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中国书法名家——潘福忠
更新时间:2025-09-24 13:32 浏览量:1
潘福忠,男,汉族,1949年生,辽宁省沈阳市人。1968年插队到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1973年回沈工作。1985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系就读,1987年毕业。自幼酷爱书法绘画,1964年重师爱新觉罗庆厚学习书法。2009年退休至今。作品多次参加活动并获奖。
当代书坛书法家潘先生是一位扎扎实实的翰墨实力派,实力来源于他恒久历练的碑帖功夫,诸书皆成,博涉多优,写楷书法度严谨,极有金书锦字的成色。这种书法修养,正是当代书坛稀有鲜见的笔墨成就。当然,令他大著其名的书法修养,还主体来源于他对草书一体的精研覃思。不妨就他的草书创作为观察入口,一览依书抒情的痛快淋漓!
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一级书法家、中国翰林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人民书画院会员,中国书画家频道会员,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院士。
墨韵凝风骨,笔端见精神——品潘福忠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是华夏文明独有的艺术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文化积淀与文人的精神追求。在当代书坛,潘福忠老师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厚的笔墨功力,成为备受瞩目的书法家。他的作品,既深植于传统书法的沃土,又彰显出鲜明的个人艺术特质,每一幅书法都如一首无声的诗,诉说着对艺术、对人生、对文化的深刻感悟。
中国书法的传承,离不开对经典的敬畏与研习。潘福忠先生深谙此道,他的书法创作,深深扎根于传统书法的沃土之中。从篆籀的古朴厚重,到汉隶的宽博大气,再到晋唐楷书的严谨法度、宋元行草的灵动韵致,他都曾下过苦功钻研。其隶书创作,取法汉碑,《乙瑛碑》的秀逸、《张迁碑》的方整、《曹全碑》的流美,在他的笔下相互交融。笔画波磔分明,蚕头燕尾特征显著,结体宽绰舒展,气象浑穆。每一幅隶书作品,都如同一首古朴的乐章,节奏舒缓而韵律悠长,传递出汉代艺术所特有的大气磅礴与端庄典雅,彰显出他对汉隶精神的精准把握与传承。
在楷书与行草的创作中,他同样对经典帖学用心至深。楷书取法欧、颜、柳、赵,于严谨的法度中寻求个人风格的融入,笔画刚柔相济,结构端庄稳重,既具唐楷的规整,又不失灵动之趣。行草则追慕二王,兼及苏、黄、米、蔡,笔画牵连映带,流畅自然,布局疏密得当,于欹侧中求平衡,于变化中见统一,将书法的抒情性与节奏感发挥得恰到好处,尽显帖学的潇洒与飘逸。这种对传统的深度溯源,为他的书法创作筑牢了坚实的根基,使其作品始终葆有浓厚的古典气息与文化底蕴。
在其行书作品中,这种情感的表达尤为突出。笔画的疾徐、轻重、提按,都随着情感的起伏而变化。当他心境平和时,笔画温润流畅,布局匀称和谐,如春风拂面,给人以宁静愉悦之感;当他激情澎湃时,笔势则变得迅疾奔放,线条跌宕起伏,布局大开大合,似江河奔涌,充满了力量与动感。每一根线条,都仿佛是他情感的延伸;每一个字组,都宛如他思绪的凝结。这种以情驭笔、融情于墨的创作方式,使他的书法作品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
在扎实的传统功底之上,潘福忠老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他的作品,不拘泥于某一家某一派的藩篱,而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营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其行书作品,最为引人注目。笔画连绵,气韵流畅,却又不失控笔的精妙。或如行云流水,舒展自如;或如惊涛拍岸,跌宕起伏。字与字之间,顾盼有情,上下呼应,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与韵律美。他善于通过笔锋的提按、使转,以及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来营造丰富的视觉效果与情感表达。一幅行书作品,往往能让人感受到作者创作时的激情与意兴,仿佛能看到他运笔时的纵横挥洒,听到笔墨与宣纸摩擦的沙沙声响。
草书作品则更显其性情与艺术创造力。笔走龙蛇,纵横捭阖,将草书的写意性与抒情性发挥到极致。线条的粗细、曲直、刚柔对比强烈,结体的欹侧、疏密变化万千,却又能在看似狂放不羁中,保持着内在的秩序与和谐。每一幅草书,都是他情感的爆发与艺术的升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
潘福忠老师的作品,既保持了书法艺术的高雅格调,又具有一定的普及性与亲和力。无论是用于装饰家居、点缀书房,还是作为文化礼品、艺术收藏,都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文化魅力。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践行着书法艺术为人民服务、为时代服务的理念,为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潘福忠老师的书法艺术,是传统与现代、技艺与精神、文化与情感的有机融合。他以笔为舟,以墨为桨,在书法艺术的长河中,溯传统之源,扬个性之帆,传文化之魂。相信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他定能继续深耕笔墨,创作出更多具有感染力与生命力的作品,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书写新的篇章。
(文/田野)
欢迎点赞留言,喜欢老师作品随时留言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