本体的创新实现批判性超越。艺术新生态不仅是描绘对象,更是重新联结人与自然、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哲学视角。未来的创作,更需进一步实现共同体美学的构建,在科技加速的时代重构艺术新生态的生命维度。正是在这种“舵”的稳健引领下,新时代的艺术生态避免了完全的市场化迷失或狭隘的自我表达,而是朝着健康、繁荣、既有高原又有高峰的方向发展,为一个时代的社会记忆奠定了坚实而丰富的基底。
编辑:邢媛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