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傅益瑶与平山郁夫:跨越国界的师徒情,共筑敦煌艺术彩虹桥

更新时间:2025-09-24 13:39  浏览量:1

在中日文化艺术交流长河中,有一段跨越国界的师徒情谊格外动人 —— 中国水墨大师傅抱石之女傅益瑶与日本著名画家、原日中友好协会名誉会长平山郁夫,因对敦煌艺术的共同热爱结缘,在艺术研究与文化传承的道路上相互扶持,用行动书写了中日文化交流的佳话。

1979 年,傅益瑶远赴日本留学,彼时,平山郁夫早已因对敦煌艺术的深度关注与研究在业界声名远扬。两人因对敦煌艺术的热爱而相遇,相同的艺术追求让平山郁夫欣然接纳傅益瑶为徒,开启了一段围绕敦煌艺术研究的师徒岁月。在那段时光里,师徒二人常常一同沉浸在敦煌艺术的世界中,细致梳理敦煌壁画的历史脉络,深入探究壁画中的艺术技法与文化内涵。傅益瑶凭借自身深厚的水墨功底,在平山郁夫的指导下,对敦煌艺术的理解不断加深;而平山郁夫也从傅益瑶对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解读中,获得了新的创作与研究灵感,师徒二人在学术交流中实现了双向成长。

傅益瑶与平山郁夫在敦煌写生

平山郁夫与敦煌的缘分,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便已开启。第一次访问敦煌莫高窟时,他便被敦煌壁画那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壁画中绚丽的色彩、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故事场景,仿佛跨越千年时光,向他诉说着古老的文明。更让他动容的是,以常书鸿为代表的敦煌研究者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始终坚守,日复一日地进行壁画临摹与研究,这份对文化遗产的执着与热爱,在他心中埋下了为敦煌贡献力量的种子。回到日本后,平山郁夫便开始为敦煌石窟的保护积极奔走,他通过各种渠道募集资金,最终以民间捐款的形式,向敦煌研究院捐赠 2 亿日元,并推动成立了 “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这笔资金与基金会的成立,为敦煌石窟的保护、修复以及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让更多人有机会投身于敦煌文化遗产的传承事业。

《佛教东渐图》局部,傅益瑶作品

在众多敦煌石窟中,第 57 窟是平山郁夫格外钟爱的一处。这处石窟因精美的壁画被称为 “美人窟”,其中的观世音菩萨像更是唐代菩萨形象的最佳代表作之一。这尊观世音菩萨像绘制极为精致,设色富丽堂皇,头冠与项饰均采用沥粉堆金的技法,使得细节之处尽显华贵;菩萨肌肤细腻,以淡朱色晕染,层次丰富,尽显肌肤的温润质感;细眉长目,鼻直唇红,神态端庄又不失柔美,体态婀娜多姿,将唐代艺术的雍容大气与高超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艺术角度而言,这尊造像不仅体现了唐代绘画在人物造型、色彩运用上的巅峰水平,更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的生动体现;从佛教文化角度来看,它承载了唐代佛教文化的深厚内涵,是研究唐代佛教艺术与信仰的重要实物资料。或许正是第 57 窟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让平山郁夫对它情有独钟,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守护敦煌艺术的决心。

敦煌第第 57 窟

这段师徒情谊不仅限于敦煌艺术研究领域,还延伸到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探索中。平山郁夫曾跟随傅益瑶一同前往瓷都—景德镇,深入研究陶瓷艺术。在景德镇,他们走进陶瓷工坊,近距离观察陶瓷制作的全过程,从制坯、施釉到烧制,每一个环节都仔细探究。傅益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尝试将水墨艺术与陶瓷创作相结合,绘制出了一批兼具中国传统韵味与创新风格的陶瓷作品。平山郁夫看到这些作品时,赞不绝口,他认为这些陶瓷作品不仅展现了傅益瑶深厚的艺术功底,更实现了中国传统水墨艺术与陶瓷艺术的巧妙融合,是中日文化艺术深度交流的生动体现,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和珍品。

傅益瑶与平山郁夫在鉴赏陶瓷作品

光阴逝水,白马过隙。如今,平山郁夫虽已离世,但他对敦煌艺术的热爱、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执着,以及他与傅益瑶之间的师徒情谊,却始终影响着无数投身于文化传承与中日文化交流的人们。傅益瑶也始终铭记师恩,继续在艺术创作与文化交流的道路上前行,将敦煌艺术的魅力与中日文化交流的火种不断传递下去。他们的故事,是跨越国界的文化共鸣,是一衣带水友谊的延续,更提醒着我们,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唯有携手守护、积极交流,才能让古老的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根据傅益瑶绘画作品创作的陶瓷衍生品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